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思考
2018-02-15沈颖苑
沈颖苑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打造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战略路径。
佛山市提出“坚定不移的走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和“金佛山,银佛山,生态文明创新建设美佛山”的发展战略。在推进生态文明工作中,通过一系列规划和管控要求,推动佛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1 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佛山作为一座以实体经济、制造业、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环境资源过度侵占、容量不足已成为掣肘佛山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空间管控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城市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城市空间无序曼延、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不同程序存在。具体表现为:
1.1 忽视城市和自然生态的关系,生态空间侵占严重
佛山土地开发强度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三,市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达到38.18%。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市级层面有效统筹、区各部门沟通协调,导致规划让道项目。各部门制定的规划存在交叉重叠问题而且管控力度不足。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生态空间被侵占,城市建成区绿地量少质低。
1.2 生态空间破碎化严重,生态服务功能逐年下降
城市生态空间人为干扰剧烈,生态空间布局散乱,景观格局人工化趋势显著,城乡绿色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山体孤立性突出,全市有30多个孤立山头。内河涌连通性不足,近年来内河涌里程减少10%,且河水逐渐黑臭浑浊,大部分支流已不再适于行船或被覆盖,河流的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通道作用、自身净化等生态功能减弱。城镇内部的农用地的隔离、景观等生态功能作用难以发挥。生态廊道遭到破坏,生态多样性减少,导致城市气候调节、污染净化、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1.3 城市规划重形式轻功能,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城市生态景观着重人工打造,缺乏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河流、湿地以及自然滩涂等高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空间被人工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明显下降,森林生态系统中商品林占比高达70%以上,其中桉树商品林高达15.6%。规划布局与原有生态空间格局缺乏有机契合,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2 原因分析
2.1 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文明不被群众重视
佛山市作为一座制造业大市,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足,曾经以“重发展、轻管控”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有效统筹,规划跟着项目走的问题突出,导致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敏感用地不断被侵蚀,生态功能破碎,城市形象不佳。同时,多数群众尚未意识到自己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缺乏对群众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和人人都是环保监督员的意识引导,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力度有待加强。
2.2 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城镇长期自发蔓延
佛山市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但土地利用模式却是相对粗放,村级工业园内的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手工制造型等传统低端产业为主,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单位产出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同时,城镇长期自发性蔓延,规划错位,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住宅、商业两者穿插分布的情况突出。佛山市有村级工业园1037个,面积约178.06km2,其中南海、顺德区的村级工业园数量较多。南海区现有村级工业园685个,面积约95km2;顺德区有村级工业园249个,面积约70km2。两区村级工业园约为全市总量的93%。村级工业园是佛山市今后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既含有大量可进行再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也含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聚集地,严重掣肘我市生态空间的布局。
2.3 缺少有效的生态管控,沟通机制有待完善
市、区之间,部门之间规划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不同部门规划成不同的用途,未能真正实现各类控制线的“多规合一”,无法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起到引领作用,“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工作有待深化。同时,“生态红线”初步划定,各类主体功能定位有待明确,“生态红线”的保护和落实缺乏制度和措施保障,未能有效引领我市生态空间的管控。
3 对策与思考
构建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应对当前资源环境生态压力挑战的必然战略选择。基于环境功能区划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是环境保护领域开展空间规划和融入“多规合一”的重要平台,在大数据和信息平台的支撑下,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明确区域环境功能,与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多规合一”,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3.1 积极开展群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
探索能够深入民心的创新环保宣传形式,引起群众重视并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的宣传形式必须克服以往宣传活动中摆形式、装样子、以及形式老旧、缺少创新性的问题。应灵活运用多种宣传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可利用政府公众号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不时举行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比赛、相关主题舞台表演进社区等,使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让生态文明深入民心。
另外,需提高生态文明讲师力量,培养生态文明讲师进社区。讲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科普知识等方面带进社区。应加大投入资金到从事生态文明宣教的团队,保证活动有资金开展,同时建立讲师职称评定体系,以打造高水平的宣教团队保证生态文明宣传质量。
3.2 积极推动两违整治和村级工业园整治,释放公共绿地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佛山市违法违规建筑较多,村级工业园更是制约佛山发展的重要因素。村级工业园整治可以通过环保、安全生产、土地供应等几方面倒逼工业园升级提升。通过清拆两违建筑和规范管理村级工业园,把土地进行有效整理,挖掘潜在空间,释放公共绿地空间,从而增加绿化面积。让原有破碎土地通过构建村级工业园产城融合的利益平台机制,转向集约、高效地开发利用。
3.3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管控一张图
通过多部门协同,整合各项规划在非建设空间的边线和控制指标,明确各类控制线的实施内容和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统一的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各部门共同遵守底线。通过信息化手段,搭建生态空间管控信息平台,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平台作用尤为重要,明确区域环境功能、与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我国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国上下甚至全球的共同事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民族未来的战略抉择。只有国家、人民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真正地上下齐心,把决心把生态环境治理好、建设好,才能为中国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1]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2010.
[2]胡凌艳.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2014.
[3]郭春华.基于绿地空间形态生成机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