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语文能力的桥梁——“非连续性文本”
2018-02-14姜欣瑶
姜欣瑶
【摘 要】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理解与运用语言的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实用价值,适应教育生活化趋势,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语用能力架起了一座多彩的桥梁。笔者就“非连续性文本”的功用与教学策略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语文能力;核心素养;新课标
新课标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文本形式之一,其文本形式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然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却一直被忽视。随着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也逐渐融入课堂。
一、“非连续性文本”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是由图表、单据、广告、目录以及图解文字等内容组成的文本,但这些文字之间并未形成连贯的文本关系。总之,只要是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断性,不管是被文句之外的形式打断,还是文本之间有逻辑间断,都可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其形式丰富多样,如数据表格、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广告词、对联、短信、网络跟帖、建议、辩论词、颁奖詞、演讲词、开场白、结束语、串联词等等。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功用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表述,新课标研制组组长巢宗祺教授认为:“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注重提高学生“生存发展”的能力、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和终身教育与教育生活化能力等,这既是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生活的阅读、贴近生活的阅读,在生活中阅读”的响应,也是适应当代现实生活和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基于新课标要求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功用,如何在小学阶段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用能力,适应教育生活化趋势,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重视教材,利用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广泛存在于小学语文课本中,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阶段的课本为例,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各类可利用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共有22处,包括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资料卡片、漫画、图片以及表格等16种类型,种类多样,其中图文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小学课本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几乎每篇课文中都会配有相应的图片。
“非连续性文本”更广泛地存在于小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材中,跨学科整合,将各门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通过引用、改编、比较等方式有效利用起来,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非连续性文本”。
2.课堂教学,引导渗透
如何有效学习与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对“非连续性文本”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会有很大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非连续性文本”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阶段课本中,每单元练习里都包含了“学写毛笔字”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搜集汉字演变的动画或图表,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这一板块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如何写好毛笔字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学习中,“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教师可以在“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渗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二者相辅相成,也可以训练学生尝试在“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二者之间相互转换。以笔者自己的课堂为例,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笔者着重让学生在品读小说语言的同时感悟不同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点,讲课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份表格,包括孙悟空、白骨精、唐僧三个人物和一打、二打、三打白骨精三部分,课堂上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品读一打白骨精的内容,感悟了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出来,接着让学生自学二打和三打白骨精部分,基于自己的理解完成表格的填写,之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表格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对照表格用自己的语言将观点表达出来,从文本到表格再到文本,这一过程就完成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相互转换,二者相辅相成,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当然,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还有很多科学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一般要有一种目的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从文本呈现的图文表格中发现问题所在,有所悟,有所发现。在“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信息,编制独立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在阅读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时,注意关注标题、横纵向比较数据、分类图例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3.指向生活,提高运用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倡导:“教是为了不教。”概括起来即为不教之教。教师通过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非连续性文本”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6的教学素材就是将“非连续性文本”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运用数学上的统计方法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同学中做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需要,创设情境或任务驱动,将“非连续性文本”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提供了更多样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理解与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研究与谈论语言的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相对于文学类阅读的“连续性文本”,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实用价值,适应教育生活化趋势,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架起了一座多彩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蒋长兰.非连续性文本群文圆度的功用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3):58-61.
[2]轩颖.基于比较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9):3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