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自律:审美现代性的基本标志
2018-02-16黄紫纤
黄紫纤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了解西方美学史后,人们可将艺术自律及其艺术美学原则的起源一直追寻到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那个时期的法国学者夏尔·巴图提出了“美的艺术”这一概念。1746年夏尔·出版了《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这本书中提到的“美的艺术”涵盖了音乐、诗、绘画、雕塑以及舞蹈,就是以美的眼光将这些与以倡导实用为主的雄辩术以及建筑有所区别,以及作者还认为“美的艺术”的艺术活动就是以自我本身为目的的。并且还将艺术的自律以及美学的原则相结合,得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艺术自律的美学归属。后来,这样的一种思想理念被达浪伯等人修改后运用到了《百科全书》的学科构架当中,成为了被广泛传播的常识性理念。1735年德国的鲍姆加登在其博士论文《对诗的哲学沉思》中表示,事物可以分为“可理解的”以及“可感知的”两种。“可感知的”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美学”(,这种研究感性表现的完善科学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学”。1975年《美学》一书出版,这成为了西方美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等关于美学的思想理论更是构建出了一个诞生于哲学之上的庞大的西方美学理论体系。
假如说夏尔·巴图首先提出了理论上的艺术自律伦美学原则,那么康德则是对艺术自律美学原则进行了丰富。自律论生美观的传播与发展也正是始于康德,让其成为了西方美学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在《判断与批判》一书中详细表述了“审美判断力”与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审美判断力本质特性的不同。正是因为康德所奠定的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所以西方美术界将康德视为艺术自律观念的理论奠基人。正因如此,西方美术界在探索艺术自律美学思想的源泉时,重点关注康德以及其著作《判断力批判》。在对艺术自律的探究中,起初人们会从本体论作为切入点,例如康德,就是从先验立场对审美判断进行了界定。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也展现出了一种超然的价值。到了后来的批判理论更是将艺术中的自律价值定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并且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权衡西方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过于夸张和人的奇异变化。这些探究成为了人们对“艺术自律”的最初印象。但在人们对其不断认识中他们发现这样一种探讨方式使得人们将艺术自律理解成一个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之物,并没有对其历史层面进行考察。
但是,艺术自律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现象,必然会有产生、延续、灭亡的过程,纵观全局,大家很容易就能发现艺术自律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社会基础,艺术自律产生、延续、灭亡的过程,恰巧是西方市民社会产生、延续、变化的过程。我们观察艺术自律时,最快捷简便的方式就是从市民社会作为切入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市民社会作为艺术自律产生的基础,是艺术自律赖以生存的环境,艺术自律就是市民社会对文化诉求的表现。更引人注目的是,艺术自律不仅仅是市民社会本身的一种内涵,它还是市民社会为获得文化领导权诉求的表现。
单单就“艺术自律”涵盖范围的产生而言,其最初诞生于对“艺术形式”的领悟以及艺术自足性观念的认识。现代艺术家们眼中的传统艺术并没有什么明了的形式特点以及其艺术自我本身的特性,这是呢个时期社会现实秩序的另外一种体现,属于整个系统体系的子系统。在这些作品中所创造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探索都具有回到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光荣的内涵,便于在艺术中去记述下国家强大的意志以及作为征服者的独有痕迹。
其在艺术领域方面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艺术家的人格独立与“艺术自律”观念的确立。审美现代性批判认为人性的拯救可由艺术以及与审美相关的活动中获得,简而言之就是用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方式使得人性中的感性与理性可以更好的相互融合。但是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是给“艺术”增添了崇高的使命。所以艺术最初所要做的就是从政治、经济以及各类体制与羁绊中分离开来,取得自我本身的独立。换句话来说就是“艺术自律”本身就是审美现代性的另一种说法。在“艺术自律”以及其它与之有关的话语背后展现的是一种对审美现代性渴望的追求。艺术的内向化并不是其追求的全部,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艺术融入生活的问题反思之中,并通过审美来唤醒自我。比如说像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就尝试创造一个以艺术与审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拯救方法。德国古典美学、浪漫派诗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深深影响着阿多诺、马尔库塞等美学家,并且在驳斥实际存在的差异中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艺术与审美活动的介入从而实现每个人对感性的解放以及对审美的拯救。与此同时,艺术也从传统社会的附属转变成了独立的主体,得到了其存在的适宜位置,并且演变成了社会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这样的一种改变使得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社会制度,艺术形式与展示内容由传统的纯粹团结演变成为纷乱的冲突对抗。所以,艺术的自律不仅是现代性审美观念的基本标志同时还是其以驳斥、反省的另类角色参与社会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