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中职学校食品分析检测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018-02-15◎刘晶,冯丽
◎ 刘 晶,冯 丽
(宁夏农业学校,宁夏 银川 750021)
食品分析检测是中职教学食品类专业中的一项重要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对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建立起一套基本的知识与概念的框架,从而可以有规律地掌握分析检验基本知识、同时熟悉检验的工序与流程[1]。
在我国,关于化学类操作的学习视频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多。关于食品分析检测类的微课程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由于食品分析检测步骤复杂,有严格的规范,所以视频课程大多都比较长,没有具有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活动,并不能真正地称之为微课程。
1 微课程的起源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起源于国外,最早是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 Roy A.Mc Grew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一个设想。为了让非本专业的人士,通过浅显易懂的碎片化学习了解一些化学知识,所以开创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这个概念,并希望将这种方法也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2]。而后,在2008年初,美国教育学家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在他的引述中,“微课程”是一类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以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目的[3],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针对关键概念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微型课程。微课相较于传统教学可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并按照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满足了现在广泛流行的远程教学、在线教学和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式[4]。这种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如今,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学习,已经成立为了国外非常常见的教育模式。
在我国,“微课”最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提出的,至今胡铁生已经将微课的定义更新了3个版本[5]。在2014年召开的“第二届微课与网络课件开发会议”上,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从定义、设计、管理和应用4个方面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析[6],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也都在自己的实践领域中努力探索微课程的价值。
2 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又被称为“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针对教学中的单一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重要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关键点,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它通常以时长10 min以内的简短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5]。
从广义上讲,微课与微课程在内涵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具体到细节上,二者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单从字面理解,“微课程”应当属于课程的范畴,是将一门完整的课程拆分为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的小课程。而这些小课程本身,便是“微课”了。也就是说,微课程是由一系列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在同一主题框架下组成的整体,而微课,则是构成微课程的细小单元。
3 食品分析检测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等专业共有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专门研究食品中各种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通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中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技术,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本课程设置比较基础。由于课上时间的限制,学生基本只能实际操作一次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但企业则更加需求具备熟练检验检测技能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马上接手工作,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培训之后,才能真正上岗就业。所以微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实现学科或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突出课程的特点。要以实用性为原则,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入实验室里能立马上手,再辅以教师的指导可以很快掌握。同时,在选取和划分知识点时不可随意,应结合学科特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合理、适度的选取和分解,从全局出发,既要保持学科巧程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又要兼顾微课程的独立性,即微课程之间要有内在逻辑,但不应存在显示内容的依赖,应保持一种松散结合的关系。
3.2 “微”原则
①“微”是微课的核心原则,它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授课时间短。一般人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通常在10 min左右,所以微课程的时长设置,通常也在10 min以内。②资源容量小,一般不超过几十兆,数据容量不可太大,要便于在移动设备上上传、下载和传播。做到可以随时随地复习微课程,真正做到教学资源的便利性和共享性。③微课的选取要精简,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分割成数个小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针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一个知识点或重难点进行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3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需要授课的内容具有趣味性。食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想要体现趣味性就更要依靠教师的创新设计,微课程短短的几分钟,倘若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不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则会违背微课程原有的初衷。一旦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事半功倍。
4 食品分析检测微课程的应用现状
食品分析检测微课程适合中职学生使用的较新版本的教材有张金彩主编的《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冯方洪主编的《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手册》,它们基本都是以项目教学法编排,以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内容的讲授。在网络上可以找到河南农业大学专门制作的食品分析与检测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中有全套的慕课视频可以下载学习,它系统地录制了整门课程,其中包括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另外,在世界大学城中也有陈唯实上传的食品分析检测系列微视频等。在一些视频软件中也可以找到相关微课或者视频,但不系统。
5 微课程在食品分析检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1 教师教学技术应用上存在困难
大部分的教师对如何制作微课程还是不太了解,认为自己是专业型教师,而不愿去学习更新的信息化技术。会制作微课程的教师对制作微课程也不是特别有把握,而且设备条件不足,拍摄的视频不专业,制作简单,不够新颖。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团队合作,正确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培养教师信息化意识,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2 微课程的应用方式局限于课堂教学
教师大都仍然遵循着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很少将微课程应用于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教师应用方式过于呆板,只是在实验前播放微课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用以学习实验的做法,但并不能明显地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应大量应用微课程,在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中自己动手,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5.3 微课程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显著
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暂,通过微课程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注意力的时间。如果课堂任务多,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生的学习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微课程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师应当以学习为中心,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明确教学目标,制作或者下载适合自己的微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