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惠山古镇李公祠建筑结构与装饰特征研究

2018-02-14王昱东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9期
关键词:柱础台基惠山

王昱东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通过笔者前期的研究,已经得出了李公祠采用天井式的平面布局形式,祠堂以天井为中心,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向外扩展,天井连接仪门和享堂,两侧与廊庑相连接,构成了长宽比为5:1的天井,享堂与廊庑四面均有屋顶都向天井内倾斜,有四水归堂之意。祠堂为二进祠堂,整座祠堂从仪门到祭祀的享堂由低到高层层抬升,步步向上,这是也惠山古镇祠堂群主要的祠堂空间布局形式。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李公祠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特征。

1 李公祠的建筑结构特征

李公祠作为一座修建于清末惠山脚下的个人专祠,考虑到主人和集资建造者的身份,其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应当大量采用了徽州传统古建的形式,同时也应所处地理环境的因素,吸收了当地同时期祠堂建筑的某些特征。此节,将对祠堂建筑主体的各个部分做一一的分析。

1.1 李公祠屋顶的结构特征

屋顶是传统祠堂建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显眼的建筑构成,是一座祠堂的脸面。传统徽州祠堂仪门上的屋顶较多的借鉴了皇宫的建筑样式,采用一层、三层、五层的屋顶组成,与屋顶下方的仪门统称为三凤楼或五凤楼。无锡惠山古镇由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年)奏请建造的昭忠祠就是采用的三凤楼屋顶形式。

李公祠建造年代晚于昭忠祠将近二十年,处于清末政治社会动荡时期。在当时的情况下,由旅锡皖人民间集资修建的李公祠不仅包含基本的祭祀功能并且具备了园林观赏的功能,有时人称李公祠不亚于苏州留园,所以整体祠堂的建造费用应当巨大。如再花费巨资建造五凤楼形式的屋顶显然不合情理。所以李公祠的屋顶应参考与其同时期建造的惠山古镇李金鏞专祠的屋顶形制,采用较为普通的硬山式屋顶较为合理。

1.2 李公祠屋身的结构特征

祠堂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木架构是屋身最基本的形式。抬梁、穿斗、井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木架构形式。徽州地区的祠堂建筑和民居建筑一般都会采用抬梁和穿斗结合的方式进行建造,建筑两侧的山墙面多用穿斗式木架构,而中跨部分则采用抬梁式结构。李公祠整体的木架构也是采用了两者结构的形式进行建造的。

1.3 李公祠台基的结构特征

作为建筑下部的台基主要是指木架构之下,用于稳固建筑、承受载荷的部分。根据外观形式台基主要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台基两类,普通台基主要用于普通的房屋建筑。须弥座台基主要用于较为宏伟的宫殿、庙宇等建筑。徽州地区的祠堂建筑都是采用的普通台基形式。李公祠的台基也更多的是考虑其功能性与实用性,并且使用了最为常见的垂带踏跺来连接台基与室外地坪。

现复原李公祠建筑的台基部分基本符合传统形式,但在砖墁地面的排砖方式上与传统的做法有所出入。室内砖墁主要使用方砖和条砖进行铺设,方砖主要使用十字缝和斜墁的排砖形式;条砖主要使用陡面和柳叶面进行相应的排砖。

现李公祠使用的是方砖整齐排列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用于现代建筑室内铺地,而徽州祠堂基本采用的是方砖十字缝排砖方式。

2 李公祠的建筑装饰特征

无锡惠山李公祠作为惠山祠堂群中徽派古建的代表。其处处反映出徽州祠堂建筑的装饰特征。所谓“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即是说明徽州的建筑将雕刻工艺融入到建筑本身,将建筑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进行了很好的结合。通过对建筑上不同材质,不同构件的雕刻装饰,形成了著名的徽州木雕、砖雕、石雕。通过徽州“三雕”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惠山李公祠建筑的装饰特征主要通过其木架构部分和砖石部分进行了较多的体现。

2.1 李公祠木构件的装饰特征

2.1.1 柱子

柱子是传统古建中最为重要的承重构件之一,也是在建筑纵向上最高的构件。根据其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外柱内柱通常使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制作,建筑的外柱一般采用石柱,以防柱体受潮腐败,而内柱一般采用木柱。惠山李公祠的柱网也是采用了石柱加木柱的形式。

李公祠内的柱子与传统的徽州祠堂建筑中的柱子一样形式上比较简单。只在柱头和柱础上略加装饰,在柱身上没有采用装饰性元素。在外柱的柱头上,采用了木雕工艺,雕刻出了花瓣纹的造型来承托上方的梁枋和撑拱。柱身采用了直柱的形式,柱体的直径上下一致,并且没有加任何线条装饰,显得简单大方。柱子的柱础部分是为了防止木制柱身受潮腐烂而设计的功能性构件,也是装饰性最强的部分。通常都会用石材制作,加之以装饰性雕刻,李公祠的柱础将在下文中的“砖石部分”进行分析。

2.1.2 梁枋

梁枋是连接柱网并承载屋顶重量的主要建筑构件,是整体木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外形特点可以分为直梁与月梁。惠山李公祠的月梁采用了较为简单的装饰工艺,即线条阴刻的手法。在梁枋的两端雕刻出一道弧线,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形似满月,这道弧线称之为梁眉,又因其形似龙须,所以民间也成为“龙须”。李公祠的月梁是否还采用了彩绘的装饰工艺,已经无从考证。

2.1.3 撑拱

撑拱连接着柱子与撑枋,其主要是用以挑出支撑屋檐的重量,将原来建筑的斗拱功能进行取代。由于其造型突出,结构简单,所以会对撑拱进行雕刻装饰。惠山李公祠的撑拱,主要的雕刻内容为瑞兽狮子,通过雕刻主体狮子来表达两层含义。一为“吉祥”,二为“官运”。雕刻出的狮子头朝下,尾向上,分公母,公狮前爪怀抱绣球,母狮则怀抱幼师。雕刻工艺十分考究,狮子造型饱满,动态自然,身上的毛发根根清晰可见,绣球也雕刻的十分精美。将撑拱雕刻成“狮子滚绣球”来表达吉祥的寓意,而雕刻成“太狮少狮”主要是取其谐音“太师少师”,因为太师、少师皆为官职称谓,所以用来表达官运亨通之寓意。

2.1.4 雀替、柁墩

雀替与柁墩都是组成木架构的重要构件。惠山李公祠的雀替主要装饰内容为云纹和卷草纹,均采用了透雕的技法,将两类纹样满雕在雀替外露的三个面上,并通过榫卯与其承托的月梁相连接,月梁的梁眉“龙须”与正下方的云纹和卷草纹相得益彰,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外观造型上都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李公祠的柁墩则是采用了较为常见的上大下小类似于梯形的几何形态,因其结构简单,所以采用了浮雕的技法,在正反两面进行雕刻。将回纹雕刻在四周边缘处形成整体开光,在开光内雕刻花卉和瑞兽进行装饰。

古代的工匠们运用木雕工艺将李公祠木架构中的大部分构件进行了雕刻装饰,形成了与李公祠文化相匹配的外延装饰。

2.2 李公祠砖石构件的装饰特征

传统古建以木结构为主,辅之以砖石。砖石在古建中主要起到了围挡和装饰的作用,所以能够出现“墙倒屋不塌”或者“屋塌墙不倒”的情况。砖石作为建筑的辅助用材,也被大量应用于建筑主体和建筑构件中,比如山墙、柱础、地基、门枕石等。因此砖石类的建筑构件也成为了雕刻装饰的载体,砖雕、石雕大量运用在此类构件上。李公祠的砖石类雕刻虽不像木架构雕刻那么引人入胜,但具有其一定的特点。

2.2.1 山墙

山墙主要指位于建筑物两端上的防护墙,俗称马头墙,利用山墙的阻隔功能,防止火灾的蔓延。山墙顶部用瓦片和瓦当加以覆盖,瓦当上装饰有吉祥图案,如云纹等。至于山墙的墙体部分主要采用南方常见的陡板砖的摆置方式,然后在外层涂以白粉,体现出粉墙黛瓦的感觉。李公祠的檐墙并没有采用复杂的砖雕进行装饰,而是在造型转折处用了简单的线条进行修饰,整体看上去简洁大方。

2.2.2 石柱础

柱础是传统建筑柱子下方的垫基石,主要用以承受建筑柱网的压力,其次能起到防潮防湿的作用,阻隔地面湿气侵入木质柱体,防止木构件发生腐败。李公祠大门外的两根石檐柱采用了覆盆式柱础,上面装饰有莲花纹样,代表清廉之寓意。

08年复原的李公祠,天井旁檐柱的柱础采用了覆盆式的“靴形础”,由于檐柱采用了方柱的形态,所以柱子整体上呈现出上方下圆的态势,这显然是极为错误的,方形的柱子一般匹配方形的柱础,因此可以参考徽州棠樾敦本堂的方形石柱础造型。

李公祠的山柱均采用了简单的方形柱础,没有任何装饰,更过的考虑其实用功能。

2.2.3 门枕石

门枕石是传统建筑大门两侧的主要石质构件,主要起到支撑门框和门轴的作用,它是建筑主人身份的体现,是一座建筑的脸面。现存李公祠大门的门枕石为简单的方形石块,与李公祠的等级形制和建筑整体风格极为不符,所以应当参考与其建造年代相近,背景相似的惠山昭忠祠大门抱鼓石造型。造型上应较为修长,由须弥座、鼓托及圆鼓三部分组成,须弥座有较高的束腰,鼓托与圆鼓较为整体。装饰上主要靠须弥座的直线条与鼓托圆鼓的曲条形成对比,鼓面较为简洁光滑。这种造型和装饰风格的抱鼓石也是徽州祠堂较为常见的类型。此外,现矗立在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则是画蛇添足,应当舍去。

3 总结

在无锡惠山古镇李公祠的建筑布局形式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徽州传统祠堂的特征来研究李公祠建筑本体的建筑结构和构件装饰。由于没有任何历史上李公祠的影像资料,所以只能在现存李公祠建筑的基础上,结合徽州传统祠堂特征,将现存李公祠建筑中的复原错误加以纠正,并对李公祠建筑特征进行总结,得到了李公祠抬梁穿斗相结合的木架构特征和具有典型徽雕风格的装饰特点的结论。通过研究使其尽可能的贴近李公祠的历史原貌,为类似的祠堂古建修护与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柱础台基惠山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预测HL-2A 托卡马克台基结构的MHD稳定性数值研究*
唐代宫廷建筑柱础石探析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浅述古建筑建造艺术
“脚下的风景线”——柱础
绍兴地区传统柱础样式演变及保护研究
故宫中的数字与数学
南汉国宫殿十六狮柱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