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治

2018-02-16

畜禽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有益菌肠炎细菌性

(湖南省衡东县杨林镇人民政府动物防疫站,湖南 衡东 421451)

猪细菌性肠炎是养猪临床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养殖环境差、管理水平低的猪场,本病发病率尤其高。

1 本病简介

猪细菌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肠道病一种,病原为致病性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以及劳森氏菌等,如黄白痢、副伤寒、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以及回肠炎等都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炎热的夏季发病率稍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猪群中一旦有1头猪发病,在短时间内可传播至全群。几乎所有日龄阶段的猪都会发生,如最常见的仔猪黄痢是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1],一般在出生后的1~3 d发病,死亡率高,而育肥猪和性成熟后的母猪和公猪也能发生本病,但死亡率较低。

2 感染途径

一般造成细菌性肠炎的病原来源于两个途径,外源性途径和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占本病发病的70%以上,主要是由于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中病原微生物超标,导致病从口入。病原菌进入肠道后,首先在肠内容物中大量繁殖,数量不断增加,造成有益菌的数量占比相对减小,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发生肠炎。内源性途径的感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短时间内的大量繁殖或菌血症发病过程中病原菌从血液中进入肠道而感染。猪肠道中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菌,正常情况下,这些菌被肠道中的有益菌所抑制,对机体不会造成危害。当机体在某种致病条件下抵抗力下降时,这些有害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肠炎。

3 危害

3.1 饲料利用率降低

饲料进入肠道后主要通过消化酶的分解作用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小分子而被肠壁细胞所吸收。如蛋白质最终降解为小分子多肽或氨基酸,淀粉可降解为葡萄糖而被肠黏膜吸收,脂肪可被乳化为小的乳糜微粒并通过肠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等。当肠道因细菌感染发炎后,消化酶的分泌将会受到影响,同时肠道内容物的液体环境发生变化,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

3.2 引发脱水

细菌感染肠道后在进行繁殖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毒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对肠黏膜具有损伤作用,可引发黏膜发炎、坏死和脱落,黏膜细胞水盐代谢发生紊乱,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大量的水从机体进入肠道,导致腹泻的发生。

3.3 影响生产性能

腹泻病一旦发生,肠黏膜必然受到损伤,黏膜细胞一般都会有自我修复功能,但自我修复通常仅限于功能性损伤,如果是器质性损伤则恢复非常困难,有些猪甚至临出栏都没有完全恢复,多以僵猪的形式存在。器质性损伤多发生于顽固性腹泻,当腹泻持续时间非常长,肠黏膜脱落严重,完全影响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时,最终必然影响生产性能。

4 防治

4.1 微生态防治

微生态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2]。微生态产品中含有大量的益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猪食入后可定植在肠道壁上,形成提前占位效应。当不慎发生感染时,病原菌由于找不到结合位点而无法定植,这样就会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病概率。有益菌还能分泌乳酸、丁酸、抗菌肽、酶等物质,对有害菌的繁殖也会形成抑制作用。另外,益生菌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激活猪肠道的黏膜免疫,使其长期分泌IgA型的抗体,这些抗体对致病菌也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4.2 抗菌制剂防治

长期添加对肠道有保健作用的抗菌制剂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常用的抗菌制剂有化药抗生素、中药及相关制剂、抗菌肽、大蒜素、酸化剂等。其中,化药抗生素防治的效果最好,但若长期添加或使用不当,会产生严重的药物残留,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建议育肥阶段后期不要使用。中药及相关制剂也有预防效果,与化药相比不产生药残,但需要使用的周期长,成本昂贵。抗菌肽和大蒜素效果一般,使用成本高,性价比低。酸化剂价格便宜,不会产生药残,防治效果一般。上述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建议结合养殖场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4.3 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式[3]。管理规范的猪场,猪舍卫生管理到位,消毒工作到位,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非常低,本病发病就少。定期检测饲料中微生物含量,发现超标立即停用或进行二次加工处理。饮水最好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确保微生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有条件的猪场可定期对猪粪便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监控,以便对猪群肠道健康状况有基本判断。

猜你喜欢

有益菌肠炎细菌性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如何保护肠道有益菌?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畜牧业中4种常用有益菌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