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转换*

2018-02-13李虹曼方章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话语理论时代

李虹曼,方章东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当前,我们正处在遍地都是机会的新时代,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缺位、话语失语、话语滞后等问题已逐渐显现,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及必要,而话语转换是话语体系的重要部分,新时代应有新变化,针对当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现从新时代话语转换语境下的主体、客体、载体、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时代话语表达方式转换

话语表达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任何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都必须要符合该时期的是时代特征,遵循社会主流价值需求。综观中国意识形态表达的整体历程发现,我国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一度出现形式单一、言语官方等现象,造成话语认同困境。新时代话语主体表达应遵循通过“小众语言”引起“大众共鸣”。

1.话语表达应理性而不失“地气”

意识形态话语本身带有抽象性、政治性,习总书记在意识形态建设的系列论述中多次提到要坚持话语创新,而话语大众化便是他创新的重要一点。他注重意识形态话语话语走进群众、吸引群众,从而才有可能说服群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神缺钙”、“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类似这种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就是对我国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一种启发。人民要求是我党的最高目标,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高达203次,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是我国一直以来遵循的重要原则,人民群众的最大特征就是生活化,因此,意识形态表达应同样生活气息,具备人民群众的“中国亲和力”。意识形态话语是通过表达实现政治倾向的价值引导,这就决定了话语表达偏理论,但并不总是“官腔官调”,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应注意“以小见大”,通过小故事、小事件表达大道理、大能量。尽可能多的运用大众常见常听的生活俗语、故事,将枯燥刻板的政治语言摆脱文件话语、权力话语,促进“民众对更易产生共鸣的民间话语方式和生活性语言做出表达”[3],使意识形态话语真正走进群众、走进生活,从而实现中国人民的“真相信、真认同”。

2.话语表达应大气且具国际性

话语表达接地气是为在所有中国人中形成情感共鸣、价值共识,一直以来,我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有自身的传统特色优势,但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接踵而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在这种现状下被一定的弱化,一些非主流社会意识有冲击主流的迹象,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西方话语权“单向解释中国”的脱节现象。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理应有与时代对应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更强的话语体系,从而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4],形成被使用其他语言国家人民同样了解并接受的“国际话语”。所以,在中国话语创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传统的理论优势,合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中国语言艺术,坚持理性的情况下深入浅出,“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使得中西方话语之间无障碍连接,更好的诠释“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具备中国立场的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形象。

3.话语表达应关注客体对象

话语表达主体是占据话语主导权的根本,而话语方式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话语主体(谁在说)、话语客体(对谁说)两方面,只有主体的传播与客体的接受达成统一,才能实现话语与受众的融合。历来,我国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始终坚持坚持以人为本,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全球化多元文明的不断融合下,思想观念独立性、自主选择性、个体差异性不断增强。在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6],因此,话语方式转换必须既要体现在主体表达上,又要落实在客体接受上,创造客体易接受的意识形态话语需求,重视新时代社会新矛盾,关注人民所需、解决人民所困,以此发出“中国特色”的“中国声音”,形成“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7]”的思想秩序。

意识形态工作实质是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8]因此我党在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时,首先,应抓住重点人群——一切青少年和一切干部。目前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在青年群体这方面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中小学、底层青年等常常是被忽视的对象,而意识形态覆盖范围应是面向一切人民,因此应将所有的青年都重视起来,且应根据新时代新青年的自身特点与之间应“平等对话”,使其“自由发声”;同时,注重提高干部话语媒介意识,干部群体是上接国家政府下接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应自觉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时刻做好意识形态话语的学习者、传播者角色。其次,意识形态话语必须分类话语对象,针对性开展工作。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做好人的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思想,“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9]因此对于思想认识问题,应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引导为主,同时对于思想上有原则性错误的情况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观点鲜明地发声并加以纠正,杜绝原则错误影响社会;同时对于学术方面问题,应正确把握学术无禁区和理论宣传有纪律的度,并努力推进学术资源与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融合。

二、新时代话语载体转换

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成为武器。新时代,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意识形态话语的整体传播环境,使得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正在向现代化转型,就目前来看,已有的转型可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由纸质向电子转换,二是单一化途径向多元化转变。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些转型是必然趋势。但每一种转型必然会带来与之对应的挑战,新媒介的最大特征便是大众化,已俨然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外,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10]17,因此它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大众媒介这种不断渗透大众日常生活的趋势,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有利通道也是各种非主流思潮涌入的途径,西方国家凭借自身已具备的优势,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速多量的向世界各地输送含有西方意识形态内容的价值观念,政治信息,文化导向,潜移默化的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加之由于各种思潮的充斥,声多音杂,甚至无法辨别孰是孰非,因此随着传播载体的转换,“中国声音”的发声方式也应随之而动。

首先,保持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发声的“张力”和“合力”。当前国际外来错误思潮和国内非主流思潮的冲击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时刻面临着的挑战,因此任何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声都应秉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国际方面,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话语决不可随意弃用;流行的西方主导性话语不可盲目套用;面对各种敌对的意识形态话语不可‘沉默不语’”[11]。时刻做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的传播者,错误思潮的发声者;国内思潮方面,坚持全党动手,创新意识形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意识形态”模式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利用这种大众自由对话的形式了解客体受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从而应势改变其表达方式,做到灵活精准互动,与此同时,针对一些无良媒体不断放大负面影响,坚持“不失声”,做到严格监管和处理,规范网络声音,增强人们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辨识和甄选。

其次,加强理论学习发挥宣传工作者自身载体作用。宣传思想工作的源起力量是宣传者自身,宣传者本身就是思想工作传播的最好媒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党性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最根本要求,保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明辨是非的底线。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更偏向于通过实践层面来探究宣传的方法技巧,宣传工作者更注重如何实践,而忽略了学术研究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具备丰富的创新理论供给,若宣传教育工作者自身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其宣传工作必然是“不走心”、起不到效果的。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应把宣传思想部门作为工作的第一站,增强其理论学习,做到使所有工作者在理论上、笔头上有“几把刷子”,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深入的理论学习研究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宣传工作者的党性意识,使其在宣传工作中,自觉牢记社会责任,政治坚定,并保持自身良好形象发挥自身载体作用,知行合一,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宣传工作者,从而实现真正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12]196

三、新时代话语内容转换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国家统一、政治认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意识变化多样的今天,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党的命运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话语内容始终是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部分,新时代话语内容必须遵循现实性和创新性。

(一)话语内容遵循现实性

任何时期意识形态话语都是以当时的国情、党情为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话语内容对照社会现实。一方面话语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既要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又要根据国内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中国梦”的目标,把握经济新常态、社会主义新矛盾等新时代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另一方面,理论源于现实,不仅是当下正在经历的局势、问题和方法,还应表现为经过历史的审视、实践的检验仍论证为正确的成果,因此,新时代话语内容的现实性还应体现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上,习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2]202,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应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以传统为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将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可借鉴的价值理念、特色创造,将传统的根深深扎进新时代的土壤之中,赋予其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坚持话语内容现实性,必须全面把握正在经历的现实和历史积累的现实两大主体,体现中国梦的故事,体现中国人的故事,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二)话语内容具备创新性

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延续和发展,创新,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内生动力。针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面对新环境、新现实、新问题,意识形态工作应体现话语新内容,话语内容之“新”,在于理论之新,实践之新。

理论之新,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当代发展问题,以当下中国现实为主要遵循,把时代关切的问题和主要矛盾作为创新的立足点,转化新时空的观察视角,创造具备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出新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同时,结合丰富历史实践经验的价值判断,根据新时代受众思想及心理状态的变化,对西方理论资源进行正确“扬弃”,形成符合中国自身的理论。

实践之新,旨在将理论成果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马克思主义应当是“意识形态和学术性的完美结合”[13],但学术性成果永远不会自发的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必然是经过人为加工、雕琢、阐释的代表人民意志的科学理论成果,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论成果不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过程,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现状来看,一定程度上呈现“转化力度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广度上,未能形成大众化的普及;二、深度上,未能促进思想自觉及行为自发。而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能成为主导而被绝大多数人认同,最根本一点是它能更有效的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能满足人民需求、代表人民意志。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与核心观点贯穿到一切可用的科学理论成果之中,包括学术观点、生活智慧、传统文化、多元文明等,与之融合,形成全新的符合大众观念的学术话语,使学术话语成为政治话语的支撑,政治话语成为贴合大众生活的共同语言,从而形成知识体系,这种体系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以便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同时,将当下的政策方针,问题境遇及对应的解决措施以理论引导为基础,通过警示、激励、宣传教育等一切可运用的正确方式积极向社会成员正向传播,促进其对国家的了解与关注,在传播过程中同步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及言论,形成社会成员对意识形态的潜在接收,且在社会生活中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加深其对所接收理论的认同,引导其自发生产行为,从而有效培养社会成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养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天天用而不自知”。

猜你喜欢

话语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