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传统工艺背景中民族工艺生态审美研究
2018-02-16彭咏姚绍将
彭咏,姚绍将
(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1 日常生活审美化:工艺美与生活
从日常生活圈子中摄取美的因素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人生活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追求生活品质问题。或许我们不能把与生活无关的美叫做美,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对美本质追求的形而上的“抽象之美”也必须回归到“器物”的领地,这样才逐渐达到可体验的亲切生命境地。车尼尔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更具见地。在很多人的理解来看,民族民间工艺只不过是粗陋的事相,即使是每一个几乎每天与之共同生活的工艺物品(柳宗悦称之为“生活器物”)。这是日常生活的审美疲劳使然,但我们试想,美与生活无关会是怎样的生活呢?美的生活可以说是每一个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都想要的,正在追求的生活。所有,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审美性质,顺应着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规律,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天态之合,具有着无法取代的性质。
人类文明之中,使用着不计其数的工艺器物,在每个地方的和民族的与自然生态形成了独特的“耦合共生”的工艺文化生态,这些工艺文化生态在集体的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之中一定程度上就是其核心或正统文化。又因为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好不夸张地说,离开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就没有我们的不断创造的生活。“只有工艺存在我们才能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工作或休息,身着服饰带来温暖,依靠成套饮食工艺品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丰富生活。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工艺,犹如影子离不开物体。柳宗悦指出,即使是人生伴侣也没有那么密切地与工艺朝夕相处。人类是如此自然、生态、不可或缺地生活在工艺文化之中,好的工艺作品,也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与生活天态一体,这样的工艺品才是真正的工艺品。因此他认为“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①按照这样的逻辑可知,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文化生态,遵循人体工程原理、生活本真习性、生态系统规律,在经验上存在着一个民族民间工艺审美场,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生态化与审美化合一的理论结构。不言而喻地,在当下景观社会、消费文化或大众文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焦点之前,少数民族民间就已经日常生存艺术化、艺术生存日常化。
我们也可以从“工艺”这个年轻的词源学了解一些相关信息。英语中的“Art”一词译为“艺术”或“美术”,但其词源是“Skill”(技巧、技能),日语中译为了“技能”、“能手”、“才干”等,由此也可以看到艺术一词是包括了工艺方面的内容。今天在英语世界,习惯使用“Art and Crafts”(美术与工艺),把工艺与美术进行区别,而Crafts更精确地指Useful Crafts(手工艺)。那么,手工艺就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马克思的《哲学手稿》他指出的人类不异化的生活生产劳动都是按照美的规律的,那么我们的工艺美与生活所统一起来的工艺文化也必然地要求展现人性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尤其是当我们走入到少数民族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时,工艺品创作者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如在苗侗腹地的贵州某山区,无论走到哪一个苗乡侗寨的庭前屋后,还是暇亭闲堂,都能看见当地勤劳的妇女的巧织妙绣和精印细染。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呼吁“上手性”在此得到妙曼体现,淋漓尽致!
2 崇天敬地生境化:天然取材与民族地方特性
柳宗悦强调,手工艺的发达并只是依靠促进作者的力量和购买者的需求,“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材料的存在。这是地方工艺赋予手工艺的显著特质,天然材料与风土气候促进了特殊的乡土工艺的生长。手工艺被叫做地方性的,从而产生了民族本身固有的种种美。”②他也指出中国的器物博大‘朝鲜的器物‘日本的器物秀润,这都是由自然与历史所决定的。……所有的形体、色彩、纹样都必须是其反映,手工艺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各个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管是以海洋文明为主,还是以山地、平原、山川的农耕文明为主的,都是淫浸着地方生态痕迹的生态文化。尤其是遵循着对原始信仰,崇天敬地,顺应自然,因为手工艺始于仅是为自己制作生活物品,基于天然的物品。
苗族蜡染、刺绣和古法造纸是中国少数民族高水平的民族民间工艺。这几种工艺在取材和制作程序上印染都严格而又自然地遵循了生态规律,从自然中选取动植物皮来制作布料,都遵循了其生长的规律。比如去树皮作为材料,会选择夏季,因为植物生长在贵州的这个气候处于“上水期”,植物的茎秆易于皮分离。因此,石桥古法造纸的工艺师都选择在夏天采集天然材料,蜡染也是一样,植物染料的选择和发酵过程,都是利用天然的温度及其他条件。诸多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据天然材料分类的木工、石工、染工、陶工、竹工、纸工、草工、革工等类型,采用的材料多数是地方的民族的天然材料,这些材料所形成的工艺程序、工艺品色彩、构图、造型等都在历史耦合之中形成了民族生态文化。
正如工艺大师们所言,热心地方民族文化的人深知地方民族工艺的对地方民族生活、历史文化、审美理想等等的重要意义。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诗意的栖居》)很多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是顺生态取材,遵天态用料,懂人性创作,人们也感受到在文化生态中栖息与歇养,崇天敬地,生成了民族的生境工艺。生态一词本有着“家”、“居住地”的含义,生境存乎生态系统之内,民族生境工艺直接促成了民族生态工艺学问题,该工艺文化亦即是民族生态文化的一种。
3 文化生态的和谐化:手工工序与小型社会和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工序区别于现代工厂生产,因为后者“这种工作并不是可以自由发挥的工作,而是需要极其缜密注意的、深沉的苦劳;不是显示活力的技术,而是用心颇深的、敏感的技术。”③诸多民族民间工艺制作工序都较为复杂,而且在绝大多数环境都无法用现代机器生产来取代。在手工之中中,无论是对工具的使用,还是工序本身都有其独特而精炼,又不可或缺的特点。以苗侗传统手工艺为例,苗侗刺绣、苗族蜡染、古法造纸、银饰工艺等等制作工艺诸多环节无法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其从远古走路,用于生活中的各个事相。形成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系列,自律、自足、自觉、自然的特点。自律是工艺行为合民族自身的规律和目的,自足是工艺系统自主的充分发展,全面的生发,体系生态自足,自觉是民族工艺行为合工艺文化体系整体、他者,顺乎天性,并非刻意为之,是“无为之为的”。通过对苗侗高级工艺师和非遗传承人的调研,他们在“小型社会”所显示出来的炉火纯青的工艺,以及在整生的文化生态的生态审美理想,无不显示出一种乐生的价值。
正宗的工艺必备三大性质,实用性(或生活性);社会性(或民众性);道德性(人性)。不适合生活性的工艺削弱工艺本意,缺乏社会性工艺失去生活基础,匮乏人性就匮乏根基。当具备这几个性质的工艺文化,就合乎本身的规律,是健全发展的工艺,必然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价值。民族生态工艺学中生态工序艺术必然生成生态艺术的历史传统。从维持生存和生命的工艺、到愉悦生产的工艺,再到生态文明生态审美时代下的生境工艺和生态工艺。这个工艺文化生态给必然地给民族群体“小型社会”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民族生态工艺学的美学价值也经历由乐生价值、到乐生价值、益生价值和美生价值的升华过程。因此,正如柳宗悦指出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工艺文化的各种因子生态自然地融合在人们的生命生存性活动之中,以“小型社会”生存活动方式存在,为广大族群人民创造与参与,亲和亲切,和谐共生。
小结
工艺犹如人类的亲密伴侣,人类的文明离不开工艺文化,工艺之美与现实世界、日常生活常态生态地联系,而且没有贵贱和贫富之分。如何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中发现美?以及工艺文化的形态特征,又是如何在整个民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与民族的、地方的生态“耦合并进”,生成了民族工艺生态文化,展现工艺文化独特的工艺审美价值。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艺术化生成中,是艺术和审美的海洋,那些民间工艺大师在自觉自居地本真生活中进行着工艺的创作,顺应人道和天道,炉火纯青,游刃有余,乐在其中!这些天态的历史发展与生态逻辑,对于形成民族工艺生态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注释:
① 柳宗悦著,徐艺乙 译,《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14页。
② 柳宗悦著,徐艺乙 译,《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58页。
③ 柳宗悦著,徐艺乙 译,《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