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棒状杆菌病的防治

2018-02-14,

畜禽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棒状包皮致病菌

,

(1.常州市金坛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常州 213200;2.常州市金坛区指前畜牧兽医站,江苏 常州 213200)

0 引言

猪棒状杆菌是一种主要感染母猪泌尿系统的疾病,该病的病原体是猪棒状杆菌和肾棒状杆菌。患病猪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尿道感染、膀胱感染以及肾脏部位纤维素性脓性炎症。此类致病菌存在于大多数的公猪包皮中,母猪阴道中较为少见,但是通常使母猪感染患病,在配种几天后开始表现出临床症状。通过对该病的发病对象进行研究,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能够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但是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技术。

1 猪棒状杆菌病的病原分析

1.1 肾棒状杆菌

该病的病原是猪棒状杆菌和肾棒状杆菌,这两种致病菌都属于棒状杆菌属。

肾棒状杆菌也叫做肾脏杆菌、牛肾盂肾炎杆菌。致病菌的形态为短、粗的棒状,且两端的粗细不一致,对患病猪的渗出物进行培养可见致病菌聚集成团,数量不等,少的几个致病菌聚集,多的可能达到数百个。没有运动性,也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容易被染料染色,使用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肾棒状杆菌是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可以使用普通的培养基培养,如果培养基中含有血液则更有助于该致病菌的生长。将该菌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下培养24 h,能够观察到不透明的微小菌落,培养48 h后可长成中等大菌落,且表面暗淡,不溶解红细胞。将致病菌接种于石蕊牛乳上,能够观察到一种特征性的反应,首先试管底部的石蕊还原,随后形成乳凝状物,随后逐渐消化,最终培养基中形成大团沉淀[1]。

1.2 猪棒状杆菌

猪棒状杆菌的形态具有多样性,有些短的形状与球形相近,较长的呈棒状,一端膨大或两端膨大。使用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使用美篮染色有异染颗粒,形状像短链球菌状。猪棒状杆菌是厌氧菌,37℃是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该病属于厌氧菌,在普通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添加少量血液和血清能够促进细菌生长。将致病菌接种在血液琼脂上,置于37℃下厌氧培养3~4 d能够长出菌落[2]。

2 猪棒状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猪棒状杆菌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公猪的包皮中,携带致病菌的公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配种传播致病菌到母猪体内,导致母猪患病,通常在配种的过程中,母猪尿道擦伤会发生感染。该致病菌在家畜中只感染猪。

3 猪棒状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病母猪,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外阴部位有脓性分泌物,偶尔会排出血尿,但没有其他的症状体现。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病母猪,外阴部位的脓性分泌物和血尿的排出频率都较高,且外阴部位和胃部常被分泌物所污染。患病猪食欲减退,渴感增强,体重逐渐降低。

4 猪棒状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患病猪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尿道和膀胱处,部分患病母猪的病变可能会波及到输尿管、肾盂或肾脏。膀胱内的尿液颜色呈红色,且含有血液、纤维素、脓液以及黏膜碎片。在患病初期,患病母猪的膀胱黏膜处仅有面积较小,弥漫性的病变区,随病情的发展,到发病后期,膀胱黏膜大部分都发生出血性变化以及纤维素性化脓炎症。输尿管发生炎症时会表现出肿胀、质地坚硬、变粗、管壁变厚等炎性病变。当肾脏部位受到侵害是,则表现为肾脏变性、坏死等,肾脏表面有黄色的结节病变或弥漫性病灶[3]。

5 猪棒状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5.1 显微镜检查

采集患病猪尿液中的脓块作为病料组织,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制作涂片,使用革兰氏进行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镜检可见染色不均匀、短粗、形态多样的棒状杆菌,通过涂片镜检的方式难以区分猪棒状杆菌和肾棒状杆菌,要想区分具体是哪种致病菌感染需要进行分离鉴定。

5.2 分离鉴定

取病料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置于37℃的温度下恒温厌氧培养3~4 d,或需氧培养5~10 d,能够长出菌落;挑选菌落接种在石蕊牛乳上进行进一步鉴定,将试管底部的石蕊还原、最终形成一大团沉淀的为肾棒状杆菌感染,没有此种变化的为猪棒状杆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猪感染大肠杆菌、链球菌等也可能够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在诊断时要加以鉴别。

6 猪棒状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首先要将患病母猪隔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扩散造成更大的损失。淘汰掉疑似为传染源的公猪,在临床治疗上,使用青霉素和光谱抗生素都能够较好的治疗该病。具体治疗方法可以参考如下:注射青霉素和止血敏,2次/d,连续治疗3 d,间隔2 d后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连续3 d。使用以上药物治疗后,通常在治疗的第3天患病猪的血尿症能够消失,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治疗5 d能够康复。

7 猪棒状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对于该病的预防,合理应用人工授精技术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要淘汰掉传染源公猪,净化种猪群。定期对种公猪进行身体检查,着重检查包皮是否被感染,定期清洗包皮是必要的,此外,养殖场要提高对该病防治的重视程度,以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

7.1 及时淘汰

虽然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治疗猪棒状杆菌感染,但是对于慢性感染且发病情况不良,以及经过治疗后没有效果的患病猪应该及时给予淘汰处置。对于携带致病菌的公猪,为了减少传播疾病的风险,应该进行淘汰处置。

7.2 合理应用人工授精技术

猪棒状杆菌病主要是在交配的过程中由公猪传播给母猪,所以,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对预防该病有积极的意义,在养殖户中普及人工授精的好处以及在疾病防控中的必要性,同时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准确、科学的应用该项技术。基层兽医站点可以设置输精站,提供人工授精服务。

7.3 加强猪只饲养管理

为猪只提供营养充足的饲料,保证摄入的营养全面均衡,良好的营养有助于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降低被致病菌侵袭的几率,同时要保证猪舍内环境卫生清洁,定期消毒猪舍,保证猪舍内干燥,空气清新。适当增加母猪的运动量和足够的光照。在环境控制方面,尤其要注意保证母猪产房的卫生。

7.4 定期检查公猪包皮

由于棒状杆菌主要存在于公猪的包皮中,通过交配传染给母猪,所以定期检查公猪的包皮情况,确认是否有棒状杆菌感染对预防该病的意义重大,在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公猪携带致病菌,应立即将其隔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停止配种。由于该病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疾病,所以被检出致病菌的种公猪应该在治疗后去势育肥。对于引进的优质种公猪,在治疗后监测一段时间,没有复发的可以继续留作种用。

7.5 药物预防

在疾病的高发期,或有群发危险的时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预防药物。使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添加饲料,每吨饲料中添加500~700 g,连续添加14 d。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在必要时间可以间隔4~6周重复治疗。或者在仔猪断奶或者交配时注射长效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也可以在仔猪断奶至配种后21 d这个阶段在母猪的饲料中添加药物,每吨饲料添加600 g药物,同时控制母猪的采食量在2.5 kg/d饲料。在公猪的包皮内注射抗生素制剂能够预防包皮内的致病菌生长,可以注射1次/d,连续5 d,能够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7.6 及时治疗患病猪

随时观察母猪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在产后,要认真的消毒,并观察母猪的排尿姿势,以及是否出现血尿的情况,一旦发现有母猪感染,要立即隔离治疗。

猜你喜欢

棒状包皮致病菌
42株纹带棒状杆菌感染所致呼吸道感染疾病及耐药性分析
男性包皮过长有什么影响
包皮过长早“环切”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法制备棒状HMX
包茎合并包皮龟头严重粘连的整形修复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
棒状杆菌感染流行趋势及感染因素分析
共晶界面复合陶瓷桥联增韧结果及其尺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