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管理类专业教育转型发展

2018-02-14韩思文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师校企专业

韩思文,王 辉

(吉林医药学院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管理类专业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向,立足国内经济,致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将经济社会转型和新商业模式融会贯通,积极开展新形势下管理类专业转型的发展和探究。为此,要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通过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推动管理类专业教育转型发展。

1 完善课程体系,顺应企业发展需求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立足职业、突出能力、强化实践、提升素质”的原则,努力吸收近年来高等教育最新改革成果和当前教育最新理念,培育面向管理一线需要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分类培养、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基本原则,从优化知识结构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出发,突出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建立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类专业群课程体系。

管理类专业群专业课程类别主要有:普通教育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普通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创新选修课程7大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增加课程实践学时比例,根据学生实际调整课程设置,相关课程理论课时比例下调,提高实践课时比例,开设独立设计性实验课程。增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等方面的需求。

2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2.1 助力校企合作平台,换发新活力

基于以需求为起点,以标准化为抓手,以提升人才质量为目的的企业人才需求导向,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步深化企业文化、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互利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为了拓宽合作市场,应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通过提升校企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向高层次发展。此外,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实施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移动互联专业课程体系,编写基于管理类专业群的特色教材,开设独立考核的综合课程设计完善实践教学。共建、共享实践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缩短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期,增强其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不断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为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为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实践机会,使之在课堂教学中告别“纸上谈兵”,真正从专业实践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2.2 “双师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健全“双师型”教师团队。对于转型中的地方高校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还远远不足,应依托企业联合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双能”结构教学团队,达成校企合作建设示范专业和课程的目的。通过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网络。通过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等加强教师岗前培训、教科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要制定定期派送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机制,促使更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为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

邀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社会名家到校兼职授课,通过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工作中,互相学习、交流、研究,可以提升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进程。同时,可制定激励措施,对具备“双师”教师资格条件的教师提供国内外培训机会和一定补贴的优惠待遇。

3 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3.1 完善案例教学法体系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类专业群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秉承的特色教学模式之一。建立案例教学库,把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案例来说明课程中的原理和问题。通过课前导入案例、课中分析案例、课后布置案例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3.2 健全研讨式教学模式

践行管理类专业群的研讨式教学计划,平均每学期至少开设2门新生研讨课,并使新生研讨课对大一学生的覆盖率达到100%;将高年级研讨课分布到每一个专业,使得每个专业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到研讨课中去。通过研究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知识的方法,引导他们去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真理和智慧,进而实现研究和教学、教育与培养之间的统一。同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了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大学生自信心。

3.3 重视课堂情景模拟

课堂情景模拟是教师通过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对整个活动进行掌控和引导,要求学生积极演练,亲身参与,根据情景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管理知识,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最终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专业群不断深入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将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三门课程努力打造成“情景模拟教学法”示范课程。

4 打造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4.1 通识教育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基础课,不分专业、不分侧重。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提供更有侧重、更加精准的创业帮助和支持,以更好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创业者的特定需求。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不断明确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

4.2 实践教育

在大面积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训练、考核作品等模块中选拔一些种子选手,有创业意愿,并且具备较强创业素质的同学作为金字塔中间力量。通过“SYB”项目、校外专家培训、创新创业选修课等模式提高和加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发掘有可孵化潜能的创业项目。将“互联网+”创新教育方式融入教学活动能够中,为学生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竞赛,熟悉创业过程,储备创业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3 精英教育

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创业流程、商业模式设计、融资路演技巧等基本创业知识与能力,并且已经拥有比较成形的创新创业项目,从中选拔一批具有孵化潜能的学生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器,由校内老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共同一对一进行指导,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形成校内校外创业导师团队,为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配套支撑。此外,积极与当地政府及科技局进行联系,建设成为省市一级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科技苗圃。同时,要加强挫折教育,健全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确保企业向市场转化。

5 “五轴联动”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合办公司、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五轴联动”的思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培训体制。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积极与有意愿的企业洽谈,覆盖区域不断拓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现有的实验教学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多的弊端,创新实训项目,积极联系合作企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建立“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管理综合实训室”。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管理综合校外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管理学综合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采用校企联合共建的模式,利用企业的场地资源、设备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和职业环境,由学校派遣师生参与企业顶岗,培养学生、锻炼教师。期间分批派出师生完成管理学各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训练。同时,使实践教育基地成为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桥梁与平台。

教育转型发展,是新形势下中国教育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只有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下”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为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双师校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