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李氏杆菌病诊断与防治
2018-02-13顾晓丽
顾晓丽
(河南省郸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周口 477150)
0 引言
引发猪李氏杆菌病的致病原为单核细胞增多性的李氏杆菌,致病菌呈革兰氏阳性染色,细菌外观无芽孢、无荚膜,菌体周围存在鞭毛,具有运动能力,外形与猪丹毒杆菌十分相似,但比猪丹毒杆菌略粗。在自然环境中,李氏杆菌对外界抵抗能力很强,对盐碱的抵抗性较强,在2%的氢氧化钠溶液、10%的石灰乳溶液、70%的乙醇溶液中分别需要经过20、5、5 min的时间将其杀死。但该种致病菌对其他消毒剂很敏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1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李氏杆菌可以感染危害多种动物,猪、牛、羊都可以感染该种致病菌,人对该种致病菌也具有一定的易感性。李氏杆菌常呈现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在养殖场内部李氏杆菌病发病率较低,但一出现该种疾病,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李氏杆菌分布广泛,属于典型的条件致病菌,患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致病菌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实现传播,同时也可以经过吸血昆虫的刺伤和外伤进行血液传播。这种疾病常发生于每年冬春季节,养殖场卫生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佳,饲养密度较大,猪群拥挤,运动不足,导致猪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可以诱发该种疾病。此外,猪李氏杆菌常与其他致病原混合感染,隐性带菌猪虽然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是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抵抗力下降,进而引起多种疾病混合感染。
2 临床症状
临床上不同年龄的猪感染该种致病菌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很大差异性,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该种致病菌,其中对哺乳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成年猪感染该种致病菌后,常呈现慢性经过,身体逐渐消瘦,各个部位形成脓肿,有的患病猪能恢复健康,但会成为长时间向周围环境排菌的隐性带菌猪。妊娠母猪感染该种疾病后,易出现流产。断奶仔猪感染李氏杆菌后,出现败血症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全身衰竭,有的患病猪还会出现卡他性肺炎症状,发病时间较短,很快倒地死亡。哺乳仔猪感染该种疾病后,临床症状最为显著,死亡率最高。很多急性期的患病猪,常不会表现出任何特殊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剩余患病猪死亡率也很高,主要表现为脑炎和脑膜炎症状,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0 ℃以上,出现意识障碍,运动失调,在圈舍内作转圈运动,或者盲目在圈舍内前进后退,有的患病猪头颈后仰,四肢开张,呈现典型的观星姿势。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全身肌肉震颤,颈部和颊部肌肉僵直。兴奋时发出尖叫声,然后倒地,肌肉痉挛,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呈划水状,经1~4 d或者7~9 d死亡。
3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猪解剖后,发现几乎所有的病死猪都呈现脑炎病变,脑膜高度充血水肿,脑实质充血水肿,脑脊髓液显著增多,脊髓液呈现混浊状态,脑组织质地变软,并且在某些脑组织表面还存在绿豆到黄豆大小不等的脓性坏死病灶[1]。所有病死猪的心外膜存在散状出血现象,病死猪肺脏严重充血水肿,肺间质增宽,质地粗糙变硬,肺间质表面存在出血点。病死猪全身淋巴结普遍存在充血出血现象,在肾脏表面还能观察到针尖大小的散状出血点。肝脏肿大变性,在表面还能发现米粒大小的黄色坏死病灶,质地变脆,外观呈现土黄色。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上述病死猪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染色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呈现V或Y字型排列[2]。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恒温培养箱温度控制在37 ℃,持续培养24 h,无氧条件下致病菌不生长。有氧条件下生长出透明、蓝白色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周围存在溶血现象。小心挑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制成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阳性染色的弧形小杆菌。结合致病菌分离结果可以判定为李氏杆菌。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10倍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到小白鼠体内进行致病性试验,同时设置对照组小白鼠,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每只小白鼠肌肉注射0.2 mL,在接种24 h后,试验组小白鼠体温升高,并出现神经症状,血液中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随后败血症死亡。对照组小白鼠健康成活。解剖病死小白鼠,能分离得到李氏杆菌。药敏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磺胺嘧啶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庆大霉素高敏。
5 治疗
李氏杆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发病后会对猪群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使养殖场死亡率和淘汰率显著升高,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治疗中,应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由于李氏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在治疗中应选择多种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以缩短治疗周期,延缓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使用息热注射液(主要成分是磺胺嘧啶),每头猪肌肉注射3 mL,同时肌肉注射水肿克星,每头猪注射2 ml,2次/d,连续使用3 d。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病猪,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每头猪注射1 mL,1次/d,连续使用3 d。用药3 d后,选择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每头猪肌肉注射0.1 mL/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5 d。通过采用上述手段,经5~7 d的治疗,患病猪临床症状即可消失,饮食正常,恢复到原有的进食水平。
6 预防
为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日常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养殖场环境消毒。养殖场应该制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猪群之间相互接触,导致致病原传播。同时还应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每周消毒1~2次,保持猪舍内部清洁卫生。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注重猪舍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冬春季节,在做好猪舍防寒保暖工作的同时,还应及时将猪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另外,要保证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的投入充足[3]。引种要科学,尽量不去疫区引进种猪,如果一定要引进,需要做好检测工作,确保没有异常后才能混群养殖。定期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关键举措。要严格按照当地动物部门制定的免疫措施,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并做好体内和体表寄生虫驱虫处理,增强猪群身体抵抗能力。
7 结束语
李氏杆菌除危害猪和人类外,还可以危害绵羊、山羊、牛等其他动物,常呈现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具有很广的分布范围。该种疾病在养殖场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致死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对哺乳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