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牦牛关键性养殖技术分析
2018-02-16
(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木里镇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 天峻 817200)
0 引言
青海省属于高寒地区,氧气含量低,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孕育了大量品质优异的牦牛资源,但同样因为自然条件,使得牧区的自然草地资源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牧区的枯草期能够持续9 个月,容易导致母牛无法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致使犊牛生长发育缓慢,进而影响牦牛的养殖效益,制约了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1 加强宣传指导
要想大力发展牧区牦牛业,首先要优化牧民的发展观念,加强宣传以及技术上的支持,令科学养殖的理念深入到广大牧民之中,进而推进养殖方式的转变,制定牦牛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专业的养殖指导队伍,从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加工、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入手,使其相互配合,全面发展,形成品牌力量,促进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2 平衡草场生态环境
牧区牦牛的发展受草场的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对自然草地的保护和充分利用是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平衡牧区的草场载畜量,以保证草原生态的稳定发展,为牦牛养殖业提供基础保障。可以综合利用播种、灌溉、施肥技术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并积极防治危害草原环境的病、虫、鼠害,促进草原生态的稳定平衡发展。严格控制放牧的数量,根据草场的载畜量合理设置放牧时间和数量,避免过载放牧。
3 合理放牧
在牦牛放牧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草场,控制牦牛的放牧范围,放牧区域附近要临近水源,尤其要重视育肥期的放牧。在夏季放牧时,应根据草场的状况和牦牛的生长发育情况适时改变放牧区域,通常10~40 d改变一次放牧地点,改变的路径应该每年保持一致,不宜经常变动。冬季放牧时,更换放牧地点的时间可以稍加延长。放牧时要避免对牦牛产生惊吓,根据不同的牦牛群类型和季节对放牧的日程进行调整,基本原则为“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晚出早归”[1]。
3.1 夏秋季放牧要点
夏秋季牦牛的放牧主要目标是提高母牛泌乳量,此时是抓膘和配种的好时节,能够为牦牛过冬打下良好的基础。夏秋季放牧时间较长,要让牦牛充分采食。夏季温度较高,令其在凉爽的时间段采食,中午天气炎热时令其在阴凉处休息及反刍。放牧路线为由低向高,先在草地质量差的区域放牧,逐渐向适口性高的区域转移。放牧过程中,要对牛群加以控制,保证其获得足够的采食量,也要避免牛群随意践踏破坏草地。
3.2 冬春季放牧要点
冬春季放牧应晚出早归,在中午温度高的时间段令其充分采食和饮水,避免怀孕母牛接触冰水。放牧时应选择没有积雪的草场,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归牧。同时要加强冬季的补饲,以保证牦牛的生长。冬春季放牧的主要目标是保膘和保胎,令牛只安全过冬,同时提高犊牛的成活率[2]。
4 加强犊牛的管理
牦牛犊通常采取自然哺乳的方式,为了保证犊牛生长发育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应根据草场的质量以及犊牛的采食量和生长发育情况对母牛的挤乳量进行调整。在犊牛14日龄后开始采食牧草,3月龄后可大量采食。牦牛犊每日的大多数时间需要休息,采食时间较短,因此,在放牧过程中要保证其能够获得足够的休息,防止运动过多或驱赶导致其生长发育缓慢。在冬春季节,牦牛犊可延长哺乳时间到其6月龄,断乳时要分群饲养,防止影响母牛和犊牛的采食。对于出生时体质较弱的犊牛,可以适当延长哺乳期,同时对母牛进行补饲加强营养。
5 疾病防控技术
主要危害牦牛的疾病包括炭疽病、结核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布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等。在疾病的高发季节,加强对草场的卫生管理,防止牛群饮用不洁的水源,定期对草场进行驱虫,防止寄生虫感染牛群,危害牛群的健康。随时观察牛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患病牛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扩散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应该封锁疫区,积极消灭病原体,隔离治疗或扑杀淘汰,以防患病牛危害人类健康或造成大面积的疾病流行扩散[3]。
6 结语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品种,对寒冷、缺氧等自然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高原地区不可缺少的资源。牦牛养殖是牧区牧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对牦牛养殖技术的推广对牧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想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首先要提高牧民的科学养殖意识,其次加强放牧管理和疾病防控,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进而提高养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