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屠宰检疫中黄疸与黄脂的鉴别
2018-02-14朱知俊张茂良
朱知俊,张茂良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畜牧兽医局,云南 会泽 654200)
黄疸与黄脂的出现主要是由病理因素、腐败变质、冻结、色素代谢障碍等因素造成。黄脂猪肉,又称黄膘,一般认为是喂了黄色玉米、鱼粉、蚕蛹粕、鱼肝油下脚料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饲料,以及带有天然色素的南瓜、胡萝卜等饲料和机体色素代谢机能失调引起的,这种表现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或遗传因素、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过多以及体内缺乏维生素E,导致的脂肪组织色素沉积。黄疸猪肉,是由于某些中毒性疾病、传染病及机体发生大量渗血现象,致使胆管排泄发生障碍,大量胆红素进入血液中,将全身各种组织染成黄色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脂肪发黄的猪酮体5具(会泽县生猪屠宰场)
1.1.2 检疫刀、手术刀、剪刀、烧杯、吸管、试管、酒精灯
1.1.3 50%的酒精、浓硫酸、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乙醚
1.2 方 法
1.2.1 样品采取与处理
采取发黄的猪酮体脂肪(采集量根据黄色的深浅有所增减)。用剪刀剪碎放入样品袋编号 5-51、7-28、3-09、2-33、2-65(与酮体同号)低温保存待用,猪酮体用检疫刀及手术刀剖开皮下、脂肪、关节、血管内膜、肌腱、肾、胆管、肝待检。
1.2.2 鉴别
1.2.2.1 酮体解剖感官鉴别
2具(7-28、2-65)皮下和腹部脂肪组织发黄,稍显浑浊,质地变硬,其他部位的组织没有发黄。放置12h后随放置的时间延长黄色会逐渐减轻或消失。1具(2-33)脂肪组织发黄、皮肤、粘膜、结膜、关节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肌腱发黄。1具(5-51)脂肪组织发黄、皮肤、关节囊液、血管内膜、肌腱发黄。1具(3-09)脂肪组织发黄、粘膜、皮肤和肌腱的发黄,肝脏和胆道的剖检时,呈现病理性改变,这三具(2-33、5-51、3-09)放置12h后都随放置的时间延长黄色更加明显。
1.2.2.2 实验室检验脂肪的鉴别
主要是胆红素的测定,生猪发生黄疸时,由于发生大量渗血现象,致使胆管排泄发生障碍,大量胆红素进入血液中。
(1)硫酸法 各取约10g脂肪分别放于烧杯中,加入30mL50%酒精,并不断震荡数分钟,然后过滤,各取滤液8mL于试管中,分别加入15滴浓硫酸,观察颜色,继续加入硫酸,用酒精灯适当加热,再观察颜色。
(2)氢氧化钠法 各取2g脂肪分别放入试管中,再加入5mL5%氢氧化钠法水溶液,在火焰上煮沸1min,震荡试管,在将试管于流水下冷却至40~50℃,再小心加入试管已有液体量一半的乙醚,轻轻混匀,加塞静置,待液体后观察。
2 鉴别结果判定
2.1 感官鉴别结果判定
7-28、2-65由于只有皮下和腹部脂肪发黄,其他组织不发黄,且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黄色逐渐减轻,初步判定为黄脂。5-51、3-09、2-33由于不仅脂肪组织发黄,且皮肤、粘膜、结膜、关节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肌腱发黄,尤其关节囊液、血管内膜,皮肤和肌腱的黄染,实质器官的病变,可初步判定为黄疸。
2.2 实验室结果判定
2.2.1 硫酸法 结果判定
5-51、3-09、2-33滤液出现绿色,继续加入硫酸经适当加热,则变成浅蓝色,说明有胆红素存在,有胆红素大量存在既可判定为黄疸。7-28、2-65没有颜色的变化,可判定为黄脂。
2.2.2 氢氧化钠法 结果判定
7-28、2-65上层乙醚染成黄色下层液体无色,则系天然色素,判定为黄脂;5-51上层乙醚无色,下层液体被染成黄绿色,由于胆红素钠盐能溶于水,说明有胆红素存在,判定为黄疸;3-09、2-33上下两层液体均被染成黄色,则说明具有天然色素又有胆红素,则判定为黄疸与黄脂同时存在。
3 结论、讨论及检验处理
3.1 经过感官和实验室鉴别判定7-28、2-65判定为黄脂,5-51、3-09、2-33 判定为黄疸,且 3-09、2-33 同时存在黄脂。
3.2 感官判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肉眼的感觉不同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有限,判定的结果存在误差。由于屠宰检疫中时间的限制,不能及时的进行实验室检验判定,大多以感官检验结论为主,会在检疫中存在判定的误差。
3.3 实验室检验能准确的鉴别出黄疸和黄脂,但是在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中,地点的限制,不能及时的进行实验室鉴定。
3.4 饲料原因引起的黄脂猪肉,在未发现其他不良变化时,可以食用。如伴有其他不良气味,则不能食用,工业用或销毁。
3.5 黄 疸猪肉在发现黄疸时,一般作销毁处理,还必须查明黄疸性质(传染性或非传染性),应特别注意排除钩端螺旋体病。真正的黄疸肉,不能食用。传染性黄疸,应结合具体疾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