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凤阳县机插秧推广现状及对策
2018-02-12鲁汉昌
鲁汉昌
(凤阳县总铺农机中心站,安徽 凤阳 233100)
安徽省凤阳县是农业大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同时也是部级和省级机插秧工作推进示范县,在安徽省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中处于先进地位。凤阳县辖15个乡镇、2个省级工业园区,农业人口63.3万人,确权后土地面积10万hm2,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2017年,凤阳县农机总动力为123.6万kW,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6.24%。
1 凤阳县水稻机插秧推广现状
1.1 水稻机插秧新技术推广进展
近几年来,凤阳县在水稻高产示范区创建和机插秧示范点等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将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简称“四良”)结合起来,并将“四良”与新农机装备技术进行融合,使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目前,凤阳县建成圩山村等水稻育秧工厂48家,机插秧133.33 hm2连片示范点48个,蒋庄村等32个行政村整村推进,红心镇整镇推进,全县水稻栽植面积为5.80万hm2,机插秧面积为3.04万hm2,水稻插秧机保有量为1 195台。
1.2 主要做法
1.2.1 强化行政推动。凤阳县成立了机插秧工作专门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和水利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参与,协调机插秧推进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总体负责全县机插秧工作部署。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定期总结工作情况,并对后续工作作出指示,进一步细化推广任务。在机插秧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领导小组负责加强督查指导,确保机插秧工作的稳步推进。全县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从2011年开始,凤阳县政府每年下发新的《全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意见》文件,凤阳县是滁州市唯一以县政府文件下文的县。2013年,凤阳县所有乡镇、园区对农户当年购置的每台插秧机都给予了1 000元的作业奖补。
1.2.2 服务宣传主动。凤阳县农机主管部门等联合组建县级机插秧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各乡镇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坚持服务到村、服务到户。同时结合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和包村联户工作,到各个村组、田间地头提供机插秧技术指导和服务。县乡联动指导农民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凤阳县农机局综合利用墙报专栏、广播、电视、庙会等形式进行机插秧技术宣传,并将插秧机手全部列为新型农民培训对象,使全县插秧机手普遍得到了一次系统的技术培训[1]。
1.2.3 政策扶持拉动。凤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向插秧机购置群众进行重点倾斜,以“应补尽补”为原则,凤阳县政府财政部门对机插秧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大户,给予20元/667 m2的奖补;对当年度购入新插秧机并投入生产的农户给予每台1 000元的作业奖补。
1.2.4 示范引导推广。选择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土地建设示范片。对示范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将专业大户作为载体,全县共建成水稻育秧工厂48家,推行机插秧一条龙示范工作,不仅对农业发展新业态起到拓展作用,还能够有效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各村召开示范现场会,吸引乡村干部和水稻种植大户就近观摩,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2018年,凤阳县利用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大户进行机械化育插秧,机插秧大户又新增6家。凤阳县农机系统机插秧推广实行包保到户到机,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压力,形成全局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广机插秧新技术的良好局面。
1.2.5 大赛营造氛围。从2012年开始凤阳县连续举办多届“濠梁杯”机插秧技能大赛活动。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比赛,由专家组进行现场打分,根据机手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栽插质量等给出量化评分,最后根据成绩进行排名,对成绩靠前的代表队及机手进行现场奖励,使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营造了良好的机插秧技术推广氛围。
1.2.6 检查督促联动。在机插秧时节,凤阳县机插秧领导小组每天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向县领导、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和农机站站长发布全县各乡镇机械化育插秧工作进度,鞭策各乡镇在工作中比学赶超。依据《凤阳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考评细则》,县政府每年度组织纪委监委、财政局、农委、农机局、水务局和科技局联合对全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
2 影响水稻机插秧推广的因素
水稻机插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员劳动强度,而且栽插质量好,有助于增产增收。一台手扶式插秧机的工作效率超过1.33 hm2/d,是传统人工插秧效率的20倍左右;一台高速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在4.00 hm2/d以上,是传统人工插秧的60倍。广泛应用机插秧技术可以改善多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驼背几千年”的耕作方式。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就凤阳县而言,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稻田不具备自流灌溉能力,进而出现插秧前将稻田灌满水的不科学作业现象。人工栽插的秧苗一般在50 cm以上,可以在灌满水的田块栽插,而机插秧的秧苗一般控制在20 cm左右,只能进行浅水浅栽,后续难以做到及时补水。
2.2 镇村两级重视度不足
虽然凤阳县政府每年都会下发新的工作指导意见,并对农户进行奖补,但乡村两级的支持不足,抱着完成任务即可的态度,没有将机插秧推广看作是提高作物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2.3 农民存在较为严重的惰性思想
调查发现,多数农民虽然已意识到机插秧技术的优势,看到了机插秧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加体会到在人工栽秧时低头、弯腰、驼背的艰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瞻前顾后,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勇气,最后还是采用传统作业方式。
2.4 地块分散
自实施“大包干”以来,土地承包到户、分布零乱,集中连片面积大的有0.20~0.33 hm2,小的只有333.35 m2,也限制了机械化作业的推广。
3 下一步推广对策
3.1 切实提高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
为进一步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让先进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各地方党委政府必须提高重视,将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统一思想和行动,不能只停留于口头上的支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目标,并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应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将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四良”要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2]。
3.2 将农机与农艺紧密融合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技术含量较高,涉及营养土、育秧盘准备、苗床整理、育秧、机械化栽插和大田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建设试验田和示范点,将机插秧技术示范给农民,引导农民创新生产技术。发挥各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技术集成目标。
3.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除了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渠道外,还要注重对新媒体渠道的利用,多管齐下,共同宣传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内容上,应全方位涵盖插秧机使用、保养和维护方法,育秧、栽插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并配合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工作,加强正面引导,让机插秧技术走进农户,做到人人皆知。通过提高农民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认识,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自觉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促进机插秧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3.4 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目前,农业服务组织是水稻机插秧技术应用的主力军。政府部门要从项目、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积极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强项目扶持,向机插秧服务组织倾斜,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发挥其带动作用,更加广泛地开展社会化服务。另外,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服务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农业农机部门要解决机插秧技术方面短板问题,每个服务组织指定专门的农机农艺人员,推行“1+1”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服务[3]。
3.5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作业方式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或转岗就业,留守老人和妇女生产力较低,产出效益明显下降,进而出现土地浪费现象。党委政府要出台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土地流转,规范流转过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农机化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土地的产出效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