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相关性

2018-02-14古忆高翔张小兵刘志明夏思良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左室外周血比例

古忆,高翔,张小兵,刘志明,夏思良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理表现为静息状态下患者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异常升高。高血压控制不良可累及心、肝、肾等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约有20%~40%的高血压患者伴随左心室肥厚,极易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猝死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有研究[3,4]表明,T细胞亚群、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因此,本研究观察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比例与AngⅡ、AT1R的变化及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连续入选2016年5月~2017年12月于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65例,年龄43~73(58.06±5.41)岁。纳入标准:高血压患者诊断依据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相关标准[5],即静息状态下患者收缩压大于140 mmHg(1 mmHg=0.133kPa)或舒张压大于90 mmHg;左室肥厚判断依据超声检查符合左心肥厚诊治指南相关标准[6],即左室重量指数(LVMI)男性大于115 g/m2,女性大于90 g/m2;同意参加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免疫功能障碍患者;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肝肾等脏器异常者;排除急慢性感染及近期服用过免疫抑制剂患者;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根据是否伴左心室肥厚分为观察组80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和单纯高血压组80例(高血压无左室肥厚)。收集同期本院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5~73(57.88±5.43)岁。本研究符合相关伦理批文,所有受试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测定受试者入组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4 ml,置于肝素钠抗凝管中保存,取ELISA板条,加入标本液100 μl,36℃下反应60 min后洗板,加入生物素化的Th1、Th2和Th17抗体100 μl,孵育30 min后洗板,再加入TMB反应液100 μl孵育15 min终止反应。在450 nm下检测吸光值,对比标准曲线计算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

1.3 AngⅡ及AT1R水平测定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3 ml,3000 r/min低速离心10 min,取血清备用。取ELISA板条,加入血清100 μl,36℃孵育60 min洗板,加入生物素化抗体100 μl,孵育30 min后洗板,再加入TMB反应液100 μl孵育15 min终止反应。在450 nm下检测吸光值,计算AngⅡ及AT1R水平,操作试剂盒为Bio-Swamp公司产品。

1.4 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飞利浦心脏超声于安静状态下检测,探头信号为P4-2,频率2.5~35 MHz,以50 mm/s速度扫描。二维超声取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房内径(LAD),M型连续扫描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受试者性别构成、年龄、体质指数及吸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各组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比较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大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而单纯高血压组患者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大于对照组,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外周血Th2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各组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比较(±s)

表2 各组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比较(±s)

注:Th1:Th1细胞;Th2:Th2细胞;Th17:Th17细胞;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bP<0.05

项目 观察组(n=80)单纯高血压组(n=80)对照组(n=40)P值Th1(%) 22.49±3.11ab 13.82±2.41a 10.15±2.33b <0.001 Th2(%) 1.63±0.41 1.67±0.49 1.71±0.51 0.876 Th1/Th2 14.81±4.78ab 9.29±3.75a 7.22±3.97b <0.001 Th17(%) 2.43±0.45ab 1.17±0.31a 0.89±0.26b <0.001

2.2 各组外周血AngⅡ及AT1R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AngⅡ及AT1R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而单纯高血压组患者AngⅡ及AT1R水平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各组AngⅡ及AT1R水平比较(±s)

表3 各组AngⅡ及AT1R水平比较(±s)

注:AngⅡ:血管紧张素Ⅱ;AT1R: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bP<0.05

项目 观察组(n=80) 单纯高血压组(n=80) 对照组(n=40) P值AngⅡ(pg/ml) 523.35±75.68ab 438.57±73.56a 316.52±68.95b <0.001 AT1R(pg/ml) 2979.36±437.58ab 1825.36±352.77a 1352.76±257.65b <0.001

2.3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AngⅡ、AT1R与Th1、Th1/Th2、Th1的相关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AngⅡ、AT1R水平与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表4)。

3 讨论

高血压是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生受遗传基因、环境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据统计[7],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约2.7亿人,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被认为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心脏容易发生重构性改变,导致左心室肥厚[8-10]。

表4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AngⅡ及AT1R与Th1、Th1/ Th2、Th17细胞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11],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在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Th类细胞处于机体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直接参与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过程,Th1和Th2属于两种重要辅助T细胞[12]。正常状况下,体内Th1与Th2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则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13]。Th17是新近发现的T细胞,具有促炎作用,在高血压的发生和血管功能紊乱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大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而单纯高血压组患者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又大于对照组,说明高血压患者机体处于免疫失衡状态,Th1、Th17细胞因子的激活不仅参与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且与患者心肌肥厚存在一定关系,而Th类细胞在高血压及心肌肥厚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AngⅡ是一种血管收缩活性因子,通过与1型受体(AT1R)的结合,产生大量自由基,激活下游信号传导,从而参与心室肥厚过程[15]。病理情况下,大量表达的AngⅡ会引起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同时AngⅡ的高表达又可激活AT1R,促进心肌细胞生长,从而造成左室肥厚[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AngⅡ及AT1R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而单纯高血压组患者AngⅡ及AT1R水平又高于对照组,证实AngⅡ是导致高血压疾病和左室肥厚的重要因子。

另外本研究发现,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AngⅡ、AT1R水平与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T细胞亚群和AngⅡ在高血压伴左心肥厚病理过程中存在一定关联。其原因可能是Th类细胞影响巨噬细胞的激活,促进机体炎症反应和产生自由基,造成血管上皮和内皮损伤,最终导致高血压及心室肥厚等疾病,而AngⅡ会加重血管炎症,促进Th类细胞的表达。

综上所述,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AngⅡ水平明显升高,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高血压和左心肥厚的发生过程。然而在临床上能否通过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和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来缓解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病情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左室外周血比例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超声无创心肌做功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人体比例知多少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组成比例三法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