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2018-02-13易平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椎间隙孔镜穿刺针

易平

(广西省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桂林 541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严重的影响。有些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痊愈,但是有些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才能痊愈。针对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有微创术式、常规术式两种,常规术式创伤大、康复慢,而作为微创术式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不仅创伤小、出血量低,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1]。现特此综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进展。

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

日本学者Hijikata在1975年首次利用经皮后外侧入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髓核摘除术治疗,因为难以直接观察到突出的椎间盘及其四周组织结构,是一种在非直接观察的情况下开展间接减压,此治疗效果低于75%。Kambin学者在1986年报道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经皮关节镜下切除术治疗的效果。Yeung在1997年报道了YESS技术,即经皮椎间孔内镜系统,此种技术主要通过Kambin安全三角,利用椎间孔镜置入椎间隙内,由内到外,将病变组织予以摘除,但是工作通道未进入椎管内,故而椎管内的组织无法取出,进而无法达到减压目的,所以通过椎间隙内压力的改变,对神经根实施间接性减压,但适应证范围受限。在YESS基础上创新的TESS(椎间孔内窥镜)技术,主要通过椎间孔,置入工作镜到椎管内,从外到内,将病变组织予以摘除,与环锯配合,可在直视下进行神经根减压[2],此种术式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证。

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操作

患者保持俯卧位。大多数以局麻为主,但也有静脉强化+局部麻醉、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在C型臂透视下标记好椎间隙位置,在髂棘上椎体正中处穿刺入路。术前铺巾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后,朝着椎间孔方向予以穿刺,通过正位透视,观察到关节突处、椎间隙平面有穿刺针前段存在,侧位透视可见穿刺针处于下位椎体后。穿刺针平行并局部浸润麻醉下位椎体上关节突、深筋膜[8]。切开穿刺点皮肤0.8 cm。将导丝顺着穿刺针置入,沿着导丝将扩张套管予以旋入,经C型臂透视观察到下位椎体上关节突有套管前端存在,侧位观察到套管前端处于下位椎体后上缘,利用套管,将2级与3级工作套管予以置入,顺着工作套管,采用3级环钻成形关节突。关节突成功成形后,将影像系统调试清楚。将内镜顺着工作通道置入,予以生理盐水清洗,在镜下实施双极电凝止血操作,观察神经根并注意保护,术中留意神经根有无粘连、髓核是否突出,突出的髓核摘除之后,在后纵韧带后方对侧观察,继续将髓核咬除[3]。纤维环成功成形后,观察神经根松解情况,内镜下探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内镜、工作通道退出之后,缝合切口,用无菌纱布包扎止血。

3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治疗效果

国内外诸多研究指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高达85%-95%。有研究中,以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例,分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效果,结果发现,经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效果高达90.5%,且术后VAS评分(1.8±1.1)分明显低于术前(6.2±0.9)分。柳百炼等[13]研究中,以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效果,经过为期12个月的随访发现,术后24 h、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1.7±0.6)分、(1.6±0.6)分、(1.5±0.7)分,均低于手术前(8.5±0.7)分,通过Macnab标准评估疗效,术后患者的优良率高达90.8%。说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效果显著、安全可靠,而且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

4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相关并发症

4.1 椎间隙感染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并发症中,椎间隙感染比较常见,但是比较于常规术式,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所致的椎间隙感染更低[4]。这是因为术中不小心遭受四周环境污染所致,也有可能是因为术中C型臂转动过于频繁,进而引起的尘埃所致,或许是因为患者免疫力过低,加之手术破坏了局部免疫屏障所致。

4.2 血管、腹腔脏器受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切口大小一般为0.8 cm左右,所以相较于常规术式而言,术中与术后出血发生率更低,但是在构建工作通道期间,有可能会对血管遭受损伤。如果穿刺点偏外,则会使得穿刺针置入腹腔,进而损伤腹腔内的脏器。如果穿刺针偏内,则会损伤大血管、肠管。

4.3 神经根损伤 神经根损伤是由于非直视下操作,扩张器套管放置或者是穿刺期间发生神经根损伤,解剖变异也会导致神经根损伤。术中注重局部麻醉处理,若患者疼痛明显,需立刻暂停操作,调整穿刺针方向后再继续。神经损伤会导致患者发生一过性感觉障碍,更甚至还会引起足下垂、股四头肌麻痹、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5]。

4.4 减压不完全、术后反复发作 减压不完全是因为没有彻底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患者术后并未减轻感觉根性痛,多数是因为操作者忽视了侧隐窝的处理。若患者神经根管狭窄,与椎间孔成形不完全、未掌握好手术时间密切相关[15]。未彻底清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或术后护理不合理,都是患者术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好腰围,禁止弯腰、打喷嚏,为修复后纵韧带、纤维环提供有力条件。

4.5 硬膜囊破裂 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并发症中,硬膜囊破裂比较少见,但是比较严重,大多数是因为射频热损、机械磨损所致。如果术中未发现硬膜囊破裂,后期修复则较为困难,可通过压迫、填塞明胶海绵、术后补液、体外治疗等方式,愈合漏口,如果处理不及时,患者很有可能会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6]。

5 小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效果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该技术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比如手术穿刺、病变组织的彻底摘除、射线次数的减少、髓核置换、腰椎如何融合、结核与脊柱肿瘤的处理等。此技术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解剖要求,手术操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经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疗效是备受认可的。

猜你喜欢

椎间隙孔镜穿刺针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间盘切除前椎间隙撑开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