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似鸭病毒性肝炎诊治

2018-02-13田戈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雏鸭鸭群存活

田戈

(济南市章丘区畜牧兽医局,济南 250200)

0 引言

临床上该种疾病主要会导致鸭出现肝脏病变、肝脏肿大等症状,在肝脏表面还会出现针尖到粟粒大小的出血点,同时,患病鸭还会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随着日龄的下降,该种病毒造成的危害和死亡率逐渐升高,主要危害3~20日龄的雏鸭,传播速度快。鸭病毒性肝炎发生时间无规律,各个季节都可能引发该病,其中由于冬春季节低温以及其他因素的刺激,导致鸭群频繁接触,增加发病几率,同时易导致病毒快速流行传播。由于该种病毒造成的死亡率较高,高达62%~95%[1]。病毒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或者直接与患病鸭接触,导致病毒传播。养殖场饲养条件较差,饲料营养价值不高,维生素、矿物质严重缺乏,密度过大,地面潮湿,有毒有害气体积累,均可以促使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急性期的患病鸭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十几分钟内出现死亡。新疫区常呈现爆发流行,脑溢血会导致鸭群反复感病,通常死亡率较低,成为疫病流行传播的源头。

1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由Ⅰ型、Ⅲ型鸭肝炎病毒引起,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在自然感染情况下,只有鸭能发生该病,且只有小于5周龄的雏鸭出现发病,尤其是小于3周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该病。成年鸭感染后通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在人工感染的情况下,可使雏鹅、雏火鸡、雏珍珠鸡、雏雉等出现发病。该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且传染性非常强,能使整个鸭群中的所有易感雏鸭迅速感染发病。治疗痊愈后的病鸭能持续8星期带毒,继续作为传染源,而野生鸟类能在短距离内作为机械带毒者传播病毒,同时鸭舍中生活的鼠类也能作为该病毒的贮存宿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该病的扩散。该病在孵化雏鸭的阶段比较容易发生,如果环境卫生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差,易诱使该病的发生。

2 发病特点

Ⅰ型DHV是部分环状的小RNA病毒,归类于嗜肝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或类球形,部分病毒可以在56 ℃的环境下存活1 h;62 ℃的环境下,需经30 min才能全部灭活。鸭肝炎病毒是一种抵抗能力很强的病毒,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在鸭肝炎病毒污染的育雏室内可以存活70 d以上,潮湿的粪便环境内能存活37 d以上,4 ℃环境下能存活2年,-20 ℃环境能存活数年。鸭肝炎病毒侵害鸭后,通常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与鸭日龄有密切关系,最长为4 d,最短在24 h内发病。由于该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能力,鸭群中一旦出现该种疾病,常会在较短时间内波及整个鸭群,导致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患病鸭精神萎靡不振,神情呆滞,采食下降,头颈紧缩,双翅下垂,羽毛杂乱,不能正常行走,卧地不起,双眼紧闭。发病严重的患病鸭食欲停止,离群独居,卧地不愿意行走,呈现昏迷状态,在较短时间内死亡。有的患病鸭在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还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全身肌肉痉挛,震颤抽搐,患病鸭侧向卧地不起,不能正常行走,强迫患病鸭行走,左右摇摆,双脚颤抖,倒地后,双脚不断空蹬,在地面旋转,呼吸极度困难。临死前,头颈反弓。有些最急型的病例,常看不到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将病死鸭解剖后,发现脏器普遍病变,在肝脏组织表面可发现有粟粒大小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脏组织变脆。胆囊肿大明显,胆汁呈现淡绿色,脾脏淤血肿大,外观血管呈现紫色、树枝状[2]。

该病毒传播速度比较快,可在几小时内波及全群,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发病初期,雏鸭表现的症状各不相同,主要表现:精神沉郁、萎靡,缩头缩脑,两翅下垂,食欲降低、甚至废绝,行动缓慢、呆滞,个别雏鸭表现为离群独处,不能随群走动,甚至出现昏迷,最终死亡;有些病鸭则出现抽搐、抖动,行动不稳,甚至呼吸困难、倒地旋转、头颈背向,直至死亡,因此也被称为“背脖病”。有些病例发病很急,不出现任何症状倒地死亡。剖解后,肝脏表面有米粒和针尖大的出血点,质地柔软易碎;胆囊肿大,胆汁呈淡绿色;有的脾肾肿大淤血;血管呈暗紫色树枝状。根据发病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可以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需进一步进行病毒学检测。目前鸭肝炎病毒检测中,应用较为灵敏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琼脂免疫扩散、血液凝集、荧光免疫、胶体金免疫、酶联免疫吸附等试验。

3 诊断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较多,但较常用的是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前需进行病毒分离。无菌采集刚死或濒临死亡鸭的肝脏,按病毒性疾病的病料采集和处理的常规方法操作,制作无菌病料滤液,冻存备用。按常规处理接种10~12日龄的鸭胚,收集死亡鸭胚的尿囊液,作为病毒的分离液。①中和试验。采集上述收集的尿囊液,其中含有待检病毒与已知鸭病毒性肝炎各型的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根据结果可确诊待检的病毒及其血清型。我国对鸭病毒性肝炎的确诊及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血清型的判定大多采用此法。②血清保护试验。10~17日龄易感健康的雏鸭40只,分成4组,1~3组为试验组,4组为对照组。1~3组的雏鸭分别注射已知抗鸭病毒性肝炎Ⅰ型、D型、EI型3个血清型的高免血清,皮下注射,1~2 mL/只,4组注射同量的生理盐水。12~24 h后,全部雏鸭注射1∶10稀释的尿囊液,0.5 mL/只,饲养观察7 d。如果对照组(4组)的雏鸭80%~100%死亡,而试验组雏鸭80%~100%存活,可判定分离毒株为鸭肝炎病毒;如果只是某1个或2个试验组雏鸭80%~100%存活,则分离毒株为对应血清型的鸭肝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诊断还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Dot-ELISA法、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等[3]。

4 结束语

近2年,山东省鸭业得到迅速普及和长足发展,沂南县肉鸭存栏达4 800万只,出栏2 500万只;加工肉鸭2 600万只,鸭肉产量达2.2万t。其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3位,但经常出现雏鸭死亡的现象,即使幸存的雏鸭,也会受到影响,如生长发育缓慢等,因此鸭肝炎病毒给养鸭产业造成的损失巨大。通过鸭肝炎病毒鉴别试验,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料中分离病毒,并且通过病毒中和试验证明是否为鸭Ⅰ型肝炎病毒,为今后疫苗研制和卵黄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雏鸭鸭群存活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群中的鸵鸟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