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疥癣病的病因与防治
2018-02-13杨晓丹
杨晓丹
(辽宁省绥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绥中 125200)
肉牛疥癣病是一种接触性慢性寄生虫病,是疥癣虫寄生于皮肤上,通常在冬春季节发生,主要特征是严重瘙痒、湿疹性皮炎以及脱毛。尽管肉牛患病后不会马上死亡,但机体消耗大量营养,影响生长发育,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最终会由于极度瘦弱、缺乏营养而发生死亡,应采取有效防制。
1 病因分析
该病常发生与冬秋季节,夏季基本不发生。2~6月龄犊牛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大、季节的变化,易感性减小。大于6月龄后备牛较少感染,成年牛基本不感染。环境潮湿阴暗、卫生恶劣、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良、用具不干净等,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另外,饲养人员、兽医的双手和衣物等都能够传播病原,从而出现发病。
2 临床症状
2.1 感染吸吮疥癣虫
即感染痒螨,其主要在皮肤表面寄生,尤其是耳部、腹部、臀部、会阴部以及乳房等处比较严重。相比于穿孔疥癣虫型会造成略差的发痒,但当虫体的口器刺入皮肤吸取淋巴液时就会严重发痒,并在患处形成脱毛斑,具有比较明显的界限。另外,丘疹、斑的四周会有渗出液,脱毛斑上形成黄褐色的痂皮,如同在皮肤上附着贝壳。
2.2 感染食皮疥癣虫
即感染皮螨,其主要通过采食屑皮生存,通常是侵害四肢、臀部、尾根部以及肛门,有时也会侵害鼻孔周围、胸部以及背部。该类型相比于其他两种会引起轻微发痒,但在寄生大量虫体和发生变态反应,出现皮炎和湿疹样症状时,就会严重发痒。该类型会比较严重的脱毛,典型特征是大面积发生脱毛,大多数病牛康复后终生不会再出现发病,但其通常变成该病的传染源。
2.3 感染穿孔疥癣虫
即感染疥螨,主要杂体表皮肤寄生,且会在其中不断挖掘虫路,摄取机体营养。病牛初期只是头、颈部寄生有虫体,之后逐渐扩散至肩部、背部,严重时甚至蔓延至全身。其中感染最严重的部位为靠近耳根、大腿内侧、会阴以及乳房处。该类型相比于其他两种类型会引起最严重的瘙痒,类似于人的疥癣病。
3 实验室诊断
在病牛感染虫体部位和健康部位的相交处,沿着体表垂直方向用经过严格消毒的凸刃小刀刮取皮屑组织,直到皮肤组织略有出血。刮下的皮屑组织放于试管中,接着向其中添加适量的10%氢氧化钠溶液,经过充分加热,以使皮屑完全溶解,之后取适量沉淀物进行涂片,放在10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很多黄白色虫卵,以及微黄白色的成虫,虫体呈圆形,如同龟状,腹面扁平,背面隆起。另外,将刮取的皮屑组织放于白纸上,对其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就会从皮屑组织中爬出成虫,虫体长度为0.33~0.45mm,前方具有1个假头,腹面生有4对粗短的足,由此即可确诊为该病。
4 防治措施
将所有的病牛以及假定健康牛都赶到舍外,全面清扫牛舍,对清出的污物和垫料要采取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牛舍清扫干净后要喷洒3%的敌百虫药液进行消毒,确保对地面、栏杆以及栏墙等处都喷洒药液,并注意放置假定健康牛的栏舍也要喷洒药液。喷洒时,要确保药液喷洒到位,以喷湿为宜。假定健康牛在转移到新栏前,要在牛舍外给牛只全身喷洒经过适当比例稀释的除癞灵药液,直到全身喷至湿透,经过2h再喷洒1次。
如果已经确诊牛只感染该病,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可皮下注射0.2~0.5mg/kg.bw伊维菌素,如果患处较多或者患处面积较大,可经过1周再用药1次。笔者通常建议取中间剂量用药,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如果严重感染或者发病时间较长,则要按最大剂量使用,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会表现出不良反应。如果病牛表现出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要配合采取抗感染治疗,一般患病成年牛肌肉注射40mL鱼腥草、10mg地塞米松、800万IU青霉素,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并使病程缩短。也可取250g生石灰、500g硫磺放于锅中,再加入5000mL水进行加热,经过30min煮沸和不断搅拌而变成棕色即可,添加10~15L温水在患处涂擦。患处涂药前,要使用经过消毒的尖锐物将皮肤病灶刺破,直到流血,然后才可涂药,通常每周用药2次,经过几周就能够康复。
牛舍内外不允许堆积粪便,要及时清理尿液、粪便,防止其污染牛身、饮水、饲料等。垫料要经常更换,防止其污染粪尿、潮湿发霉等。保持运动场以及周围环境清洁卫生,防止其他原因孳生大量蚊蝇而大面积传播疾病。确保牛舍干燥,保持通风良好,适当增加光照,调控饲养密度适宜,避免彼此摩擦、啃咬。定期对栏杆、饲槽以及垫料等饲养用具进行消毒,最好一个牛舍单独使用一套用具,防止交叉感染。另外,牛每0.5个月要使用伊维菌素,将体内外寄生虫及时驱除,确保牛体保持清洁卫生。所有进入养牛场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体检、消毒,并更换经过灭菌消毒的防护服才可进入牧场。工作人员要每天进行寻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牛,并立即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