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连仲教授治疗痉挛性斜颈经验总结*
2018-02-13刘宝虎郭彤彤国树超江继鹏
刘宝虎 ,郭彤彤 ,国树超 ,,江继鹏 ,张 赛 △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3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天津市神经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武警部队脑创伤与神经疾病研究所
武连仲教授临床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穴性选穴配穴,总结“轻、巧、快、弹、借”无痛式进针法及“酸、麻、胀、重、痛、凉、热、窜、动、抽”10种针感等。武老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针刺手法,使其逐渐理论化和系统化,最终建立起独特的针刺手法与学术体系,可谓学验俱丰。武老治学严谨,医术精湛,针灸治疗病种繁多,擅长治疗痉挛性斜颈、中风后遗症、风湿痹病等,尤其对于临床较为棘手的痉挛性斜颈,往往能效如桴鼓、立起沉疴。现从理、法、方、穴、术5方面介绍武连仲教授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经验,深入剖析武老的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
1理——重视机制,审证求因
痉挛性斜颈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部肌群自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倾斜,是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中的一种[1]。此病属中医“痉证”“颤证”“痉风”“瘛疭”等范畴。《张氏医通》曰:“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搐是也。”临床按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为刚痉和柔痉[2]。武老强调痉挛性斜颈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因素体脾虚、肝肾亏虚或思虑过度,又受五劳过极、气盛化火或因劳逸失节、阳气亏虚导致“窍闭神妄”,痰浊、痰热、阴虚等病邪上蒙清窍,导致神气妄动,经筋结聚无常,拘挛弛纵混乱而发此病[3]。由此可见,痉挛性斜颈的治疗应重视机制,内外兼治。
2法——标本兼顾,开窍顺筋
武老临床擅用开窍顺筋法治疗痉挛性斜颈。开窍顺筋法是武连仲教授50年教学、科研及临床经验总结而得。针对痉挛性斜颈“窍闭神妄”的中医病机,武老以“清心泻火,开窍调神”为治疗原则,以“开窍顺筋”针刺法为主要治疗方法。开窍顺筋即开窍醒神、顺气理筋,以开窍醒神为主,以治神妄,神气调顺,经筋得以梳理。武老针灸临床,根据不同的辨证,施以不同的治则和针刺手法。如痰浊内阻型,多因思虑过度或素体脾虚,导致痰湿内蕴,浊阻窍络,升降失司,痰迷心窍,神气妄动而发此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颈项强,皆属于湿”,针对该病,武老以“五心穴”为主方,配丰隆、内关等穴以降浊涤痰,清灵脏腑[4];肝肾亏虚型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伤及肝肾,阴虚筋燥而挛急,发为此病,如《景岳全书·痉证》曰:“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为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痉挛”,针对该病,武老以“五心穴”为主方,配复溜、照海以调补肝肾,滋阴熄风[4];气机内郁型多因五志过极,气郁化火,闭阻清窍,扰动神明,窍闭神妄,致筋脉挛急而发此病,针对该病,以“五心穴”为主方,再配以内关、太冲穴以疏肝解郁,开窍顺筋[5];督脉失摄型多因劳逸失节,阳气亏虚,督脉失摄,统摄失司,诸筋失制,而发本病,针对该病,以“五心穴”为主方,配通灵、大椎以强督振颓,通阳调神[5]。
3方——方随法立,讲究配伍
针灸是通过经络腧穴从外治内的治病方法,治病原则遵循中医理论,补虚泻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最后达到脏腑和谐、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武老认为,人体阴阳、气血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故针灸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调补气血、平衡阴阳,重视腧穴配伍[6]。武老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痉挛性斜颈4个证型的针灸处方。
3.1 痰浊内阻方 劳宫(双)、涌泉(双)、水沟、颔厌(双)、颈臂、丰隆(双)、舌针(舌尖、舌根)、金津、玉液、郄门(双)、上星、百会、印堂、咽后壁、阴陵泉、内关等穴,诸穴配合使用以降浊涤痰,清灵脏腑。
3.2 肝肾亏虚方 劳宫(双)、涌泉(双)、水沟、颔厌(双)、颈臂、丰隆(双)、舌针(舌尖、舌根)、金津、玉液、郄门(双)、上星、百会、印堂、咽后壁、足三里、曲泉、复溜、照海,诸穴配合使用以调补肝肾,滋阴熄风。
3.3 气机内郁方 劳宫(双)、涌泉(双)、颔厌(双)、颈臂、丰隆(双)、舌针(舌尖、舌根)、金津、玉液、郄门(双)、上星、百会、印堂、咽后壁、内关、太冲穴;诸穴配合使用以疏肝解郁,开窍顺筋。
3.4 督脉失摄方 劳宫(双)、涌泉(双)、水沟、颔厌(双)、颈臂、丰隆(双)、舌针(舌尖、舌根)、金津、玉液、郄门(双)、上星、百会、印堂、咽后壁、风府、哑门、大杼、通灵(后正中线上,第 3、4、5、6 颈椎棘突直下取穴),大椎等穴,诸穴配合使用以强督振颓,通阳调神。
4穴——取穴精当,善用验穴
《针灸精义》云:“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足见配穴之关键。针灸治病,若仅盲目罗列腧穴,非但不能增效,反而影响主穴的功效。由此可见,针灸治疗疾病应选穴精当、精穴疏针,减毒增效[7]。
武老在临床中精研穴性,温故悟新,结合斜颈的病因病机及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用药如用兵,用穴如用药”的理念。武老认为在针刺治疗中,选穴亦有主次之分,选取经验穴“五心穴”为针刺主穴。“五心穴”即水沟穴、双侧劳宫穴及涌泉穴。因水沟在头部,为天部之心,劳宫和涌泉分别位于人的手心和脚心,为人部和地部,5穴位于5个中心,分属于天、人、地3部,共奏清心醒神之效而得名,5穴组合后“清心泻火”作用最强[3]。水沟穴,又名人中,为督脉穴,督脉贯心络肾,上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针刺水沟穴可起到醒神开窍的作用,同时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于水沟穴,而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本穴可通调气血[8];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络荥穴,心包为心之外卫,性属相火,具有清心开窍安神,熄风凉血止痛之效,正如《难经·六十八难》记载“荥主身热”,故刺劳宫穴可奏“清心泻火”之功[9];涌泉穴,《子午流注说难》云:“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所出为井”,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经气之源,居人体最低位,五行属木,木为水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理论取涌泉可清热泻火,与劳宫穴相配使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共奏清心泻火,开窍醒神之功[10];郄门穴为手厥阴心包经郄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经气深聚的部位,《灵枢·邪客》篇云:“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11]。”因此调神时可选心包经穴。
治疗不同的疾病病机不同针感也不同[12],在痉挛性斜颈治疗中,根据其“清心泻火,开窍调神”治疗原则,针刺郄门穴时要求刺入穴位后做提插泻法,以示、中、环3指抽动为宜,与劳宫穴合用增强其清心泻火的功效;上星、百会、印堂穴均为督脉穴,且位于“元神之府”的头部,3穴共用可疏通督脉,调理神机,与水沟穴合用,以加强开窍醒神之功;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可联络表里脾胃二经,脾胃位于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明代李中梓云:“脾土虚,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颔厌穴又称“头角”,属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具有通脑腑,导神气,清利肝胆的功效,为脑病的引经穴,配伍使用可使诸穴更好地作用于脑[3];颈臂穴属经外奇穴,武连仲教授认为颈臂穴具有通经活络、利气除痹、强筋健骨之功效,主治痉挛性斜颈、手臂麻木、上肢瘫痪等症。
舌针,“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主血脉,血脉荣养脑而神明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舌诊是通过观察舌的变化来协助诊断五脏疾病,故通过“苍龙摆尾”点刺舌根与“灵龟探穴”法点刺舌尖达到交通心肾的作用,通过“金雀啄米”法点刺金津、玉液达到活络利窍的作用[3],“白蛇吐信”法点刺舌下穴,可达到清心泻火,开窍醒神的作用。通过舌针可达清心泻火,活络利窍,交通心肾的作用。
5术——医术精湛,注重手法
武连仲教授认为,针刺手法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武老针灸临证,先嘱患者仰卧,腧穴常规消毒,取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毫针,水沟穴向上斜刺45°,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面部潮红、额头汗出为度,使五脏得气,五液俱出[13];双侧劳宫、涌泉穴直刺 17~20 mm,得气即可;上星穴行雀啄式进针法向百会穴方向透刺,印堂穴采用提捏捻转进针,深刺直达鼻根骨;颈臂穴针刺时,以左手按压穴位,右手持针,针尖直对椎体,也可略向前斜刺 0.3~0.5寸,刺向椎体前缘,变化角度小幅度提插寻求针感,1次窜动即可,待患者有触电感传至手指即可出针,不留针或留针30分钟。针感亦可窜向肩臂及胸内[14-15];郄门穴直刺17~20 mm,采用提插泻法激发经气,以示、中、环指抽动为度;颈部选取经筋结聚之处(以肌电图检测的罹患肌肉作为参考)施以扬刺法,在病变部位正中刺1针,直抵经筋,再刺四周,针刺方向与病患经筋垂直,在病灶范围取4~8针,首先针刺颈项部经筋粗大、表露、浮浅、松软、不固定的一侧,采用多针浅刺法,针刺深度达10~15 mm;再刺经筋坚硬、深牢、固定、持久的一侧,采取少针深刺法,针刺深度15~30 mm,对于病情严重、发病频繁的患者,针刺数量宜多,结聚不明显之处施平补平泻;舌针,以“苍龙摆尾”手法点刺舌根,“灵龟探穴”(顺进逆刺)手法点刺舌尖,“金雀啄米”(点三下一挑)法点刺金津、玉液穴,“白蛇吐信”法点刺舌下穴(舌与下颚交界处,舌系带边缘),使针尖直达舌心,深度约 30~40 mm,以上舌针点刺均不出血为度[15]。
6 小结
武连仲教授总结发现痉挛性斜颈主要由于痰湿、湿热、阴虚等病邪上蒙清窍,导致神气妄动,经筋结聚无常,拘挛弛纵混乱从而发生“窍闭神妄”,因此治疗时应确立“开窍醒神、顺气理筋”的治则,从始至终贯彻“开窍顺筋”的治疗大法。临床遣方选穴须重视辨证,君臣佐使,讲究配伍,针对不同症状分别施以降浊涤痰、滋阴熄风、开窍顺筋及强督振颓,通阳调神等具体治法;针刺取穴精当,善用验穴,主次分明;综上配伍,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