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本科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8-02-12刘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

刘颖

内容摘要:农口专业大学生是“三农”发展的后备人才和中坚力量,涉农专业就业教育体系对于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具有时代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对河南省涉农高校本科生的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调查研究,详细分析农口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互涉农高校 就业教育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本文通过向河南省的3所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共计发放400份调查问卷,1-4年级大学生发放200份,面向毕业离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发放2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76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本本次调查研究中男性占62%,女性占38%。

一.涉农本科生全程就业现状分析

(一)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通过对涉农院校毕业生涉农就业择业的因素调查分析发现:选择未来的发展前途的占24.57%;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薪金待遇的各占23.12%和17.63%;在第二次选项中,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薪金待遇、符合兴趣爱好、未来的发展前途,分别占为27.75%、18.50%和16.18%。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就业考虑的最多的是薪金待遇和未来的发展前途,并且薪金待遇的比例大于未来发展一前途的比例,这说明现代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眼前因素比较多,就业思想还不够成熟。

(二)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情况分析

大学生在择业地区的选择上,存在着选择经济发达或沿海大城市的偏好,而不愿意去偏远贫困的地方。大学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沿海发达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分别占调查人数40.37%和36.40%。说明沿海发达城市因其经济发展迅速,工作生活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依然吸引众多学生。此外,选择去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各占18.95%和2.93%,而只有1.35%愿意去国家急需人才的偏远农村。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不愿选择到涉农领域资源丰富,就业压力较小城市发展,这也导致涉农领域的人才流失。

(三)涉农院校学生面向农就业的单位选择分析

关于农口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有181人选择到国企发展,位居榜首。对于刚出校门能进入实力雄厚的企业,对自身的学习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位居第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它以稳定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福利薪金待遇吸引着众多学生,其中130人选择;位居第三的是民营企业有59人,学生表示想通过在工作岗位的历练提升,增加经验能为日后找个更好的工作岗位打基础。另外也有30人选择自主创业,实现个人的创业梦想。

二.涉农专业本科生就業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涉农专业本科生就业教育现状分析

1.涉农就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涉农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较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三农”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这一目的,涉农高校必须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学生特点、专业特色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以就业教育课程设置而言,各涉农高校也会就学生就业设置课程,但这种课程往往开设在大四阶段,往往向学生讲解一些就业形势、相关政策、就业协议书的签订、报到证的领取等以期提高就业率,这种课程的开设带有一种完成任务的突击性,缺乏联系性、系统性。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种临时式的突击训练忽略了在校生的前期职业准备,致使学生在缺乏系统就业指导的情况下踏入社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2.涉农专业就业教育缺乏整体性、时实效

目前,各涉农高校不注重与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导致学校就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衔接而导致针对性不高、对学生吸引力不强,效果不明显。涉农高校举办的一些招聘会也针对性不强,再招聘会上成功签订就业意向的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参加招聘会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并非为招聘而来;学校举办的一些创业就业比赛往往就是为“比赛”而“比赛”,活动本身很成功,但对学生就业帮助不大。

3.涉农专业就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形式单一

学生的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政策把握、丰富的社会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当前,各涉农高校学生的就业授课教师往往是学生工作部门人员、辅导员等,以辅导员为例,大量繁重的日常琐事占据了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很难投入专门的时间对大学生就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虽然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构建,很多时候只能是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全面等就业教育。

(二)涉农本科生就业教育原因分析

1涉农专业本科生就业教育定位模糊

涉农高校就是为社会培养服务“三农”人才,如何更好的培养“三农”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校的使命,反之就会造成涉农高校就业教育缺失,从而造成毕业学生就业定位不清、专业知识不扎实、职业前景迷茫等。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断扩展学校面积和招生人数,致使涉农学生职业规划不清,就业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就业不畅,也使自身涉农特色尽失。门门通不如一门精,涉农高校应立足自身特点,把学生培养目标细化,很抓落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垫高学生就业平台,让学校在学生自我实现中完成自身历史使命。

2.涉农专业学生忽视职业生涯教育

学生求学的的终极目标的入职工作,因此,就业教育必须贯穿全方位、全过程,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良好的职业选择,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强化个人能力。

3.涉农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涉农高校学生就业状况日益凸显,学生一味追求高工薪高职位,忽略了职业的发展,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找工作只注重工作环境和附加条件,盲目跟风,自我定位不明确,自我意向偏差,进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造成了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endprint

三.涉农专业大学生全程就业体系的构建

(一)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新时期我国农业潜力巨大,急需涉农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三农”积极性低,成效不明顯。首先,政府要加强创新体制机制,多渠道搭建广阔平台,健全保障措施,用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其次,坚持服务基层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积极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使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创业的路途通畅。最后,坚持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务相结合,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三农”服务。

(二)突出涉农高校自身特色优势

涉农高校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理性面对社会发展需要,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层上,开展充分的理论研究,对涉农学生就业形势就行准确的预测,协调专业设置、招生、教育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教育工作,培训社会急需的专业性人才; 其次,走特色办学之路,涉农高校要将自身优势融入就业教育全过程,组建专业就业教育教师队伍,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优势,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教育课程,强化与企业单位、毕业学生长期、无障碍的沟通联系机制,及时获取反馈,使课程开始更具指导性和前瞻性,以期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更具时效性、针对性,更好的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三)转变涉农学生就业观念

铁饭碗等传统固有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万千学子。因此,转变涉农高校学生择业观是就业教育的第一步。首先,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择业观教育,使学生定位从“天之骄子”、“社会精英”下移到普通社会劳动者的层面,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和自身优势,理解“三农”事业中的巨大机遇,鼓励他们下基层,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充分利用校友平台,邀请优秀校友回校担任就业教育老师,用自身鲜活事例使学生了解基层工作的广阔发展天地;同时利用优秀校友开拓毕业生就业和发展路径。

(四)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高校毕业生离校参加工作,除了追求丰厚的薪水、职业上的成功等之外,最重要因素是心灵的归属感,招聘企业的人文关怀是学生更能使毕业生感到温暖,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毅,曾书福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张红梅,赵宝平等.农科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学生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2-14.

[3]李正卫,傅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