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众文学的特点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翻译的影响
2018-02-13唐明悦
唐明悦
摘要:我们都知道,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白银时代”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大众文学在文坛初露锋芒,从被视为低俗不堪的“市井文学”逐渐逆袭为文坛的新生力量并迅速传播,不仅在国内走红甚至还“走出国门”被世界各国翻译并出版。因此,翻译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译者对双语的转换 ,也是吸取和接受国外文化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俄罗斯大众文学的广泛盛行也使得译者有了更为现代化的翻译策略,它不仅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特点,也对新时期的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大众文学 文学翻译 特点 影响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43-02
学习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研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文学好比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整个民族的发展之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所处的那个时期的生活状态、社会现象以及国家的走向。那么,研读外国文学的首要条件是翻译作品,传递不同于我国的文化信息,因而翻译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对译界来说,译者通常会选择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尤其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俄罗斯文学。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渐渐疏远了文学,文学失去了主导地位,“远离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中心走向边缘”[1]。译界也一度陷入了“无文本”可翻译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俄罗斯对这一现象开始表示担忧。阅读量的骤减让文坛开始思考当代人的需求和渴望,传统的文学种类和思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需要,原本不被接受的庸俗不堪的大众文学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精神食粮,掀起了新的文学思潮。这种浅近、通俗、平易,兼备群众性的文学似乎与读者和世界产生了共鸣,迅速地流行并传播,在世界各国翻译并出版,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的俄罗斯当代大众文学作家:顿佐娃(Д.Донцова)著作畅销量高达几百万册,被称为“讽刺侦探小说女皇”,别尔谢涅娃(А.Берсенева)是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布什科夫(Я.Бушков)是幻想小说的代表,还有阿库宁(Б.Акунин)、乌斯季诺娃(Т.Устинова)等等。而最被译界所熟知的女作家是玛丽尼娜(А.Маринина),她的侦探小说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都有译本,仅在中国就有她的23部小说译本(2002年),掀起了一股“玛丽尼娜旋风”[2]。
上文提到的文學题材,侦探小说(Детектив)、言情小说(Мелодрама)、幻想小说(Фэнтези)都是大众文学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冒险小说、历史小说等等。其共同点是没有过多的笔墨修饰,也没有难以理解的文学技巧,让读者远离生活的困扰,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因此也被称为“消遣文学”(Паралитература)。对译界来说,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就意味着需要选择新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不同的文本有其相应的翻译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原作的内容及风格、译者的处理方式、读者群体的差异等对翻译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3]因此,在译者翻译文本之前,应仔细推敲和研读原作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从整体的大众文学来看,其特点可归结为:1)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现象和现实问题,通常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选取素材,更贴近生活。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阅读大众文学的原因之一。2)读者和作者的互动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4]不同于传统文学,大众文学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小说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景更易于融入其中,不仅敢于大胆地虚构与想象,还增添了许多艺术手法:象征、隐喻、借代等,借以揣摩作者的想法提高读者的兴趣。3)大众文学具有商业价值。从大众文学的文学功能来看,从原来传统文学文本的教诲模式转变成商业化模式,而读者也转变成为消费者。当代人的消费意识需要借助其找到社会定位、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的文学读物,而俄罗斯当代大众文学作品恰恰是“与大众消费水平和消费趣味相适应的各种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5]。
了解了大众文化的特点,译者才能正确选择翻译方法。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不仅要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感悟力和高超的表达力。[6]否则就会偏离原著的内容,让读者产生误解。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我们译者始终要遵循“信、达、美”的原则,在保证译作忠实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文学性,使其文本的审美价值等同于原作,把原文的艺术魅力传达出来。而大众文学的传播也使得译界在当代翻译学上获得重生,使其从文学、宗教等封闭性视角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真正成为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的科学和艺术。[7]
为了更好地探究大众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翻译的影响,本论文以俄罗斯著名侦探小说家玛丽尼娜(А.Маринина)的作品为例。她的侦探小说系列曾一度轰动整个文坛,她的著作很系统化地体现了大众文学的所有特点,被译成英、法、意、德、日、汉、韩等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她选材的新颖独特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读者。例如:《黑名单》(Черный список)、《被窃的梦》(Украденный сон)、《第七个受害者》(Седьмая жертва)、《六翼天使》(Шестикрылый Серафим)以及《男人的游戏》(Мужские игры)等等。这些小说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得益于译者对其原作的理解。译界认为,文学翻译“要传达原著的思想内容、感情和文字结构,即传达作者的全部创作意图”,这不仅“包括原作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包括原作者所运用的各种形象、色彩、节奏等”[8]。这些在翻译理论中被称为“等同翻译”,是苏联翻译理论家А.А斯米尔诺夫提出的,在现代翻译理论中我们称为“等值翻译”。当然,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真正做到“对等”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玛丽尼娜这类侦探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一点偏差都会影响整个剧情的走向,这就要求译者应具备高超的翻译技巧,而她的作品也真正引领了新时代文学翻译的新趋势。在《六翼天使》中,作者以自传的形式纵观整个蹊跷的命案,时间、地点精确,通过与人交谈的方式,查找纰漏,分析推理,其中还包括作者自己的情感生活,悲欢离合,情节真实,文笔细腻。当时还是苏联时期,事件围绕毒品、麻醉剂而展开,让译者和读者也能从中了解毒品泛滥的当代社会。endprint
原作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拉里莎为自己注射毒品)“Она лизнула палец,на который попали брызги из шприца,и ощутила характерный горький вкус морфина.Вдавила поршень,и теплая волна сразу пошла по руке,слегка закружилась голова,Лариса отпустила жгут.Сладкая судорога пробежала по ее телу.”。пробежать原释疑为拂过,掠过,但是如果直译就显得僵硬,不贴切。译者是这样处理的:她解下止血带,她的全身便开始甜蜜舒适地抽搐、痉挛……[9]译者不仅很好地表达了原作对吸毒人的描述,也流露出吸毒人对毒品的渴望。我们知道,文学翻译方法有很多种,而这种大众化的新型文学,更要符合大众的口味,为保语言流畅自然,就会借助一些翻译技巧,如填词,减词,换词等。在这段话中,除了直译,还用到了意译。即用译语的意译来代替原语的意义。此外,在玛丽尼娜的作品中,我们也有幸了解认识很多典型的俄罗斯建筑,如她在列宁格勒(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前称)搜集资料时对这个城市的感受:“И хотя я никогда не считала себя любителем живописи и тонким ценителем архитектуры,слова 《Эрмитаж》,《Русский музей》,《Адмиралтейство》,《Летний сад》 звучали для меня волнующе-притягательно.”。翻译为:尽管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风景画的爱好者和精明的建筑艺术鉴赏家,但是听到“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海军部大厦”“夏花园”这些名字却令我激动神往。[10]还涉及了俄罗斯人们的风土人情,行为习惯。如:“Достань из кармана 《трешку》 и купи своей Ирке пяток тюльпанов.”提醒我們在俄罗斯送花,单数寓意着美好和尊重,双数代表着不吉利不礼貌,等等。也怪不得人们曾评价玛丽尼娜的小说为“生活指南”,细节入微,涉及知识面广泛,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从玛丽尼娜的原著可以看出,她结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记录了20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变迁,揭示人性的复杂多样性,人的犯罪心理,甚至上升到了社会道德范畴。另外,她敢于塑造女性角色,弱化强烈的女性主义观念,也使其吸引了大批的女性读者。更重要的是,玛丽尼娜生逢其时,她的作品更是迎合了大众传媒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在销售和推广的基础上,还将卡缅斯卡娅系列小说拍成了多集电视连续剧,反响强烈。不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成就了玛丽尼娜在大众文学上的突破和革新,随之而来的就是被世界各国译读,出版。大众文学读物的畅销,带动了市场经济发展,由此大众文学又被称为“消费文学”。而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输入,使翻译的商业化趋势更为明显,对译作的渴求更为强烈,因此新时期的翻译模式更为商业化,经济利益也成为译者新的追求,让译者意识到新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吸引人们的眼球,有更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为了抢夺读者市场,作家们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观念[11],而大众文学的新颖独特,给人们繁琐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趣味,加之大众媒体的盛行和传播,使其走向世界,让文学翻译成为新的交流方式。此外,由于文学题材的变化,译者也会选择使用新颖时尚的词汇,使其审美价值与原作一致,具有相同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在商业社会的驱动下,译者成为传播外来文化的使者,是新时期文学流行的助推力,保障了译界的商业价值。同样的,大众文学为译界开启了新的征程,引领了文学翻译的新趋势,两者相同发展并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光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02.
[2]任光宣.当今俄罗斯大众文学[J/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
[3]李思茹.试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以俄汉翻译为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
[4][11]孙超.俄罗斯大众文学评议[J].求是学刊,2007(9):120.
[5]刘玉宝.俄罗斯当代大众文学及其文学特质与社会功能[J].俄罗斯文艺,2015(2)5:85.
[6]张卫萍.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从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看翻译的性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7):138.
[7]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84.
[8]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7-9.
[9][10]Маринина А.А.谭力升.六翼天使[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