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肝法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浅谈

2018-02-12钱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江西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茯神肝气头晕

★ 钱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原发性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压力升高,容易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项成刚等[2]认为虚、火、风、痰、气、瘀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邓旭光等[3]将该病病机概括为阴阳失调、痰瘀阻滞;叶琳等[4]认为肾阴亏虚于下,肝阳亢盛于上亦可发为本病。笔者认为:中医将其归于“头痛、眩晕”等范畴。所谓:“喜怒忧思,致脏气不行……亦令人眩晕呕吐。”《千金方》[5]也指出:“肝厥头痛……上亢头脑也”。周发祥教授[6]通过总结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应当注重“郁”。肝气失于疏泄,气机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血压升高,故肝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枢纽,调肝自然而然就成了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笔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运用调肝法治疗高血压病收效明显,现将自己的治疗经验分述于下。

1 疏肝解郁

肝脏,又名“刚脏”,其性主动、主升,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故功能属阳,肝脏对于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舒畅都有重要影响。若患者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肝气郁结,气机失和,久郁向上冲逆则会发为高血压。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本证临床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胁肋胀痛、善太息等肝气郁结的症状,这是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向上冲逆清窍所致,临床多见于高血压1级及2级患者,一般病程较短,血压控制不佳,多无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临床上患者自服依那普利、氨氯地平等药可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但是症状改善并不明显,血压易出现波动。笔者认为:本证多属于实证,虚证较少,临床治疗当以疏肝行气为主,配以行血通脉,调和气血,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2 清肝泻火

《引经证医》[7]云:“火有炎上之性,故皆见于上部也”。患者或气机不畅,久郁化火,或情志过极化火,导致肝经火热炽盛,“气逆冲上”,发为本病。临床可见血压升高、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干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症状。

笔者认为: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邪致病可有内外之分,或外感温热之邪发为本病,或因脏腑阴阳盛衰发为本病。火热之邪伤及机体,多燔灼肝经,上达头目等部位,进而发为血压升高。在临床治疗方面,当以清肝泻火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3 滋阴潜阳

肝肾阴亏,阴不制阳,则见阳亢于上、阴亏于下。肝阳亢盛,制约不及,风阳上扰,闭阻清窍,肝风内动,发为本病。临床可见头晕头昏、耳鸣、口干、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胁肋隐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症状。

笔者认为,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若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灼伤肝阴,或者劳累纵欲过度,伤及肾水,导致肝肾阴亏,阴虚阳亢于上,均可见血压升高。本证患者多为高血压2级或3级,病程较长,平日服用降压药,血压大致处于稳定状态,部分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对于肝阳上亢为主者,笔者多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对于肝阳亢盛、肾阴亏虚兼见者,可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对于肾阴亏虚为主者,笔者喜用三甲复脉汤加减。

4 益气养肝

患者年老久病体虚,脾胃失健,气血生化不足,肝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面,脑络失于濡养,故见本病。该证患者常常兼见气血两虚的症状,临床可表现为眩晕、视物不清、唇甲色淡、神疲乏力、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妇女亦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等症状。

就老年性高血压而言,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此类高血压最多见的发病类型和致病原因在于“肝肾亏虚”,而致病之邪多为“痰浊”。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肝肾之气日益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人体根基不稳,易出现虚阳浮越等证,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肝脏的疏泄功能对于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肝肾亏虚,易生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加重病情。因此,对于此证患者,笔者临床治疗多以健脾养肝、益气养血为主,方选归脾汤加减。

5 验案举隅

5.1 肝火上炎证 患者黄某,44岁,2017年11月8日初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至社区医院测血压160/100mmHg,后多次非同日测血压均大于140/90mmHg,最高达180/100mmHg,诊断为高血压3级,长期口服“拜新同30mg qd、缬沙坦80mg qd”,血压控制不详。近10日自觉头晕加重,伴行走欠稳,遂于我院就诊。刻下:患者头晕,行走欠稳,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查体:血压:160/90mmHg。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予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中医予清肝泻火治疗为主,拟方如下:焦山栀15g,淡子芩15g,醋柴胡10g,生地黄10g,车前草10g,泽泻10g,木通10g,当归10g,天麻10g,钩藤15g,茯神30g。水煎服,日一剂。一周后复诊,患者头晕好转,面色不红,口干,寐安,故原方去茯神,加天花粉20g,玉竹10g。十日后患者复诊,其口干减轻,偶见头昏,较前好转,嘱其原方继服,一周后复诊,诸症好转,血压平稳。

按:本证患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等症均为肝气郁而化火的表现,火为阳邪,灼伤津液,故可见口干苦,结合舌苔脉象,该患者当属中医学“头晕”范畴,证属肝火上炎证。因此治疗应以清肝泻火为主,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由于患者夜寐欠安、行走不稳,故加茯神养心安神,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二诊时,患者自述口干,夜寐较前好转,故在前方基础上去茯神,加天花粉、玉竹养阴生津。

5.2 气血两虚证 患者唐某,93岁,2017年10月25日初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神疲乏力,后多次查血压均高于140/90mmHg,最高达155/90mmHg,服用“缬克40mg每日一次”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一般。近一周来因天气变化较大,患者又出现头昏头晕,故来我科就诊。刻下:患者头晕,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神疲乏力,唇甲色淡,健忘,夜寐欠宁,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血常规示:红细胞3.21×1012/L,血红蛋白93g/L,红细胞压积28.6%。西医诊断:高血压病,贫血。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治疗以控制血压、补充造血原料为主,中医治以健脾养肝、益气养血为主,拟方如下: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当归 10g,赤芍10g,丹参20g,茯神15g,炙甘草6g,远志10g,酸枣仁20g,木香6g,龙眼肉10g。水煎服,日两剂。十日后复诊,患者头昏乏力减轻,夜寐好转,目涩,唇甲色淡,予原方去茯神,加熟地黄10g,鸡血藤3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继服十日,患者诸症好转,血压平稳。

按:本证患者辨证当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证属“气血两虚”证。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虚故见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神疲乏力,唇甲色淡”等均为气血两虚的表现,治疗当以健脾养肝、益气养血为主,方选归脾汤加减。二诊时,患者血虚症状尚存,未得到明显好转,故加熟地黄10g、鸡血藤30g补血活血,女贞子10g、墨旱莲10g补益肝肾。

6 讨论

目前在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分型方面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这便要求我们除了将其症状作为治疗依据外,更应该注重治病求本,把握整体。

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脾胃失于健运,脾虚生湿,久而化生痰浊,蒙蔽清窍,发为本病;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火邪易耗血动血,导致气逆上冲,发为本病;肝火亢盛伤及阴液,其中,以肾阴为主,阴不敛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发为本病;肝气郁结日久,伤及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脑络失于濡养,发为本病。因此,肝的气血阴阳变化是高血压发病的枢纽,从肝论治往往疗效显著。然而,调肝法虽然重要,临证使用时仍应当遵从辨证论治之法,标本兼顾,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茯神肝气头晕
茯神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治神经衰弱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梳走头晕
红枣+茯神+猪心一碗补心汤定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