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四号地块方案变迁研究
2018-02-15代燕秋韩艺宽
代燕秋 韩艺宽
1 四号住宅现方案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位于南京浦口老山森林公园附近的佛手湖畔,项目邀请了国内外24位建筑师参与设计,其内容包括4幢公共建筑和20幢小型住宅。4号住宅位于接近山谷的缓坡上,建筑为垂直布局,整个建筑方案平面非常简单,底层设置起居室和餐厅,中间3层是6间卧室客房,没有过多的空间探索。立面上来看,4层建筑体量以贯穿横向裂缝的分离呈现垂直叠加的痕迹,裂缝在每层特定的位置扩大形成景框,形成富有表现力的立面,这些裂缝是与外界进行联系的唯一途径,整个建筑呈现极强的封闭性,这种封闭特征十分类似战争时期的碉堡,因此建筑师顺势命名其为碉堡。
2 原方案对比
最初的方案将公共区域(起居室,餐厅等)水平展开,并通过连廊等交通联系来强调其运动性质;私密区域(卧室及附属卫生间)垂直叠加,强调其静止状态。而庭院和天井的设置也是借鉴了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从建造上来讲,方案设想建筑材料为与基地颜色一致的小模板混凝土,上部采用当地山林产的杉木制作格栅。
空间,建造,场所这三个元素一直是四号地块建筑师强调的重点,在2004年建筑师工作室推出的《基本建筑》一书中可以明确看到。空间是满足建筑使用需求的基本元素也是进行各种组合变化的重点。建造是建筑学学科自足性的一个方面,而场所往往与二者及其他因素(比如场地环境协调以及地域化)相关。而从四号地块前后方案的演变可以看到建筑师早期对空间的探索已然废弃,对于地域化建造也失去兴趣,最终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建筑表皮上面。事实上,建筑表皮化是近年来国内非常流行的趋势,不可否认建筑的外观效果往往是人们对建筑物最强烈最直接的第一感受,因此对建筑表皮的效果的追求也显得十分合宜。四号地块现方案的立面实际上与内部空间没有任何对位关系,仅仅是一个外在躯壳-一个有四条裂缝的混凝土表皮。表皮进行了人工抹平粉刷以遮盖粗糙的建造痕迹,四条裂缝形成的框景效果成为建筑师最得意的宣传概念。在各种发表的刊物上看到最多的是外立面效果和由内往外看的框景效果。
3 商业项目和大众媒体
从项目性质上来讲,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是由文化部对外展览服务公司和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四方建设有限公司承办的。对于主办方来讲,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外展示先锋建筑创作和包容开放心态并提升该地区的品牌价值。因此,炫酷的概念和让人记忆深刻的建筑形象显得更加重要。另外,在当下信息时代,大众媒体的介入对于主办方来讲异常重要,一个发生在郊野的建筑事件必然要通过各种媒体手段的宣传才能够传播到足够多的人群,而媒体的目的则是尽快吸引大众的眼睛和耳朵,以迅速在受众脑海里建立起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点上,主办方和媒体对于建筑作品的要求是相同的,那就是新鲜有力的概念和鲜明创新的造型。如果二者都没有的话,该作品对于主办方来讲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一位主办方人士曾说如果四号地块的建筑师不能有所突破,那就换其他人来做该项目。
4 社会性的缺失
如前所述,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浦口老山森林公园附近的佛手湖畔。从项目位置来讲,该项目远离市区,距离工作场所遥远,因此也不会有人长期居住。由此来看,该项目只能承担富人阶层度假消遣或者对外商务接待的功能。
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的项目主题是“重建平衡”,项目地块的选择是在风景优美,人烟稀少的风景区,也就是说这个主题探索并不指向当下中国城市急速扩张带来的失衡问题。那么是否指向当下中国乡村住宅问题呢?
当下中国乡村住宅正走向一个十字路口。旧有住宅由于设备的缺乏以及功能的缺失难以满足当下生活方式,而新建住宅大多直接复制城市住宅的模式,成为城市住宅的粗糙版本。极大破坏了原有乡村景观。
佛手湖的建筑密度疏松,与一些乡村住宅有所类似,但是其功能定位并没有考虑乡村生活方式,而是直接指向富人阶层的家庭度假和商务接待,因此也没有对乡村住宅与现代乡村生活脱节带来的失衡问题有所回应。
现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其发展也毫无疑问是源于对当时社会问题-普通人私有住宅的大量建造-的积极回应。1927年德国维森霍夫住宅展就是著名的例子。它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体亮相,旨在探索大量普通住宅的现代主义解决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建造方法,和新的建筑表现成为关注的重点。对于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来讲,并没有涉及到如维森霍夫住宅展那般的任何社会问题。
5 建筑师的角色
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有别于工匠的建筑师,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走向学术化,因此建筑师作为学者关注社会问题有其历史渊源。现代主义运动更是建筑师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探索现代大量性普通住宅建造的有力表现。很多现代主义建筑师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左翼政治倾向。
在传统中国,始终没有产生过西方意义上的建筑师,而只有作为百工之一的匠人,匠人的工作就是按照建设方的要求,运用代代相传的技术把房子建造起来而并不需要也没有权利考虑其社会效应。近现代建筑学科的引进和建立,使得文人最终取代匠人成为建筑师,传统文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体现在近现代的传统复兴探索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探索中。但是在广泛建筑实践中,实用主义和服务性质依然是建筑师的选择-从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实践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而始终缺乏通过建筑改造社会造福大众的自觉追求。对于普通住宅项目,广大中国建筑师并无多大兴趣。
从四号住宅前后方案的对比来看,建筑师最终放弃了建筑本身的空间探索以及建造方面的地域化追求,转向了新奇概念的炫耀和富有表现力表皮的塑造。而这一点恰恰符合了业主和传媒的需求(或者说就是屈服于业主和传媒的压力)建筑师的积极探索轻易地被压制下去,自觉的探索最终屈服于现实权力。建筑师最终成为服务于业主目标服务于资本权力的新“匠人”。
6 结语
四号地块方案从对空间和建造的探索走向新奇概念的炫耀以及表皮的追求。前后方案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商业资本和大众媒体双重压力下的生存状态。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建筑师往往迅速妥协,沉溺于新奇的概念与表皮制造,建筑产品成为商业资本的附庸。建筑师不再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文人,而是转向了传统的匠人角色。
[1]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4号住宅.南京:中国.世界建筑,2011(4).
[2]史永高,仲德崑.建筑展览的“厚度”/下―论两次中国当代建筑展.新建筑,2006(2).
[3]董烜.土生土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中国建筑师小住宅方案综述.时代建筑,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