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民经济增收困境分析
2018-02-16卜乐
卜乐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增加农牧民收入即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西藏自治区脱贫致富的根本要求。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西藏自治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较全国相比而言较滞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牧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因此农牧民增收任务非常艰巨。所以,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西藏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心依然是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以下就分析影响西藏全区农牧民的收入困境和增收困难的原因所在。
1 全区农牧民增收影响因素
1.1 农牧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农牧民收入增长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再教育层次、再教育水平及相关体系的欠缺与不完善,导致农牧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农牧民的增收。主要表现:一是,农牧民的文盲率极高。根据西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85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847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农牧民受教育率及文化水平不高,使得大批的农牧民无法准确及时地接收和运用新的农牧业技术。二是,农牧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使得农牧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农牧业产品的交易信息不对称,造成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1.2 落后的交通建设
截至2016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82096公里,铁路里程2265千米,是全国公路、铁路公里数最少的地域;2016年全年公路货运总量1906万吨,铁路货运总量607.14万吨,航空货运总量3.06万吨,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且交通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区内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农牧产品无法走出去,导致许多农牧产品很难对外销售。
1.3 部分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
由于西藏自治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造成很多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不利于全区农牧业的发展。比如地理面积34.5平方公里的阿里地区,其农业耕地面积仅有2.78千公顷,造成耕地面积极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地地理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农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恶劣的地理生态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当地农牧民的身体健康,使地方病高发。农牧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不足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
1.4 农牧产品销售渠道窄且单一
当前西藏自治区农牧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区内,且销售方式多为传统模式,渠道极其窄且单一,使大量的农牧业产品无法走出去。新兴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水平及普及程度较低,无法适应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1.5 水利设施不够健全
西藏自治区的水资源位居全国第一,素有“亚洲水塔之称”。截至2016年,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257.91千公顷,旱地多达235.58千公顷,而其中有效灌溉的面积仅有176.9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4.72%,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9.98%,机电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6%。这些数据表明西藏自治区水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加之水利设施建设水平的落后,导致农牧业发展受限,制约着农牧民的增产增收。
1.6 农牧业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1)全区农牧业用地相对全区土地比例较少,土地分散经营,没有规模化,很多农牧业土地经营方式十分传统,效率低、收益少,没有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严重制约农牧民增收。
(2)全区可开发农牧业用地较多,但未开发,而部分农牧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相对贫瘠土地上,存在土地资源利用错位现象。比如山南地区、昌都、林芝等地区有许多未开发的优良农牧用地,阿里地区的土地相对贫瘠。
(3)自治区部分地区的环境宜人、风景秀丽,有十分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国家扶贫的重大战略是精准扶贫。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而不断减弱的脱贫效应;另一方面,以各区域、贫困县和贫困村为单位的扶贫开发模式的脱贫效应也在弱化。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将贫困治理的目标细化,提高扶贫资源准确性,避免实际工作中的偏离和遗漏的问题,以此提高精准扶贫和减贫成效。
2 结论
西藏自治区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全球经济动态变化,发展西藏经济必须以全球市场为引导、立足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央牵头,自治区政府负责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各地市主抓经济发展实际落实。操作层面则由各地市主抓,在服从国家战略的前提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各地区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