羊白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8-02-16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保安镇畜牧兽医站,陕西 志丹 717500)
0 引言
羊白肌病又称为肌营养不良病,是由于缺乏微量元素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营养代谢病,常与VE缺乏并发,因素又称为硒-VE缺乏症,临床上以骨骼肌、心肌纤维以及肝组织等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陈万选[1]据报道指出,主要发生于羔羊和青年羊,母羊在妊娠和泌乳期间代谢性硒缺乏容易引起白肌病,加之,随着我国退耕还林,圈养舍饲的集约化大规模推广,羊只长期饲喂秸秆饲草也容易引起白肌病,由此可见,硒和VE对羊只的重要性。
1 病因分析
1.1 饲草因素
在冬季或早春枯草季节,青绿饲草缺乏,饲草中的硒和VE含量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白肌病。
1.2 饲料因素
饲料缺乏硒和V,羔羊食用后,体内正常生理性脂肪会出现过氧化,严重损害细胞内的自由基,从而导致组织细胞发生坏死,受损最严重的部位则是心肌和骨骼肌,另外,饲料贮存保管不当,酸败变质,饲料中的VE会被降解。
1.3 微量元素因素
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锌、铁、钴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存在对微量元素硒的吸收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机体中硒元素严重缺乏。
1.4 土壤因素
在我国北方某些地方,由于土壤中硒的含量较低,导致生长的植物、饲草硒含量也较低,加之酸性土壤中硒容易与铁形成硒酸铁,难溶于水,从而使硒低于正常水平。
2 流行特点
羊白肌病不是由病原所引起,因此,不具传播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早春季节及冬季最易发生,这主要是因为此时饲草或饲料中缺乏维素,特别是缺乏VE,该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主要呈地方性流行,特别是砂士或沼泽地的地方相对比较易发生,甚至有些地方严重缺硒,发病率高达90%以上,该病主要发生在3月龄以内羔羊,以1~5周龄羔羊及山羊是易发生[2]。
3 临床症状
急性型羊只生前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慢性型白肌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高达40℃左右,精神沉郁,可视黏膜苍白,随病情发展,食欲减退,呆立,不愿走动,个别羔羊还出现前肢跪地症状,驱赶后患羊颈部僵直,偏向一边,四肢僵硬,共济失调,到了后期全身麻痹,卧地不起,口中流出白色泡沫,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3~7 d。妊娠母羊还容易发生流产现象。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羊只消瘦,眼睑、下颌、股内侧等处皮下有胶冻样浸润,其肌肉发生了对称性的病变,即身体两侧肌肉发生以渗出性病变坏死,骨骼肌骨纤维变性,突出在后腿比较明显,其次臂二头肌、肩胛下肌及胸下锯肌等病变明显,表面粗糙不平,呈现出一种弥散性或局限性的浅黄色或灰黄色,有时呈淡白色,心肌则呈现出灰色,较为柔软,个别病例有出血点,心肌扩张,厚薄不均匀,心内外膜有乳白色条纹及点状出血,将病变切开时可见心肌纤维粗糙且色淡,肝脏肿大,存在淤血,胆囊肿大,含有深绿色或淡黄色黏稠胆汁,肾脏肿大,呈紫红色,质地柔软,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肠道黏膜呈紫红色,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稀薄。
5 诊断要点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特点,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是,临床上与布鲁氏杆菌、口蹄疫病进行鉴别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具体方法 :取病羊的心血、肝脏、脾脏等涂片,然后经过染色镜检观察,结果没有发现任何病菌,取患病羊的心血、肝脏、脾脏等病料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置入37℃下进行48 h培养,结果仍然没有长出细菌,然后采集患病羊的血液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血清谷-草转氨酶海马性显著升高,而在无菌条件下又对部分病羊进行血液中硒含量检测,发现血液中有硒含量低于0.005/kg,由结果可知,该患病羊主要缺乏硒。
6 防控措施
(1)加强妊娠、哺乳母羊的饲养管理,给羊只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补充足量微量元素,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多饲喂些硒含量丰富的饲料,如苜蓿、大麦芽及胡萝卜等。另外,在圈舍内挂复合盐砖,供羊只自由舔食。
(2)在产羔羊前补硒,在妊娠期注射0.1%亚硒酸钠VE溶液5 mL,隔1周后再注射1次,出生1周后对羔羊再注射1次,1.5 mL/只,1周后再注射1次。注意,由于亚硒酸钠对局部有刺激性,控制好剂量,不得随意增加用药量。
(3)临床实践证明,治疗羊白肌病最有效的药物是亚硒酸钠,患病羊只按饲喂0.5 g/(kg体重)含硒复方微量元素添加剂,皮下注射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2 mL,同时肌肉注射VB1100 mg,2次/d,连用3~5 d,同时,肌肉注射安乃近2 mL,2次/d,连用3~5 d,以缓解症状。
(4)在恢复期可对羊只补充乳酸钙,有效增强体质,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