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18-02-12季扬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心理健康

季扬

摘 要:学生资助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在各大高校的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视的工作。资助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的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资助工作的开展中,由于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心理介入不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资助工作;心理健康;心理介入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而在纲要中,更是用“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扶困与扶智相结合”等语句,论述心理与资助相结合的重要性。本文希望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资助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发挥的重要性。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现状及产生问题

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我国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早已摆脱奖学金+助学金的简单资助模式,逐渐形成了奖、勤、补、助、贷、免等六位一体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基本覆盖了高校中需要资助的群体。每年新生入学报到时设立的“绿色通道”,更是确保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上不起学。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政策的实施落地、资助政策的相互补充,为大学生提供了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得益于资助工作的开展,受助学生群体的稳定,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然而在高校的资助工作开展中過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不足的情况。

(一)强调高校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往往以学校为主体,注重经济资助,重视维护校园的和稳定与和谐,在规则制定、评选流程、人员认定等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要求,以保证在整个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把资助工作进行量化,容易监督,然而作为受到资助的学生,却往往没有发言权。由于高校在资助工作中的权威性,导致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资助,无法进行自身的发声。部分学生在资助中存在等、靠的心理因素,不去主动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了解学校的资助中心及资助体系等情况。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坐等资助,坐等发钱的情况。

(二)受助学生感恩意识不足,心理呵护缺失

据统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要远高于普通家庭。这其中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但也不乏因为家庭的原因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孤儿、低保家庭等特殊群体,这类群体的学生多会有自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对社会有敌对性等心理问题。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多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困难的等级资助的金额、减免的学费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在进行困难生的认定,助学金的发放等工作开展中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认为把助学金发放到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就是很好的完成了资助工作。对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的资助,则没有明确的认识,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重外部环境,轻内在激励

资助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高校在资助工作的开展中,纷纷采取拓宽资助途径,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实现资助来源多元化等措施来确保资助工作的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众所周知,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仅仅依靠学校甚至社会的各项投入,重视外部的资助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激励措施,则出现了办法不多,创新不足等情况,无法从内心深处让受资助的学生产生扶贫与扶志的共鸣。而由于学生内心的激励不足,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的心理依然负面、阴暗。

二、资助中遇到问题涉及的心理因素分析

资助工作由于其涉及人员多,金额大关注面广等特点,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但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仍无法避免。如上文所提到的重视物质资助、重视评选流程、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足等情况。而在各种原因中,对学生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的存在,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资助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需求层次是人的第一层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则是其更高层次的需要。贫困大学生对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尊重有着积极的需求。他们渴望被认同,渴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而是能够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合理有效的资助体系,必须以贫困大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在资助他们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业、情感、就业等问题,都加以关注并给予引导,保证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

(二)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

前文提到,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多重视资助开展的形式,对各项进程都做到可控,保证了资助金的发放到位。但是在资助工作结束,助学金发放后,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方面,则大都存在着欠缺。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不多,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据统计,部分受资助的学生在助学金发放后,将助学金一次性挥霍用于吃喝享受;部分学生在受到资助后,由于心理关怀的欠缺,始终有一个自卑的心态,没有改变,无法主动去适应学校生活,也无法适应社会;部分学生则由于个人的隐私,不愿意去申请认定困难生,宁愿降低自己的生活需要和成本,也不愿被别人发现自己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甚至为了脸面不惜去借高利贷,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三)资助工作无法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资助工作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使他们通过资助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今日他人助我,明日我助他人,最终达到扶困与扶志,扶困与扶智相结合的目的。但是现有的资助工作因为心理介入的不足,导致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在授人以鱼的时候,无法对贫困大学生授人以渔。由此导致了受助大学生产生了国家发的钱,不拿白不拿的心理。甚至部分学生不惜提供假的贫困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等,骗取国家的资助。也正是因为部分受助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自我奋斗缺失,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挂科,甚至降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对于未来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启示

不可否认,高校的资助工作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既有的体系,数以百万,千万的大学生受益于国家的资助体系,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许多大学生在工作后都心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力量回报国家和社会。但是,部分问题的产生,也给我們今后的资助工作中一些心理教育的启示。如果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资助工作进行优化,制定出更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资助政策,毫无疑问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评估

之所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学校的关注,是因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因为其家庭背景、个人成长经历等历程都与普通大学生不一样。部分学生会有自卑、厌世、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据统计,贫困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学生比例要高于普通学生中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在资助工作的开展前、开展中以及结束后,都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评估,重点加强在评定后的心理评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重点加强对于获得大额助学金的学生以及心理自卑学生的心理介入,强化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强化学生的认同感,使他们能够逐渐摆脱自卑的心理阴影,借助于大学这个平台,学习和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未来的人生职场早做准备。

(二)强化对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

针对在部分受助学生群体中存在助学金是一块唐僧肉,单凭一个贫困证明就可以获得,或者“等、靠、要”的不正确思想,要在资助工作中将心理教育贯穿其中,通过积极地心理建设,使学生能够强化自我认同,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国家的资助是一项保证教育公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政策、在受助大学生的心中能够产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的想法。正如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赛里格曼所认为的,积极心理学探索人性中积极的一面,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生活。在受助的大学生中,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渴望在逆境中实现跨越的人数占有着绝大多数,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

(三)构建人性化的资助体系

高校在资助工作开展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资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改变以往高校高高在上,占有绝对话语权的局面,在资助工作中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有充分的权利和话语去参与。同时应全面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贫困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同时面对学习、情感、择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证他们的经济需要的同时,对于上述的心理问题,更应该进行心理教育的介入。在困难生认定开展工作中,可以同时依靠心理健康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促进这部分学生可以全方面的发展。同时在资助工作中,注重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最终达到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教育评论,2016年7期.

[2]冯成军等.《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困境和对策研究》,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3月,第26卷1期.

[3]冯素屛,张莹.《浅谈辅导员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众科技,2014年12月第7期;

[4]林少惠,陈俊.《贫困大学生的逆境与成就动机》,中国卫生杂志,2011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