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研究

2018-02-13胡忠富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

胡忠富

摘 要:文章在简要介绍区域图书馆联盟与知识流动的基本含义和彼此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并从服务定位、发展思路、管理措施以及服务路径等方面探讨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的构建方式,提出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构建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12-0101-03

关键词:知识流动;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构建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已成为目前区域图书馆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一大途径。通过联盟协同服务,能够聚集联盟各成员馆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要素,强化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推动联盟健康发展。近年来,联盟协同服务成效显著,服务路径日趋多元化,伴随各成员馆知识储量的逐渐充实和完善,迫切需要各成员馆之间或者与外界之间开展有效的知识流动,并在历经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形成等阶段后[1],真正把知识内化为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实现联盟协同服务价值的提升。鉴于此,笔者从知识流动的视角探讨区域图书馆协同服务机制的构建。

1 区域图书馆联盟与知识流动

1.1 区域图书馆联盟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区域图书馆选择与同一区域内其他图书馆加强合作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区域图书馆联盟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体现。所谓区域图书馆联盟,就是指在某一区域范畴内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图书馆依据约定成为合作伙伴,在信息资源、知识服务、技术手段等方面达成共享意愿并付诸行动,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协同创新的组织联合体。区域图书馆联盟主要发挥互通有无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服务形式的共创互补。

1.2 知识流动

关于知识流动的成因,学界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流动的产生来源于知识矢量性,也就是不同个体的知识存量有所不同,由这种差异性引发的知识势能导致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流动的产生来源于主体性需求,也就是知识需求方本身的知识需求决定了知识在需求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流动。综合上述两种理论,笔者认为,知识流动的产生来源于知识矢量性和主体性需求,这两大因素共同导致了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

1.3 知识流动与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关系

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各成员馆之间开展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在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中的流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科学配置,可以推动联盟的知识共享与技术传播,促进各成员馆的融合和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图书馆协同服务的整体竞争力[2]。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中的知识流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知识共享。这是一个资源优化整合的阶段,各成员馆依据联盟统一制定的知识共享原则,在联盟内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流,做到互通有无,持续提升各自的资源竞争力。②知识创造。这是一个知识创新增值的阶段,各成员馆在知识互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交换,并在交换过程中对新旧知识进行延伸、拓展或融合,进一步深挖知识内涵,达到知识增值这一目标。③知识优势形成。这是一个知识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各合作方在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造阶段不但获取了新知识,其核心知识资源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继而形成知识优势。知识优势主要包括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两种,前者与知识异质性有关,后者与知识流动频率和流量有关。笔者依據上述分析构建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知识流动过程的模型(见图1)。

2 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中知识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从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中“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形成”的知识流动过程可知,影响知识流动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2.1 知识差异

知识差异是知识矢量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区域图书馆联盟中具体是指各成员馆的知识存量存在差异,表现为知识内涵、知识范畴及知识层次等的差异。由知识差异引发的各种联盟行为均会对联盟的任务、目标产生影响,同时各成员馆的种类、人才结构、知识资源、信息技术等存在的差异性也会直接作用于知识流动过程,影响联盟协同服务目标的实现。区域图书馆联盟知识差异一般是由各成员馆参与联盟的意向或动机决定的,而其意向或动机多是为了得到具有较高价值的本馆紧缺的知识资源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差异着重体现为各成员馆之间在知识资源、服务能力、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互补。

2.2 关系强度

区域图书馆联盟中的关系强度着重体现在互动频率和互惠交换两大指标上,并且可以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成员馆之间互动频繁、关系密切,就会呈现“强关系”状态,否则会呈现“弱关系”状态,关系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成员馆之间的紧密或者松散的关系状态。各成员馆通过互惠交换达到“资源优势互补”的目的,在知识流动过程中重视相互间信任度的培养,构建良好的互动信任机制,有利于互动频率的增加。当然,为了增强联盟内部的关系强度,各成员馆还应在资源结构、管理体制、文化氛围等方面协同合作,制定出台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衔接措施。

2.3 联盟控制

所谓联盟控制,就是以联盟目标为依据进行的联盟框架设计、权责落实和规章制度制定。联盟控制实质上是以正式契约的形式(如规章制度、服务指南等)规范各成员馆的协同合作行为,并对协同合作的流程、结果以及各成员馆应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进行全面监控,主要包括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两种方式。过程监控是指依据契约要求,监督和调控各成员馆的合作行为,以落实联盟目标,重点强调各成员馆的合作力度,强化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与接纳感,形成联盟凝聚力,并重视各馆在协同合作中的行动,及时予以帮扶,构建融洽、友好的协同合作环境。结果监控是对各成员馆协同合作结果的评估,主要采取“定性+定量分析”的形式实现评估与控制,要求各成员馆依据原定联盟目标主动承担相关工作任务,让各合作方的协同合作行为实现相对自由,尽量避免抵触情绪的产生。

3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的构建

3.1 服务定位

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是一种与“互联网+”环境相融合的创新服务[3],它与资源优化整合、协同创新合作等要素有着紧密的关联,同时还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因此区域图书馆联盟一定要依据时代背景与技术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区域图书馆联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是服务定位问题。图书馆要全面分析服务现状,掌握服务趋势与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协同服务工作的开展。各成员馆均有其独特优势,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就是要从各成员馆的办馆特色与资源结构出发,利用他们的优势服务项目和资源优势,在准确掌握用户知识需求的前提下探讨各种合作途径或方式,真正把协同服务落实到位。简言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具有知识性和创新性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模式。

3.2 发展思路

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发展思路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依托健全完善的管理措施,通过资源协同、机构协同、环境协同以及交互协同四大服务路径,力争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服务。为保障上述思路的有效展开,区域图书馆联盟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更新观念,明确各成员馆不仅是优质资源的提供者,更是服务创新的探索者,要把知识资源积累与各成员馆的核心竞争力相联系,不能固步自封。二是利用各成员馆之间的知识差异,开展探索性学习,做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增强服务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共享效果。三是各成员馆要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思想为基础,重视知识互补的重要性,灵活挑选与自身存在明显知识差异的图书馆,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互补优势。四是各成员馆要按照本馆的发展需求,主动利用区域图书馆联盟获取自身紧缺及有价值的知识资源[4],并将其与本馆原有知识进行延伸、拓展或融合,实现知识资源的二次建构甚至是多次建构,深挖知识资源的潜在价值,以提升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质量[5]。

3.3 管理措施

在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中,各成员馆的知识相似度在知识流动过程中逐渐增强[6],资源构成、信息存储以及认知能力等趋于同化。同时,各成员馆在协同合作过程中历经思想碰撞,自身知识体系得以优化更新,新知识、新思路等不断产生,并可与其他合作方分享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形成在区域图书馆联盟知识流动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能够对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绩效产生推动作用。而上述上目标的实现均依赖健全管理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对关系强度处理较为合理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其管理措施也比较完善,包括服务章程、工作指南、管理系统、评估体系、激励制度等,并且能够主动开展联合参考咨询、知识共建共享等活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和接纳。

3.4 服务路径

区域图书馆联盟可以从资源、机构、环境以及人员等方面构建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协同服务实现路径(见图2)。首先,资源协同服务旨在增强不同知识资源优化整合的力度,强化各成员馆之间的协同服务能力,力求实现一站式资源检索,达到简化操作环节的目的;其次,机构协同服务是指区域图书馆联盟在掌握用户信息行为规律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调动多方资源,强化合作力度,进一步深挖协同服务的内涵;再次,环境协同服务是指实现时空的无缝融合,为用户提供一种无所不在的泛在化知识服务;最后,交互协同服务旨在充分利用用户和馆员的独特优势,鼓励用户参与区域图书馆协同建设,以增强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凝聚力;鼓励馆员与用户协作,把知识服务嵌入用户工作、学习或科研过程中[7],进一步提升协同服务质量。

4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保障措施

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具体实施涉及多方面因素,其具体协同服务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4.1 思想保障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尚未获得同一区域内全部图书馆的接纳与认可。区域图书馆联盟必须正确认识协同服务的内涵,并把握知识流动在协同服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转变陈旧理念,统一各成员馆思想,吸取区内外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宝贵经验,研究实践案例并将其本地化,尝试从知识流动视角做好协同服务工作,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因此,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宣传方面要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渠道,使各成员馆能够真正了解协同服务,即区域图书馆联盟不仅可以提供知识共享服务,还可以提供人才共享、技术共享等服务[8]。

4.2 人才保障

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开展对馆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联盟必须重视人才建设问题,可以采取“外引内培”的形式加以解决。在“外引”方面,联盟可以通过提高进人门槛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坚决杜绝“走后门敁拉关系”现象,做到宁高勿低、宁缺毋滥;在“内培”方面,联盟可通过提供业务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原有馆员的工作技能。联盟最好能够组建专业品牌化团队,强化品牌意识,把品牌理念融入团队建设中,促使馆员真正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为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开展保驾护航。

5 结语

总之,本文强调的是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的构建,而不局限于知识资源的共享,知识创造特别是知识优势形成,是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图书馆发展的一大创新和发展趋势。区域图书馆联盟只有增强整个协同服务机制的构建水平,才能更好地深挖知识内涵,优化知识架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联盟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繁超.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研究: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J].图书馆,2015(2):28-31,40.

[2] 廖志江.知识流动下的京津冀跨省区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4):145-146.

[3] 王晶晶.基于互联网+行动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6(11):99-102.

[4] 孟婷婷.地区图书馆联盟刍议[J].黑龙江史志,2014(5):239.

[5] 叶翠,刘灿姣.中部地区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评价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79-82,100.

[6] 汤华.区域图书馆联盟共生要素、类型和机制分析[J].吉林廣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110-111,114.

[7] 陈旭华,陈秀莹.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模式的构建研究[J].情报探索,2013(6):16-19.

[8] 周慧芳.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1):71-74.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
改进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与实现路径*
上海合作组织亟待完善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
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初探
我国志愿者权益现状及法律保护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单位组织管理中激励机制探究
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坚持群众路线的动力解析与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