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2018-02-16王天婵关艳
王天婵,关艳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设计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讨论,由于每一段设计艺术思潮的诞生和发展都让世间对设计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有不一样的看法,以至于在现代设计史上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些概念,例如: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更有甚者是属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些概念的往往伴随着人类近代历史上几次大的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出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业,使欧洲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从1950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迎来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二十一世纪由于全球产生多重危机而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不同的艺术思潮和历史时期的碰撞下产生了许多新的设计概念,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来说,这些概念的出现都是当代设计的历史宏图中必然存在的结果。
1 设计中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发展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方式出现变革,因为集全部工艺于一身的工匠到劳动分工细化的流水线上的工人的发展,使流水线上的模型设计开始具有专业性,这成为了现代设计师的萌芽。机器生产的产品由于在生产流水线的模式之下,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大大的缩小了生产时间与成本,这使产品逐渐变得廉价。
在1851年英国水晶博览会上水晶宫的设计运用了玻璃幕墙和钢材预制件的应用,新材料和新生产方式的成果成为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最成功的展品,在科学的指引下新材料和新生产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看待生活的方式。在机械化大生产的作用下,设计开始成为机器生产和手工业之间的调和剂。折中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维多利亚风格的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产品的风格由炫技浮夸、为装饰而装饰进而转向功能第一。正如十九世纪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即一切是以功能为先导,机器生产的形式需要满足功能性。
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工业化带入城市化发展,满足市民阶级的个性化需求并转入大众市场,产生了大批量消费也导致了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这也就出现了民众阶级个性化需求和厂家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矛盾。在十九世纪末期,现代主义设计从欧洲兴起,随后传到美国,这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世界各国的设计风格发展,在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指导之下,世界各国迅速受到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至使现代主义设计日趋成熟。
20世纪60年代,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大规模形成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反对传统现代主义设计的运动,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的“传统与混乱”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其遵循设计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反对风靡全球的提倡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设计。
2 从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关系看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产品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一直以来被各类学者广泛讨论,到底是现代主义设计太过强调形式追随功能,还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忽视功能性,学者的研究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多次摆在大众眼前。
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快速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有一些主要设计团队推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其中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将技术作为本体的设计理念下,把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同战后的背景结合起来,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至高潮。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产品”,他还主张设计“要使产品尽可能的美观,要尽量去解决技术上、经济上和形式上的困难,创造出完美的产品”。这样看来,在以包豪斯设计为背景的现代主义设计主要推崇的是结合时代背景并符合人需却又不失去美感的设计。
根据上文所说,现代主义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去打造出一个能够让大众所享并且能够符合大众审美的产品。所以现代主义设计不仅仅一味强调功能而忽略形式的美感,而是在打造大气典雅的简约化的形式。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逐渐淡化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实用功能主义原则,使形式表达不仅具有象征性,而且具有实用性。例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埃托·索特萨斯于1981年设计的一个名叫卡尔顿的造型奇特的书架,这个书架的设计理念、造型创作、色彩搭配等各个方面都和市场上所销售的书架有所不同,它既像一个奇怪的家具,又像给孩子玩的积木,还像形状迥异的机器人。他独特的造型方式几乎不为物品的摆放提供空间,但是它鲜明活泼的色彩搭配让人们眼前一亮。它还体现了设计师在设计书架时跳出了大众的造型约束,有意识的将设计重点放在审美造型上,使产品能够透过本身看到更多感性情怀的设计理念。这种忽略了实用性的设计,也给书籍造型设计带来了更多造型创意,在一定层面下可以说这个书架的设计是有着多功能。这也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作品,它诠释了的是一种不再执着于形式追随功能,而是将形式追随创作者感性表达的设计理念。
后现代主义设计作品可以脱离功能单独存在,亦或者能够刺激使用者自己发现出新的功能。在后现代主义设计里设计作品的存在是设计师情感的表达,追求一种独特的感性设计作品。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形式与功能的从属概念有所不同,时代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形式与功能也在不断变化调整,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 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看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每个时代不同形式的设计艺术创造都是那个时代的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完美呈现。在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为了寻求灵感,都会在自然里进行寻觅和研究。曾经由艺术家自主完成的作品,通过技术功能的添加后使之成为设计产品,这也让那些艺术家被人称为设计师,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最终都会从自然入手进行研究,因为大自然所体现的是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只有在追随自然规律的状态下进行艺术创造、设计才会使产品符合时代潮流。
同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自然状态下不可逆的趋势,在当今信息时代下的设计师也应该同以往时期的艺术家们一样,努力寻找信息时代的自然规律,遵循规律进行艺术创造和设计。
从当今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还让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更加具有包容性。纵观现代设计史里,每当有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的时候,设计师们都会在设计形式、风格上进行各种尝试、探索,而如今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的形式更加容易实现。由于现在信息的更替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这种改变也使某种单一的艺术思潮无法在当今社会中达到长盛不衰。与之同理,在生产某件产品的过程中,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迅猛,开发周期也越来越短暂,因此产品是形式追随功能还是功能追随形式这已经不再重要。
在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在购买一件产品时在本能上会喜欢造型好看、装饰漂亮的商品,然而仔细思考后发现:这些装饰物除了能够给自身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及增加整体美感以外,就算明知道该物品没有使用价值,还是会产生购买的欲望,在这个时候产品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了其实际实用功能。在产品象征意义大于实用功能时人们也会选择将其购买,这是因为在这个物质富裕的时代,人们不再满足理性功能上的需求,对感性形式的追求也在提升,而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定要分出胜负。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设计在形式上有了创新变化,功能上有了多元变化,其将设计形式逐渐发展变多。设计师越来越多的想法能够通过高科技手段得到实现,也就不会像从前因为技术落后为了满足功能而忽略形式,或者为了满足形式而不顾功能。
4 结语
无论设计中的主导是功能还是形式何为,总而言之他们都可以看成为人所用的道具。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随着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的当代社会而不停地改变,现今就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而言,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当今社会设计的形式即使为了满足产品的功能性,而功能性也是为了展示出产品的形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