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科学视域下语言病理学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联动模式的建设*

2018-02-16邓宇陈娟娟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重庆40003四川外国语大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重庆40003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言障碍失语症病理学

邓宇,陈娟娟(.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重庆40003;.四川外国语大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重庆40003)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不断发展,语言的脑神经认知机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和大脑的关系是医学、神经病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持久弥新的经典话题。语言障碍及其病理机制与大脑区域的“定位说”、“联系学说”、“功能动态定位说”、“进化论”、“整体说”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世界“脑计划”大潮下,认知神经科学家们不断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呈现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并开发针对大脑疾病的疗法。近年来,中国脑科学计划“一体两翼”(认识脑、保护脑、模拟脑)方略亦应运而生。语言作为大脑的一扇窗户,在脑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功不可没。例如,失语症、阿尔兹海默症、自闭症患者的语言疾病与其脑区损伤的关联已成为近年来脑科学的重要研究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自闭症、失语症患者的增加,语言康复已经成为残疾康复服务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领域。鉴于此,国外高校纷纷开设言语-语言病理学专业,加大了语言治疗师的培养力度。中国高校亦纷纷发展语言病理学学科和相关康复专业,在大力拓展语言障碍的脑认知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向康复机构、残联、医院输送语言康复人才,并向社会提供语言疾病诊疗咨询等公共服务。语言病理学的发展反映了语言、脑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等诸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对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的宏伟事业起到推动作用,因而必将为社会带来福祉。有鉴于此,本文在中国脑计划方略被列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促进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着力探索语言病理学“医教协同”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语言病理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联动模式深化学生对语言障碍脑神经基础的认识,为培养语言障碍康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升语言病理学的社会服务能力。

1 语言病理学的内涵

语言使用交际过程通常为:前语言阶段-语言编码-运动程序-运动执行-传输-接收-感知-语言解码-信息阐释。人们在听、说、读、写及非言语模态沟通等环节出现问题后,通常会导致其语言障碍。例如,感知系统(如听觉和视觉)通常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传输通道,它使大脑能够监控内部身体环境和外部世界,而运动系统(如说话、写字)则控制行为或根据环境调节具体需求,因此,视觉接收器官会提示朋友靠近时“需要上前打招呼”。大脑位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央区,大脑的损伤会破坏听觉-视觉/触觉等信息通道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言语-语言障碍[1]。这些问题是语言病理学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语言障碍的视角富有跨学科性,包括医学视角、行为视角、语言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等。语言病理学统治的具体类别通常包括:输出性障碍与接收性障碍,机体性障碍与功能性障碍,言语障碍与语言能力障碍,获得性障碍与发展性障碍,语言偏离与语言迟缓,交际链条损毁,语言障碍及其评测等等。在上述障碍中,因脑损伤所致的失语症研究(如运动型失语、感知型失语、传导性失语、经皮质运动型失语、经皮质感知型失语等)占多数,其研究历史渊源深、角度广、方法论多样。语言病理学在诞生之日便与失语症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语言病理学的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失语症,同时兼顾神经语言学中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对语言病理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传统课堂基础教学模式难以深化学生对脑损伤等语言病理的认知,因此,引入临床教学实践显得越来越迫切。

2 语言病理学的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联动模式

2.1 医学视角与语言学视角在课堂教学中的并协 语言疾病医学视角的焦点在于分析临床患者案例及其详细症状,故能否准确诊断成为语言病理医学视角的难点,而语言疾病诊断的要领是基于外在病症、认知功能、智力水平、基因、解剖及电生理证据的差异性评估,随后才是对症康复治疗,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儿童中耳感染引起听力受损的诊疗和干预手段较为简单,康复治疗不会留下后遗症,而普通医学诊疗康复手段无法彻底解决唐氏综合征这类基因缺陷所诱发的语言疾病,需要医生对患儿智力和认知功能有整体测量和评估,制订诊疗方案时才不至于苛求患儿语言和智力水平必需康复至正常儿童的水平。此外,医患互动是语言疾病诊疗康复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原则是赋予患者充分的知情权、人格、情感关怀,让患者在诊疗中感受到自助与他助的合一[1]。

需要指出的是,医学视角侧重临床症状的初步描述,缺乏对诸多语言疾病(如言语流利、口吃等)的系统性病理解释[1]。大量事实表明,语言疾病与大脑、神经损伤相关,例如帕金森病、失语症,因而医学视角迫切需要与语言学视角加强协作。神经语言学便高度关注语言沟通与大脑的关系,其理论模型大多由医生、解剖学家、神经病学家、心理学家提出,如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的运动型失语症,德国神经病学家韦尼克与医生利希海姆提出的感知型失语症、传导型失语症、经皮质运动型失语症和经皮质感知型失语症,苏联神经心理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卢利亚提出的传入型运动失语症、导出型运动失语症、感觉发声失语症、健忘型失语症等[2]。这些失语症模型大多基于大脑功能的定位说、整体说、联系说、功能动态定位说等思想。

由此可见,语言病理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化学生对大脑认知为切入点,在语言疾病的医学视角和语言视角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在课程设计方面,语言病理学教学团队可邀请康复中心、医院、特教基地的医生和语言治疗师进行“会诊研讨”[3],针对失语症、自闭症、老年痴呆、帕金森疾病、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等语言病理机制举行专题讨论,通过调查问卷、反思、医教互助等形式,集体探索开发言语语言康复治疗、神经语言学、双语认知与发展、失语症学、神经语用学、生物语言学等专题课程,以此深化语言病理学专业学生对语言与大脑关系的系统认识,从而为保护大脑和语言康复寻求更多的理论视角。在教学过程中,应实施“具身学习”策略[4],注重身心体验与情境融合。可将语言疾病的临床文字记录和患者访谈追踪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料用于课堂,让学生对语言病理的医学诊断有全面认识;在发音障碍、口吃、构音障碍等语言疾病康复教学中,可邀请专业语言治疗师到课堂现场演练呼吸、发音(如嗯哼法、拟声法、唱音法、啭音法、气息式发音法等)[5],让学生亲自体验语言障碍康复,以适应未来临床语言康复的工作。

2.2 临床“结对子”模式的实施 语言病理学方向教师应与医院的神经内科、康复科、耳鼻咽喉科、放射科的医生建立关于言语-语言病理的课题合作研究,并定期走进医院(尤其是康复科),协助医生开展康复工作,以助手的身份协助主治医生对失语症患者、帕金森疾病患者、自闭症患者等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并向患者表明教师身份,说明帮助患者恢复的诚意和人文情怀。患者在面对主治医生以外的人员时可能产生排斥,语言病理学教师切忌不能以向患者支付报酬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过多干预,避免触犯医学领域行规和制度,应该以人文关怀和社会志愿服务者的姿态融入临床患者诊疗中,在望、闻、记等观摩活动中不断积累语言障碍患者类型划分(如布洛卡失语、韦尼克失语、经皮质失语)和严重等级的鉴定能力。语言病理学方向教师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语言学知识,这些知识可为临床康复医生提供语言与大脑关系的理论支撑,并在语言评估量表设计中起到顾问作用。语言病理学教师与康复医生的协同可将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有效结合,从而降低语言障碍的误诊,提升语言量表和语言障碍康复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对语言病理学方向的学生而言,可分组在医院开展临床实践提升,3~5人一组,每学期每位学生轮流3~5次到医院观摩、实操,具体包括语言疾病的诊治、筛查、量表测试、脑成像检验、语言障碍康复矫正等实操项目,并学会记录跟踪语言障碍患者的病理、症状、康复进展等工作。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在主治医生授权的情况下,分组采集不同类别失语症等语言疾病患者的认知神经信息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课堂学习的理论对临床失语症患者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学术论文做好前期铺垫。

2.3 走向“医教联动” 语言病理学是一门跨学科、重应用的学科,涉及大量语言疾病的脑认知和神经机制,仅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抽象复杂的大脑构造及相关的语言疾病。只有引入临床实践环节,才能有效克服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提升语言病理学专业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把语言病理学的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医教联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语言病理学课堂教学以认知神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康复医学、特殊教育学为理论指导,以脑成像系统、语言障碍诊治系统、言语语言综合训练系统为技术支撑,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失语症等语言疾病的神经机制和脑功能的认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语言病理学的学科融合与临床服务优势,培养能够从事语言康复治疗的人才,可增加就业面,使得语言病理学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到医院、康复中心、特教基地等机构就业,进而有助于突破传统人才培养、输送模式的瓶颈。

实现语言病理学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联动,通过语言之窗来认识和保护大脑,既切合了国家脑计划的发展方略,又有利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语言病理学“医教结合”具有广阔的社会服务前景和应用价值。由于我国的言语语言治疗师匮乏,而从基础和临床实践2个层面丰富学生对语言疾病的脑神经基础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助推学生进入“言语治疗师”或“言语语言病理学家”行业,有助于促进国家康复事业的发展。

3 总 结

语言病理学是一门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学、认知科学、工程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目标在于发现人类沟通行为及其障碍的原理与本质,并据此研究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6-10]。语言病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我国还没有系统性地设立相关专业[1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11],而语言病理学在残疾人康复事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康复事业的发展,加快语言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诸多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设立语言病理学专业,并在教学与实践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在脑科学计划写入国家方略的大背景下,建设语言病理学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动模式,实现“医教结合”意义重大。基础教学可有效通过语言之窗来认识脑和发展脑认知,促进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并辨别失语症等语言疾病对应的脑区功能损伤及伴随的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体征。通过临床实践,学生能够针对语言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量表筛查、诊断,同时能够解读语言疾病患者的脑功能成像图,确定语言障碍类型,并能协助医生从事临床语言康复工作和健康咨询。

综上所述,语言病理学专业的开设,顺应了国家脑计划的发展方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医教结合”,有助于提升该学科的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价值。开设语言病理学专业的高校应与医院、康复中心、特教基地等医疗卫生单位建立语言治疗师培训的合作,创建教研相长的平台,为语言病理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为中国的康复事业谋福祉。

参考文献:

[1]CRYSTAL D,VARLEY R.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Pathology[M].London:Whurr Publishers,1998:9-27.

[2]AHLSEN E.Introduction to Neuro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6.

[3]焦佩婵.“三位一体校际联动”教研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41-44.

[4]杨子舟,史雪琳,荀关玉.从无身走向有身:具身学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5):3-6.

[5]黄昭鸣,朱群怡,卢红云.言语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廖敏,高立群.美国语言康复业快速发展的法规保障及其启示[J].语言战略研究.2017,2(5):29-39.

[7]张晓彦,王翠萍.语言病理学[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4(4):219-222.

[8]张晓彦,王翠萍.语言病理学(续1)[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1):46-48.

[9]张晓彦,王翠萍.语言病理学(续2)[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2):98-101.

[10]于萍.语言病理学概述[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14(1):6-9.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

猜你喜欢

语言障碍失语症病理学
失语症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吕英教授治疗自闭症语言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治策略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