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
——以宿州市高校为例
2018-02-13黄青燕李雅琪
黄青燕 李雅琪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2.宿州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居于核心地位,是人的精神之钙,大学生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2]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准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帮助大学生形成和确立崇高而坚定的人生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宿州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进而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我们于2018年3月至10月对宿州市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的11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问卷时,查阅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征询了有关的专家、老师,参照了多个高校调查机构相关调查问卷,结合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认知,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内容结构,就学生的一般理想信念认知、社会理想到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及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等几个部分进行调查分析,力图掌握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调查问卷题目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问题类型相结合的模式。封闭式问题的优点是便于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缺点是选项有限,有时会限制调查对象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开放式问题调查对象可以真实自由地反映观点和看法,但是调查结果难以量化统计。本调查问卷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两种问题类型的互补性,问卷中的有些问题最后一个选项就加了一个开放式选项,让受访者自由回答,利于我们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完成后,我们又邀请有关教授、团委学工部老师及部分大学生对问卷中所有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部分题目进行删减和调整处理。
(二)调查的范围
本次调查在宿州市三所高校 (一所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共发出问卷1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2份,有效回收率达98.4%。有效的调查问卷中,男生占31.6%,女生占68.4%。调查对象涉及一、二、三3个年级的理、工、文、医、农、教、艺、体等各专业学生。总体来看,调查范围覆盖宿州市所有高校,调查样本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能客观反映新时代宿州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三)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结构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纵、横两个维度展开:横向从调查对象的家庭背景、所学专业、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等方面进行研究;纵向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进行考察,研究他们在不同年级,通过高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其理想信念的影响。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概念、理论的一般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个人理想、获得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内涵有较明确的认知
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当前是否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上,83.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对 “你相信你会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时,52.3%的大学生回答“我相信我会成功,因为我有信念的支撑”,有14.5%的学生相信会成功,但与信念无关,26.9%认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不知道能不能实现,还有6.3%对实现理想没有信心。当被问及对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观点的看法时,81.3%的大学生持“非常认同”和“认同”态度。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清晰的认识,也认识到理想信念对自身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表明新时代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较高。
(二)多数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你的信仰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上,56.4%的学生回答信仰马克思主义,选择信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有2.5%,41.1%的学生表示没有信仰。在调查“你认为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里有必要形成共同理想吗?”32.6%和41.3%的学生分别回答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在回答 “你如何看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问题时,54.4%的学生认为一定会实现,34.8%的学生回答可能会实现,另外有8.7%的学生回答不确定,2.1%的学生认为很难实现。在“你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还需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问题上,回答需要的大学生占71.8%,不需要的占4.3%,无所谓占23.9%。
由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主要方向,多数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虽然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理想信念,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前景存在迷茫,说明当代大学生中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
(三)大部分大学生在理想目标选择上总体是健康的,但更注重个人理想的实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你是根据什么来确立自己的理想的?”这一问题上,63.3%的学生回答根据个人兴趣确立自己的理想,仅有32.6%学生是依据当前社会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依据长辈的期待或他人的想法来确立自己的理想。当问及 “激励你为未来奋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22.1%的学生选择金钱,50.4%的学生选择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4.3%的学生选择为了让别人看得起,38.5%的学生选择为了自己美好的将来,只有6.4%的学生选择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当代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的还是少数。分析调查对象中的党员、班团干部与普通学生在此问题回答的差异性发现,选择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学生有21.3%,比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说明党员和班团干部比普通学生有更高的理想信念追求。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理想目标选择上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3]把自身的现实利益摆在首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部分大学生表现为崇尚金钱、贪图享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缺乏必要关注,将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需要割裂开来,价值观出现偏差。
但当被问到“你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发生冲突时如何选择?”时,28.7%的学生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9.6%的学生选择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17.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仅有6.5%的学生选择以个人理想为主。
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在理想选择上更趋向于个人利益,但是当被要求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发生冲突时只能选择其一时,两者权衡,多数大学生还是会选择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呈现功利化倾向,理想信念上表现为自我矛盾,波动和摇摆的复杂趋势,但总体来说是健康的。
(四)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用亟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你的理想信念主要来源哪里?”问题上,56.8%的学生选择来自学校的教育,15.2%的学生选择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选择受家庭环境影响的有28.4%,19.6%的学生选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本题调查的基础上,对56.8%选择理想信念来自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你在学校获得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这一问题显示,49.1%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26.9%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30.4%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生活,21.7%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
上述调查数据说明,当前大学生大部分能积极主动加强自身修养,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完善自己,但是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不够扎实这一问题,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对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你有什么建议?”此题采用开放式问题形式,经统计,在回收的1132份有效问卷中,有效回答的有984份,占回收有效问卷86.9%,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愿意积极献计献策,支持高校开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经统计整理,排在前列的是建议学校通过更多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由此可见,大学生乐于社会中成长,实践中学习,希望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提升自己。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具有主观认知,能充分领会其对人生的重要指导意义,但他们在理想信念目标选择上,更多关注个人利益、自身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准确把握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积极进取,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有期待和规划,但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在理想目标的选择上缺乏理性,部分学生重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理想信念追求偏向于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进行选择,注重实用性和功利化,有的学生甚至将理想信念完全等同于个人的生活目标或职业目标,仅关注自身学业、就业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从内因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脱离家庭、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期,身心快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意识较淡漠,许多问题仅作表面理解,缺乏深入思考,容易受消极思想的影响,导致他们还不能形成稳定、成熟的理想信念。从外因来看,世界形势的动荡不安,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在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端正认识,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值得我们深思。
(二)绝大多数大学生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存在认识不到位,实践存在偏差现象
调查显示,第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度认同。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大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他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认知仅停留在主观的直觉,缺少理性的信仰认同,没有真正理解共产主义信仰对个人成长的根本性指导作用。分析大学生思想与行动背离的原因,如何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富强与自身发展信心不足,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存在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上价值取向多元化、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实效性不强、创新不够等,缺乏应具的引导力[4]等问题;对此,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四)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应有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尚未完全满足,而学生则希望在校期间,学校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自己
高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感觉到,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应有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尚未完全满足。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与学生访谈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上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重视不够,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实际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有的内容较为空洞,对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学生思想上遇到困惑时一般也不愿与老师交流。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行为的示范者应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贴近学生实际,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二,没有充分重视“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调查表明,高校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是大学生们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高校应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理想信念专题宣讲、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及“微平台”等,拓宽教育形式,弥补理论课的不足,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综合素质拓展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认同度。
第三,没有充分利用各专业学科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等隐性教育资源[5]。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一般比较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宣传等显性教育渠道作用,忽略在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应整合创新思政课和各专业课程体系,深挖专业教育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6],整合校内外资源,落实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