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黄芩苷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2018-02-14李秋影王晓军陈飞儿阮剑桥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黄酮类心脑血管黄芩

李秋影,王晓军,陈飞儿,阮剑桥,齐 玲,吕 鹏*

(吉林医药学院:1.2015级临床教改班,2.科技处,4.病理教研室,吉林 吉林 132013;3.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人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代谢紊乱的现象,是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簇集状态,包括腹型肥胖、血脂紊乱、糖尿病、高血压等。MS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MS的发病率在世界上呈上升趋势。长期增加对高热量食物的摄取可以使其发病率增高,而增多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性膳食摄入可以起到降低其发病率的作用,可以对MS的防治起到较好的作用[1]。

野黄芩苷,又名灯盏花乙素,是灯盏花素的主要活性物质,是从唇形植物高黄芩的叶,黄芩的茎、叶以及半枝莲全草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2]。研究发现野黄芩苷具有抗炎症、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降血脂、扩张脑血管、抗氧化、护肝、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3-5]。由于M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和其他类的药物相比,人们更偏爱副作用较少的植物类药物,再结合治疗效果而言,野黄芩苷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从野黄芩苷防治MS的机制进行综述。

1 野黄芩苷的研究现状

野黄芩苷为弱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调节心脑血管功能,减轻心脑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6]、抗氧化应激[7]、保护神经[8]等。临床上对野黄芩苷的需求量较大,常用的提取方法为乙醇回流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9],但合成野黄芩苷的反应条件苛刻,产率低下[10]。CHEN等[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化学合成方案进行改进,以3,4,5-三甲氧基苯酚为起始原料,将其产率提高到20%,尽管产率仍然较低,但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2 MS的研究现状

我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MS的定义中指出,MS是指在个体中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同时存在的现象,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全身或腹部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等都属于代谢异常。这些代谢异常大多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故可以认为MS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MS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压),可以看出MS是很多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整体概念,要对其进行治疗除了用药物外还需从生活方式入手,如减轻体重和增加体育锻炼。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来开展,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必要的药物。

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其病因主要受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共同影响[12],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胰岛素抵抗方面[13]。胰岛素抵抗是正常范围内的胰岛素产生的作用却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我们可以将胰岛素抵抗通俗地理解为胰岛素贬值,也就是说胰岛素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胰岛素起到的生理功能降低了,不能发挥原本的生理作用。此时身体会产生反射性调节活动,分泌出大量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久而久之,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将衰竭,分泌能力下降,造成MS、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野黄芩苷能对MS有较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14,22]。深入研究野黄芩苷对MS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临床医生治疗MS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3 野黄芩苷对MS的作用机制

3.1 野黄芩苷通过抗氧化来防治MS

黄酮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15],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肿瘤、抗菌[16]和治疗糖尿病[17]等等。野黄芩苷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中抗氧化活性是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表现为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伤。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酚羟基与自由基反应从而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18]。而野黄芩苷可以通过酚羟基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及过氧化氢等发挥抗氧化作用,因此野黄芩苷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活性氧的生成增多是缺血性脑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大量研究表明[19-20],野黄芩苷通过抗氧化来减少活性氧的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总胆固醇浓度,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2 野黄芩苷通过护肝、降血脂等来防治MS

肝脏是人体内的一大重要器官,以代谢功能为主,起到去除毒素、贮存糖原、合成蛋白质及胆固醇等作用。如若保护不好,很容易致病。若肝功能异常,时间久了很容易诱发一系列的相关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和肥胖等。而刘宏胜[21]等的研究表明野黄芩苷是护肝剂的成分之一,具有明确的护肝作用。另外蒲鹏[22]利用小鼠的MS模型从一般情况、糖脂代谢、肝功能、胰岛素抵抗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野黄芩苷的治疗作用,得出结论:野黄芩苷可显著改善小鼠的脂代谢紊乱,主要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有明确的护肝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提高机体抗炎能力,明显地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提高了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了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能抑制脂质的异位沉积,减轻了脂毒性对肝脏的损伤等。

研究表明野黄芩苷可以防治MS,其机制是依赖降低脂质合成、增加脂质氧化、抑制炎症通路、活化胰岛素通路等,而这些信号转导的中心调控是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AMPK是一个异源三聚体,能够调节肝的葡萄糖代谢、肝脂代谢及肝线粒体生物合成和功能等[23]。野黄芩苷能够激活AMPK,但野黄芩苷是否通过AMPK的激活而实现其药理作用,以及是否存在旁激活通路,还没有被证实。同时野黄芩苷是通过哪个亚基来激活AMPK也没有被证实,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 展 望

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有很多,其中MS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很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过程中,不仅医疗费用是一笔极大的开销,同时对社会和医疗机构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开发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刻不容缓。野黄芩苷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不易出现耐药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野黄芩苷用来防治MS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将在这一领域做进一步的研究。

[1] 章荣华,周标,胡浙芳,等.浙江省城市人群代谢综合征与膳食模式关系分析[J].卫生研究,2014,43(3):361-365.

[2] 曾心怡,陈树和,石振拓,等.灯盏花素提取工艺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6):63-65.

[3] FATTAHI M,CUSIDO R M,KHOJASTEH A,et al.Xanthomicrol: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s chemistry,distribution,biosynth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J].Mini Rev Med Chem,2014,14(9):725-733.

[4] LI L,LI L,CHEN C.et al.Scutellarin’s cardiovascular endothelium protective mechanism:important role of PKG-Iα[J].PLoS One,2015,10(10):e0139570.

[5] 颜承,陈晓怡,隋宏,等.地椒抗氧化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5):383-389.

[6] WANG Z,YU J,WU J,et al.Scutellarin protects cardiomyocyt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reducing apoptosis and oxidative stress[J].Life Sci,2016,157:200-207.

[7] 谷丽华,侴桂新,王峥涛.基于ABTS自由基的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抗氧化活性评价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99-104.

[8] YUAN Y,FANG M,WU C Y,et al.Scutellarin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 for Microglia-Mediated Neuroinflammation in Cerebral Ischemia[J].Neuromolecular Med,2016,18(3):264-273.

[9] 杨丽.两种提取方法对黄芩籽种壳提取物中野黄芩苷含量的比较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5(11):45-46.

[10] 颜承,徐冠玲,谢梦,等.野黄芩苷和野黄芩素制备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5,37(8):1785-1790.

[11] CHEN D Z,WU T,ZHAO Z,et al.An improved synthesis of scutellarin-7-O-glucuronide[J].J Chem Res,2013,37(11):671-673.

[12] 王昊.基因遗传变异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3] 陈康联,王亚林.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12,36(4):365-368.

[14] 徐君.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5] 马锐,吴胜本.中药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5):286-290.

[16] 杨彩霞,田春莲,耿健,等.黄酮类化合物抗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9):158-162.

[17] 李丹,彭成,谢晓芳.黄酮类化合物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239-242.

[18] 刘小宁.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19] BIELLI A,SCIOLI M G,MAZZAGLIA D,et al.Antioxidants and vascular health[J].Life Sci,2015,143:209-216.

[20] SALLAM N,LAHER I.Exercise modul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in ag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Oxid Med Cell Longevity,2016,2016:7239639.

[21] 刘宏胜,王树森,张雅敏,等.RP-HPLC同时测定护肝剂中9种活性成分[J].中草药,2016,47(6):933-937.

[22] 蒲鹏.野黄芩苷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和作用机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3] 刘书东.AMPK在肝脏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4):3870-3873.

猜你喜欢

黄酮类心脑血管黄芩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MS-DAIL联合MS-FINDER鉴定中药黄酮类化合物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HPLC法同时测定白梅花中6种黄酮类成分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