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践教学与产业链适应性的研究
——以《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与符离集烧鸡产业链适应性为例
2018-02-13吕永平贾敬敏董井云张堂田
吕永平 贾敬敏 董井云 张堂田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101;2.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 安徽·宿州 234001)
职业院校基本功能是为地方经济和产业服务,专业结构及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职业院校履行服务社会功能情况,还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产业的需求,与产业链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本研究的符离集烧鸡产业链指延伸产业链,产业链向上延伸到养殖等基础产业和技术研发产业,向下延伸到市场环节,涵盖养殖环境、养殖过程、养殖防疫和疾病防控、养殖饲料管理、畜禽收购屠宰、畜禽冷藏加工、烧鸡加工、烧鸡厂环境卫生和无公害处理、物流运输、烧鸡销售等多个环节。《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对应产业链主要内容是养殖基地环境卫生及污水处理、原料鸡的屠宰前检验及屠宰后检验、烧鸡冷藏及加工工艺、烧鸡厂无公害处理、屠宰鸡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的检验、烧鸡成品检验等环节。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技术更新,随着产业链结构的技术更新和升级,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产业链脱节问题越来越明显。针对以上背景,文章以《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与符离集烧鸡产业链为例,阐述产业链与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并针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课程实践教学与产业链的适应性,以达到课程教学主动适应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目的。
一、课程实践教学与产业链关系
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对接,是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宏观表现,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链对接,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的具体要求。区域产业链发展决定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匹配,培养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也同时促进产业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教学内容与产业链适应性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1]。
(一)产业链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来源于产业结构,产业链结构升级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的源动力。在产品多样化和质量安全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产业结构普遍应用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作精细化和复杂化程度,对从业人员岗位技能提出新要求。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企业对不同工种的员工进行专门培训,但对于高新技术技能只有吸收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这决定培养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教育教学改革,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标准,才能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教学内容随着产业岗位群技能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超越岗位群技能需求,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保持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
(二)产业链结构决定实践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教学方法包含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变应用知识为实践创新,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岗位任务更加复杂、岗位间协调要求更高,对员工能力、素质及技能的要求必然提高。企业培训员工一是送出去到公司总部或者到相关大企业培训,二是针对特定岗位技能以任务为导向进行专门培训,这与职业院校以课程体系为主线进行系统性教育有很大差别。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在专业结构上与产业链对接,课程教学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同样必须与产业工作过程的每个岗位的技能提高相匹配。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产业链结构及其内涵不断升级提高的需求。
二、课程实践教学与产业链适应性分析
职业院校课程及及其实践教学不仅要围绕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而且要主动适应产业需求。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又要根据产业链现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实践基地建设与产业链有一定差距,实践教学内容覆盖面宽,教学方法及手段沿用传统方式等问题。
(一)校内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链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肉食品检验,有理化检验实验室和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如肉品新鲜度检验、动物性油脂检验、亚硝酸盐检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β-兴奋剂残留检验都能在实验室完成,但存在实践场景和实验真实性方面仿真性不高。符离集烧鸡企业肉品检验实验室有β-兴奋剂残留快速检测、色谱检测,有污水处理系统及检验检测设备。在实验室管理上实行认证等系列管理,而学校在实践教学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相对滞后,学生对企业岗位技能真实性需求没有较多的体会,对工业管理企业化没有充分认识[2]。学生在学校实验实训,时间空间相对集中,对于检验检测对符离集烧鸡产品质量的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二)校企合作“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训基地建设是产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畜牧兽医和食品专业建设与符离集烧鸡产业链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养鸡及疾病防治、肉食品储藏与加工、家畜环境卫生及肉食品卫生检验等课程建立与产业链岗位群进一步合作。“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即在符离集烧鸡厂生产环节建立学生实训平台,“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即对学校相关实验场所进行整合,建立符离集烧鸡养殖、疾病防治、加工和储藏实践室[3]。“厂中校”实践基地,由于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加之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习惯性,对企业管理不适应等原因,学生一般被企业安排在技术含量低岗位实验实训,学生在同一岗位进行重复的操作,轮岗少,岗位任务与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衔接;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如鸡屠宰后检验等岗位,企业师傅主要是讲解示范,学生对设备的使用和具体岗位操作技能掌握少,学徒制教学达不到效果,如果学生本身对掌握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不严格,教师对学生考核要求不严,学生对岗位技能掌握将达不到要求。“校中厂”实践基地建设由于学校经费等各方面原因:一是相关实验室没有按照产业链要求进行整合,二是实验设备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学生实验过程只是模拟产业链生产过程,实验过程规范性、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实验室管理等与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部分专业教师企业岗位技能缺乏,企业师傅知识面窄,对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有限
学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经过企业顶岗锻炼,到企业仅仅是带队及参观,缺乏企业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不论是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知识面都不全面,影响指导学生实训效果。从企业聘请职业技术人员或学生岗位实训指导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强,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需求等问题。
三、课程实践教学适应产业链的对策
课程实践教学如何主动与产业链相适应,前提是学校专业及学科系统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主动适应产业链调整升级,同时建立与产业岗位群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课程实践教学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实践基地建设是课程实践教学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前提和基础。“厂中校”实践基地是“校中厂”实践基地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厂中校”建设本着“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通过学生顶岗生产、教师指导企业创业创新改革及新产品实验、对企业行业员工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鼓励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等方式,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合作实惠,提高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这样才能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共建、共管、共享”合作体制。“校中厂”实践基地借助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工作环境,融入实验室认证管理理念,设置仿真实验实训,如在实践教学中家禽传染病和寄生虫肉品检验、淮北麻鸡屠宰检验及宰后处理,学生按企业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和家禽检验作业指导书要求,按生产工序作业流程进行实验实训,学生感觉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及企业管理氛围。
以产业链发展为依据,对学科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产业不断增加,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品涌现市场,知识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优化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传统专业及其课程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大部分传统专业及其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导致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课程教学中新知识不断增加,旧知识及传统技能不断被淘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职业院校要加强学校资源的调整、优化、整合,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后岗位技能知识能力需求,积极吸取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预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的需求,形成专业、学科建设及教学内容与产业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建立与产业链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与产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岗位技能和职业行动领域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与符离集烧鸡产业链结合的《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体现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把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和责任感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将课程与产业链结合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4]
表1 与符离集烧鸡产业链结合的《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与产业链相适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关键是与岗位群技能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创新。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之前,要对新产业和新职业进行广泛调研,以产业链变化情况和企业用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产业链动态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如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之前,对产业链农畜产品绿色发展及环境保护知识进行调研,为加强农畜产品安全,建立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管理;对农药及兽药残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完善监管机制,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加大对“三品一标”的认证;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特别是禽流感监督,严防畜禽疫情发生和扩散;加强畜禽屠宰环节污染治理,畜禽屠宰厂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教学中要针对行业和产业链实际情况和相应岗位技能需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及时增加畜产品质量评价、兽药残留检验和污水处理等实践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与符离集烧鸡产业链生产加工检验环节技术员进行技术交流,使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是教学模式创新。《符离集烧鸡产业链创新实践基地》课题组创新“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教学模式,如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肉品新鲜度检验项目实践教学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将企业生产标准和企业环境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之中,教师根据符离集烧鸡厂肉品检验情况,将教学内容划分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分解成不同任务,学生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借助学校一体化实验室、在符离集烧鸡厂师傅的指导下借助质量控制实验室,进行肉品理化和微生物检验实验,学生提交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对接,学生通过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模式,掌握了企业生产岗位技能[5],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优秀毕业生。教师在企业和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制定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标准、项目案例、教学课件、实验实训指导及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合编了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肉食品加工与检验》等实验实训指导书,使课程教学在适应产业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提高。
结语
强化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主动适应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对课程与产业链适应性的关系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课程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将企业生产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建立与产业岗位群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等具体措施,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相对接。产业链结构在不断的升级调整,学科建设和课程结构必须随产业链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