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氏黑散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化脓性中耳炎个案报道

2018-02-13赵吉超章文春江西中医药大学207级博士研究生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耳窍右耳少阴

★ 赵吉超 章文春(.江西中医药大学207级博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侯氏黑散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条文曰:“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方药组成:“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三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由于此方用药较杂,经文叙述症状较简单,历代医家亦少有较深的阐述。此方在现代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美尼尔氏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面神经炎等疾病[1]。辛氏[2]认为本方对应的病机为“土虚风动”。化脓性中耳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多见于肝胆湿热,脾土亏虚,肾精亏虚,可伴有耳鸣、瘙痒、鼓室潮湿,甚至耳膜穿孔等症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化脓性中耳炎除了用常规方剂疗外,以六经辨证指导经方治疗者少见,且本病临床多见虚实兼夹、寒热错杂,单纯的寒、热、虚、实几乎难以见到,采用侯氏黑散加减治疗可获得奇效,此为异病同治,抓住病机是其关键。现通过侯氏黑散加减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个案报道,以期对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些许借鉴。

1 病案

患者林某,男,23岁,大学生。2016年3月25日初诊。自诉2016年1月28日吃海鲜后出现右耳瘙痒、流白色清水,于当地医院行耳鼻喉镜检查示:双外耳道稍有充血,右侧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左侧鼓膜内陷浑浊,鼓室潮湿,有分泌物从穿孔处排出。服用清热解毒中药颗粒剂10剂,服药期间腹泻,药后右耳痒消失,停药腹泻止,但仍有右耳流白色清水。现症:3月23日右耳瘙痒复作,流白色清水,24日转流黄色黏稠水,右耳耳鸣,声音低沉,左耳酸涩感,无头晕头痛,无口干口苦,食欲佳,喜荤食,大便成形、日一行、无挂厕,小便色淡黄、自利,寐可,舌淡苔白,舌后根略厚、略水滑,脉沉细略涩、寸浮,右寸弦细。中医诊断:脓耳。辨证:寒热错杂,虚实兼夹。病机:少阴寒化夹饮上犯耳窍,热郁少阳经脉。选方:侯氏黑散加减。处方:菊花40g,白芍6g,干姜10g,牡蛎 40g先煎30分钟,细辛 6g,茯苓 10g,当归 8g,桂枝6g,酒黄芩 6g,党参 10g,防风 12g,桔梗 6g,白术10g。6剂。每日1剂,水煎300mL,分两次温服。

2016年3月29日回访:患者自诉服药4剂病情较前好转,右耳瘙痒流黄脓水已除,食欲夜寐尚可,二便平。

2016年4月1日复诊:右耳流黄色液体已除,偶有右耳轻度瘙痒,仍耳鸣,左耳酸涩感明显减轻,余无不适。舌淡,苔薄白略厚,水滑苔除,脉沉弦细、寸浮。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加减。处方:菊花15g,干姜6g,茯苓10g,酒黄芩6g,防风12g,桔梗6g,熟地30g,山药10g,山茱萸15g。6剂。

2016年4月5日回访:患者自诉药后右耳瘙痒基本解除,略有耳鸣,余无明显不适。

2 讨论

本病案的治疗不局限于耳内穿孔、流脓等局部病变,而是谨守病机,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推演其症状及病机,对症下药,才有如此药到病除之疗效。

2.1 六经辨证论治 化脓性中耳炎是五官科的常见疾病,中医称为脓耳,症状严重者对患者生活、工作、学习有较大影响。本病病因有多种,内伤虚损、外感六淫、外伤感染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中医有其独特的辨病辨证体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有诸内必行诸外”藏窍理论认为,本病不仅是局部的表现,也与人体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如肝胆湿热、脾虚胃热、肾精亏虚等,一则湿热之邪可寻经脉侵达于耳窍,一则肾精亏虚不能濡养耳窍。《伤寒杂病论》最具特色之辨证即为六经辨证。少阳三焦、胆经直接循行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肾开窍于耳”又与少阴经紧密相关。《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间厥阴……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从中即可发现主要的病理因素,无非少阳火,少阴热,厥阴风,太阳寒,太阴湿等,故可见鼓室潮湿,有脓性分泌物从穿孔处排出,此乃湿、热、寒的表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虚可生风,故可见瘙痒,肾虚精亏不能上养耳窍,虚火上炎故可见耳鸣,故治则多为疏散风热,健脾祛湿,温肾补虚,滋养肝血,虚实兼顾。此个案的临床表现即是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证。治法当寒热同调,驱邪补虚同施,直捣病机,即处以《金匮要略》之侯氏黑散加减,效验。

2.2 方药配伍之特色 侯氏黑散是典型的寒热同调、虚实兼治的配伍方法。分析其处方十分吻合六气的思想,太阳寒水,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涉及肝胆脾胃肾等脏腑。方中“菊花四十分”量最大,为君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菊花“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可直达头面诸窍,疏散少阳风热之邪。方中菊花配黄芩乃为小柴胡汤之变化运用,病位直趋头面。“巅顶之上,唯风可及”,故配防风祛除风邪;川芎、当归养肝体;干姜、茯苓、白术、人参同入太阴健脾燥湿,裨清气上升濡养耳窍。加减中用白芍合方中桂枝共入太阳,用细辛、牡蛎可潜纳浮阳虚火入少阴肾经,太少同治,温里补虚,通阳散寒;桔梗引诸药上达。全方清湿热,散风寒,则瘙痒可除,流脓可净,速收全功。

2.3 化脓性中耳炎之寒热错杂证 《灵枢经》所载手足少阳经脉循行都与耳有密切关系,因此有称其为“耳脉”。肾窍在耳。《针灸甲乙经》:“心开窍于耳。”心肾同属少阴,故耳疾无不关乎六经之少阴少阳。细观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表现,鼓室潮湿、流脓流水此为水湿,抑或痰饮之属,肾者主水,脾主湿,故以肾为主,兼之太阴脾土。少阳气机不利,故耳鸣,其相表里之厥阴血虚可生风,虚不敛阳亦可导致耳鸣,风则生瘙痒,故而少阳少阴本主之火热,太阴所主之湿夹太阳之寒水,厥阴之风木,奔突搏结耳窍致使诸证显现,实乃侯氏黑散主之的寒热错杂、虚实兼夹证。诚如山田氏[3]称:“该方为驱头风,除痰饮,滋肝血,补脾胃之剂。”

以侯氏黑散加减治疗疾病的临床报道屡见不鲜,而用于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验案则未见报道。笔者通过验案报道的方式,对侯氏黑散主治病证的病机及其方药配伍进行分析,望同道依靠六经六气打开诊治化脓性中耳炎乃至经方运用的思路,抓住病机,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1]田明秀.侯氏黑散的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药, 2007, 24(4):341-343.

[2]辛小红,范雪梅.《金匮要略》侯氏黑散之我见[J].吉林中医药,2013, 33(7):723-725.

[3]日·山田业广.金匮要略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9:59-60.

猜你喜欢

耳窍右耳少阴
左“阜”右“邑”
揿针疗法联合耳周穴位注射治疗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伴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用右耳听 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耳鸣揉揉风市穴
血压高引发耳鸣可用中药缓解
党参酒枣缓解耳鸣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