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2018-02-13李春枚何俊静
李春枚,何俊静,石 清
(1.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专业检疫站,四川 自贡 643200;2.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自贡 643200)
现阶段,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都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的法律法规。如何高效、合理的解决不同养殖环境中的环保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和行业急需解决的焦点。究其根本,畜禽养殖业的环保问题主要体现在粪污收集、处理、消纳等方面。解决了粪污收集、处理、消纳的难题,畜禽养殖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 畜禽粪污清理方式
目前畜禽粪污的清理方式有很多种,一是人工清粪;二是刮粪板;三是发酵床;四是PP传粪带;五是PVC传送带。
以养猪场的粪污清理为例,比较常用的清理方式有2种。(1)水冲粪工艺,是将粪尿污水进行混合,使其进入到缝隙底板下的粪沟中,每天从沟端的水喷头多次放水,对其进行冲洗。粪水会随着粪沟流入到粪便主干沟,再进入到地下的贮粪池,或者用泵抽吸到地面的贮粪池中。一头猪每天的用水量约为20~25L,一个中型规模的养猪场,每月的维护费一般在3000元左右。(2)水泡粪清粪方法,主要是将一定量的水注入到猪舍内的排粪沟中,再将粪尿、冲洗和饲养管理用水一起排放到缝隙底板下的粪沟中。待其储存1~2个月以后,当粪沟已经装满,就可以将出口的闸门打开,排出粪水,再流入主干沟,进入到贮粪池中,或者吸到地面贮粪池内。这种方法每头猪每天的用水量为10~15L,其他费用与前一种方法基本相同。
2 畜禽粪污的处理方式
2.1 沼气工程技术方式
这种处理方式需要先建立沼气池,沼气池要具备防渗功能,必须是密闭的。将畜禽粪污排污沼气池中,再由厌氧菌对其进行发酵处理,使其中的有机物得以降解,这样就能产生沼气。沼气可以用于畜禽养殖场中的采暖,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需求。剩余的沼渣和沼液,则可以用于农田施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冬季使用这种方法,还需要做一些保暖措施。比如,辽宁省的一些畜禽养殖场冬季对养殖场沼气池加盖塑料棚,可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2.2 固体粪便堆肥技术方式
对固体粪便进行堆肥处理,是最有效的无害化畜禽粪污处理方式,可以对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方式为生物处理方式。堆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厌氧堆肥,一种是好氧堆肥。在臭气处理和COD控制中,后者的堆肥效果更好。通过堆肥处理,能够达到多种效果。比如,对鸡粪进行堆肥处理,在50~55℃的环境中连续堆肥5~7d,能够杀死粪便中的所有病原体。对猪粪进行堆肥处理,并在其中添加适量的专门菌剂,可以去除81.46%的四环素、59.36%的土霉素和66.58%的金霉素。并且,对猪粪进行堆肥处理后,其中的As、Cu等重金属会向低活性方向转变,可以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2.3 综合利用技术方式
一些规模比较小且比较分散的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废弃物比较少,要将其收集起来会比较困难,且处理的成本也会比较高,难以实现对其的规模化无害化处理,而综合利用技术就适合对这种类型的养殖场废弃物进行处理。将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与城市垃圾进行协调处理,就不需要再专门的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有利于降低其处理成本。先对畜禽养殖的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实现固液分离。然后,将固体部分的粪便与城镇中产生的有机垃圾堆积到一起,对其进行厌氧发酵,可以产生沼渣,再对沼渣进行快速好氧堆肥,使其成为土壤改良剂。而废水则与城镇中的有氧垃圾混合,再对混合物进行中温湿式联合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对农户进行集中供气。
3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在生态环境中,畜禽粪污虽然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但如果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就可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目前已经取得两方面的新进展。首先,将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用于培养蛆和蚯蚓。比如,将牛粪利用起来,养殖蚯蚓,将生石灰作为缓冲剂,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以保持一定的温度,可以促进蚯蚓良好的生长。这项技术已经逐步的走向成熟,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其次,将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用于养殖藻类。藻类具有转化功能,在畜禽粪便中含有不少的氨,藻类可将其转化为蛋白质,且藻类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畜禽养殖的同时,需要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采用沼气工程技术、固体粪便堆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等方式。而通过对畜禽废弃物进行科学的无害化处理,可以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和能源,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从而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中资源的利用效率。
[1] 孔祥国,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1):7-8.
[2] 孔祥国,等.养殖粪污与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J].中国动物保健,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