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诊断技术要点及防控措施
2018-02-16
(长春市九台区土们岭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吉林 长春 130501)
0 引言
猪蓝耳病在很多国家都有,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无论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是兽医药品监察部门都很重视该病,而且不断尝试研发专用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确保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程度规避该病的危害,实现养殖效益,保证食品安全健康。
1 临床症状
某养殖场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以上。患病猪群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的情况,而且伴随着眼睑水肿、气喘、咳嗽等症状。猪群皮肤微微发红,耳部黑中稍微带红,腹部和四肢末梢的皮肤上分布紫红色斑块。一些猪在发病之后,四肢无力,无法站立,有共济失调情况。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100%和50%以上,而母猪常出现流产情况。
2 病理变化
经过剖检发现,肺水肿胀、存在出血和瘀血情况,心叶和尖叶上都有灶性暗红色实变;扁桃体可见出血、化脓、瘀血等症状,甚至从扁桃体内渗出软化灶、胶冻类物质;心肌坏死、出血,梗死灶分布在脾脏周围;淋巴结和肾脏情况分别是出血、土黄色,表体有出血斑点分布,大小如针尖、米粒一般。患病猪存在病程、个体方面的差异,病理变化也会有所差别。
3 鉴别诊断
依据猪的发病情况,对该病进行科学鉴别诊断,以免与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心肌炎等细菌类疾病发生混淆,影响诊断效果。
4 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猪蓝耳病的特效治疗药物。日常养猪过程中,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将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参照该病相关的防治技术规范和相关免疫方案等,对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疫情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了解该病症的特点,通过全面分析该地的气候、养殖环境和流通情况等,确定重点疫病防控区域并将免疫工作落实到位,通过防疫屏障建设,对该疫病进行控制。
4.1 在规模化养猪场建立消毒制度
对地区规模化养猪场进行指导和督促,通过建立健全消毒制度,定期对猪舍、进出车辆、人员等进行消毒。从根本上对病原的传播及污染进行控制。采用专业方法,做好产地、屠宰检疫工作,对检疫流程进行严格把控,将猪蓝耳病作为检疫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以免疫情蔓延。倘若存在异地引种,要对检疫审批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经隔离观察、抽样监测合格后,方予以引入,规避病原传播。无论是运送装载动物产品之前,还是之后,都要进行消毒。监督执法部门也应参与,定期走访屠宰场、冷库和交易市场等,看是否存在环境不达标或违规操作行为,针对病害动物产品经营,应加大执法和打击力度,净化市场。
4.2 果断处理疫情,防止蔓延
应时刻确保疫情信息畅通,并对疫情报告进行规范。一旦发现存在猪蓝耳病情况,要每日定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相邻地区也应建立沟通机制,及时对疫情信息进行通报,便于及时防范,最大程度规避疫情的传播和扩散。该过程中,疫情的处置应规范,一经发现,立刻安排相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参与进来,对疫点、疫区和隐患区域等进行科学划分,参照正规程序执行隔离、封锁工作,以免病猪或者携带病原体的猪从疫区流出,导致疫情传播和蔓延,严格执行车辆、环境的检查消毒工作。针对疫区中的其他猪群,要做好紧急免疫工作,通过该种方式做好疫情控制。
4.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力
猪蓝耳病防控过程中,应注重生物安全措施的应用,采用正规兽医操作,确保猪群的免疫和稳定。将三点式隔离饲养方法应用到该过程中,以圈或栋为单位实行“出进全出”的生产流程,及时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普及给养殖户。日常养殖过程中,应优选全价饲料,提高猪群免疫力及抗病能力。该过程中应认识到饲料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饲养密度监控,并对圈舍温度进行控制,使其环境干净,空气畅通,营造安全良好的饲养环境,避免发生过激反应或出现其他病害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对各级防疫人员和养殖大户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使其对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和预防方法等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确保猪蓝耳病免疫防控工作在基层的普及和落实,真正渗透到日常养殖过程中,发挥它的有效性和价值。
5 结语
猪蓝耳病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严重威胁了猪群健康及养殖质量和效益。无论是养殖单位,还是地区疫病防控部门都应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发现猪群存在蓝耳病症状,要及时诊断,分析病理变化,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