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牧区羊梭菌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2018-02-14陈学生张建春杨秀梅
陈学生 ,张建春 ,杨秀梅,*
(1.酒泉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酒泉 735000;2.阿克塞县畜牧兽医局)
1 项目实施背景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简称阿克塞县)是一个传统的纯牧业县,畜牧业是自治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牧民人均纯收人的82%来自于畜牧业。羊饲养量常年维持在35±0.5万只的稳定发展状态。2014年前,由于牧区养殖条件的限制和传统防疫灭病方式的影响,全县羊快疫、羊猝殂、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等以魏氏梭菌感染为主的疫病呈常年高发态势,给全县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阿克塞县畜牧兽医局与酒泉市畜牧兽医局组成综合防治技术攻关小组,立项开展了酒泉高寒牧区羊梭菌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阿克塞县羊梭菌病对肉羊产业发展的影响。
2 研究结果
2.1 病理学调查
2014-2016年期间,共对项目区2 553只病、死羊(绵羊2 330只,山羊223只)进行了病理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临床症状观察出现呼吸急促占65%,黑绿稀便占50%,痉挛占73%,;病理剖解胆囊病变较明显或明显占80%,心脏病变较明显或明显占70%,胃肠病变较明显或明显占82%;病原分析B型占45%,C型占36%,D型占18%。
2.2 流行病学研究
三年来,对项目区10 234只发病羊和7 692只死亡羊就季节、温度、牧草品质、免疫状况、疫源控制、羊品种等方面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因季节、温度、免疫、疫源控制等因素造成羊只发病和死亡的羊只分别占到总羊数的25%、21%、8%、23%、21%、3%。
2.3 血清学监测
三年期间共监测血清950份,共检出阳性血清189份,总体阳性率为19.89%。
3 防治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3.1 免疫注射
结合项目区羊梭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自2014年开始,以该病发生区为中心,螺旋式扩大免疫注射范围,不断提高免疫效果。通过免疫防控,项目区羊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率和死总体上从项目初的229%和65%降低到了58%和54.8%。
3.2 消毒灭源
结合牧区养殖特点,本项目重点推广应用了“清、冲(扫)、喷、熏、空五步法”消毒技术,2014-2016年累计消毒羊舍、场地和草场 420万m2,消除了可能造成传染的各种隐患,防止了病原扩散。
3.3 无害化处理
病死羊只在非严格生物安全环境条件下,严禁剥皮,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本项目主要推广应用了化学处理+自然降解综合处理技术对病死羊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羊吃剩的饲料及接触过的垫草、粪污等进行堆积发酵或者直接烧毁。
3.4 继发感染治疗实验
经临床应用,认为磺胺嘧啶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脒、环丙沙星、磺胺-6-甲氧嘧啶钠对该病治疗效果较好。
3.5 轮牧休牧
自2013年以来,项目组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在牧区全面推行草场轮牧休牧技术措施,按照60~90 d为一个轮牧周期的要求,牧户根据羊只数量和草场面积确定不同的轮牧草场数量,尽量减少轮牧频率。
3.6 设施养殖
积极推行了山上放牧山下接羔育肥的设施养殖模式。项目组在设施养殖点全面推行“五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配套技术,使羊只发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结果分析
4.1 病理学调查情况分析
2014-2016年期间,通过从临床观察、病理解剖、病原三个方面调查分析:病情较轻的病羊表现出痉挛、呼吸急促、排黑绿稀便等症状;通过病理解剖,主要的脏器变化为胆囊肿大、心脏衰竭,水肿等症状,肠胃病变则主要表现在食欲减退或废绝。大部分病例无肾脏病变,肾脏病变主要表现在羊肠毒血症上。
4.2 发病原因相关性分析
对项目区羊只发病、死亡与季节、温度、牧草品质、免疫状况、疫源控制、羊品种等方面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分析,发病地区的季节、温度、免疫状况、疫源控制对羊梭菌病发病、死亡有重大的影响。
4.3 血清学监测情况分析
对使用疫苗注射的羊群进行血清学监测,每年每个乡采集100份血清,采用羊梭菌(Clostridial-Ab)双抗体夹心ABC-ELISA抗体检测法进行感染抗体检测,羊群感染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5%),免疫抗体逐年上升,保护力明显增强,经分析认为,疫苗免疫是防控羊梭菌病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