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与乡村文化振兴*

2018-02-13王润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乡民农耕文明

王润芳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新时代条件下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于2017年12月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指出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中就包括“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1]。这说明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要追求精神生活质量、品位的提升即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必须要由文化引领,以文化为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必然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而在新时代条件下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要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一、 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居民 (下称乡民) 在乡村环境中长期生产与生活, 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套心理、 思想、 观念和行为模式, 以及表达这些心理、思想、 观念和行为方式所制作出来的种种成品。 它内敛为乡民的情感心理、 思想观念、 生活情趣、 处世态度、 人生追求、 行为习惯, 外显为民风民俗、 典章制度和生活器物, 是乡民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乡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2]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根。“乡村文化自信就是指乡村社会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乡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自己理想信念的充分认定,对本群体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3]。它是农民们对自己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文化的一种较为理性的认识,其中有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也有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从而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乡村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首先,乡村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41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乡村,如果没有乡村文化自信,也就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振兴包括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建立乡村精神文化场所,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广大乡村人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是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大多数青年农民对城市富足的物质生活和多彩的精神生活趋之若鹜,对大城市提供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的便利条件充满向往,而对乡村的情感日益淡漠,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逐渐丧失,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也不高,以致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很难开展。因此,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才能重新唤起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吸引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

其次,乡村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乡村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和机制体制创新等方方面面。从本质上讲,乡村振兴的一切实践活动最终是指向人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一句话,促进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世界,有个性化的精神生活和价值选择,因此,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乡村振兴更应关注农民精神世界的圆满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乡村文化的振兴,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的高度自觉、自洽、自足和自信。因此,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对于乡村振兴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广大农民确立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才会有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真正能记得住乡愁,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只有广大农民树立文化自信,才会克服文化自卑心理,才能消除乡村文化落后城市文化先进的观念,才能真正的自立自强,共同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业化信息化的冲击,传统乡村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乡村文化也被视为需要改造的落后文化,乡村文化面临式微,乡民们对乡村的发展信心不足,缺乏对乡村文化自信。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农民们盲目崇拜城市文化,受到城市文化影响,功利主义盛行,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农民不断涌进城市,造成乡村的“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加,极大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为农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丢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谋略、投机、善变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踏实、本分、勤劳和守望相助格格不入。乡村原本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现在变得冷淡。在大多数农民眼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过时,乡村的代名词就是愚昧、落后、保守,乡村文化一无是处。认为只要是城市的都是好的,城市文化比乡村文化优越,热衷于过洋节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熟视无睹;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也失去了传承;乡村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优秀传统逐渐被遗弃。

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乡村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乡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包括乡村的社会环境、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创造了传统的乡村文化,从而形成传统的农耕文明。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军事侵略而输入到中国的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造成了全面、剧烈的冲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改革从制度层面对乡村的一些传统民风习俗、社会信仰等进行改造,旨在引导乡村文化逐步走向现代化。乡村文化的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通过国家政治手段改造乡村文化的做法对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乡村文化中许多合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被改变,从而促使乡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二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乡村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受到现代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与此同时,农民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功利主义盛行。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农民开始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土地已经成为谋取高额利润的工具,不再具有实物形态的价值。传统的道德观逐步衰退,唯利是图成为了主流道德观,以和为贵的道德观早已被抛弃。加之大众传媒在乡村的普及,大肆宣传城市主流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一步步走向衰落。三是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较大。乡村较之城市,社会生产力水平势必是低下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文化发展水平必然也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加之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被逐渐拉大,外来的城市文化冲击着传统的乡村文化,使得乡民们价值观发生改变,向往城市,抛弃传统,失去了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城乡政府对于城乡公共服务投入的差距也在拉大,当前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落后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不能满足乡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乡民们参与文化活动,创办文化积极性不高,甚至还会产生自卑心理,对传统乡村文化失去信心,使得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阻。

综上所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要重建乡村文化自信,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乡村文化自信,传统乡村文化将会逐渐走向消亡。

二、传承农耕文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

主要以制度和观念呈现的乡村文化诞生于并寓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农耕文明是从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而生的,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延续下来,它是乡村文化存在发展的宏观背景。近代以来,工业化和乡村现代化通过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消解逐渐成为主流,但传统农耕文明仍然顽强地对乡村社会的制度、习俗和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即使在当前,中国已步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传统农耕文明仍然或隐或显地对中国人的观念和习俗发挥着影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的振兴和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显然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道路,其中就包括“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1]这说明,在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对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非凡。首先,我们先来谈传承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具体体现在乡村的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对农耕文明的传承也就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前,面对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乡村的文化自信在逐步丧失,传统乡村文化面临式微境地,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裂。但文化传统无法割断,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接续传统,将传统文化资源纳入其视野中,而不应抛弃传统,抛弃传统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因此重建乡村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接续传统是其关键所在。

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居和古村落,还有农耕文明中的一些器具比如马灯、风箱、碾盘等。古村落和传统民居是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这些村落文化景观承载着乡民们的共同记忆,也是传统乡村文化发展的产物。[5]保护好这些村落景观,能够唤起乡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进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重建乡村文化自信。而对于农耕文明中的一些器具,可以收集一些标志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比如石磨、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并且配以文字和图片加以说明,建立农耕文明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对农耕文明有直观的认识,了解中国农耕文明悠久的历史。这样不但可以使乡民们回忆过去,正视现在,珍惜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而且可以使对传统的农耕文明了解不多的城市居民加深认识,以此唤醒他们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6]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传统的民间技艺、手工艺等。这些都是乡村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遗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因此,必须要保护学艺者和继承人,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补助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待遇。这些都对传承发展传统农耕文明,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42这说明,接续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乡村文化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让传统美德扎根乡民们的心灵深处,对于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意义深远。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广大乡民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弘扬家风家训、乡规民约、加强节日文化建设等形式,广泛宣传其中的思想文化精髓,从而唤起乡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重拾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有修史的传统,可以通过编纂村志村史,深入挖掘地方志、村史的精髓,能够增强乡民们的乡土情结,再加上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有利于重拾乡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重建乡村文化自信,逐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最后,要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7]也就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就是指对自己的文化非常熟悉,能够认识其本质,并且认同自己的文化,能够主动的去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还能辩证看待其他文化。因此,接续传统,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很重要。由于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现在农村家家有电视、互联网,农民几乎是每天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缺乏。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并且号召村民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支持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在乡村发展。比如乡村春晚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唤起他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产生主动积极地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责任感。

新时代新起点,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与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紧密相连。只有接续传统,进而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乡村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才能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从而唤起乡村的生机与活力,重建乡村文化自信,达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如果乡村传统文化得不到接续和传承,乡民们就会从文化不自信走向文化自卑,乡村文化没有传统作为支撑,其现代化也将成为一纸空谈。

三、发展提升农耕文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农耕文明既是过往的历史,又是活着的传统。作为一种活着的传统,其存在的意义及其生命力在于与现代实现有机对接,也就是传统必须走向现代化。到目前为止,农耕文明中的一些重要的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当下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在传承农耕文明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融合现代元素,进一步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这不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益,而且能够保持地域特色,传承乡村文化,有利于加强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发展。那么,如何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呢?

首先,以先进文化作为传统农耕文明发展方向的引领和保障。当前,先进文化就是指我们的主流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才能确保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发展提升中不至于偏离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8]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的价值引领,以适合现代乡村发展的价值理念去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要把先进文化融合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与人民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贴近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表现出来,重大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就是很好的契机。[9]另外,要以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反映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先进文化没有能在农村系统性的扩散,关键在于宣传教育方面过分注重形式,导致与农民的利益相脱节,因此,只有坚决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使先进文化真正扎根于农村,进而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领农耕文明的发展提升找到正确方向。

其次,以大众媒介作为融合城乡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大众媒介”是指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传递信息的工具,比如报纸、杂志、广播、影视节目、互联网等以及一些传递传播组织和团体。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传统农耕文化渐行渐弱,不但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发展提升,[10]而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优势互补,也将促进乡村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巨大作用。既然城市文化可以势如破竹地向农村扩散,那么乡村文化必然也可以借助大众媒介的力量反向传播到城市。乡村文化的淳朴、和谐、怡然自得对于城市居民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因此可以通过企业的运作将乡村文化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进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之后,企业与大众传媒合作利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大力进行宣传,推动乡村文化进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有益补充。在此过程中乡村文化不论在形式、传播方式和内容上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后,以科技作为提升传统农耕文明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传统农耕文明的提升要依赖于伟大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飞速发展,为传统农耕文明的华丽转身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渗透,使农村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到许多良种、施肥、采摘等方面的农业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些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时的农业生产指导。[5]广大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农民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触角也在渐渐伸向农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华丽转身。人工智能的引进,能够推动传统农业机械不断创新,从而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所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传统农耕文明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民们重拾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共同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提上重要议程,而乡村振兴又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要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传统本位,接续传统,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追本溯源,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猜你喜欢

乡民农耕文明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请文明演绎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漫说文明
路遇乡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