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仝小林教授对感冒的认识及病机探讨

2018-02-12顾成娟吴学敏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18年2期
关键词:外感小林病机

顾成娟,吴学敏,王 涵,赵林华

(1.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仝小林名中医工作室,深圳 518034;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感冒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辨治感冒方法纷繁复杂,仝小林教授依据数十年临证经验,总结了从“黏膜”论治感冒的方法,为初入临床的医者迅速掌握感冒的辨治要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阐述了黏膜外感致感冒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概要,以飨读者。

1 释义

1)太:太阳,为太阳经感受外邪之意。根据《伤寒论》所描述,凡出现发热(体温升高),恶寒(包括怕冷、恶风等),头痛(包括局部头痛或全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上述一系列太阳经感受表邪的表现统称为太阳病。2)卫:卫分,卫气营血辨证见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温病描述了外感热病的情况,卫分常见于初感热邪,病邪郁于肺与皮毛等病位较浅的地方。因此此时的临床表现常以肺卫失宣或郁闭为主,如体温升高、怕风怕冷、前额或全头痛、周身疼痛、咽干不适、脉浮等[1]。3)胃:胃肠。近几年胃肠型感冒的概念逐渐得到了关注与认可。目前的教科书中并未将该种类型的感冒用作感冒的分型论治, 而是在以胃脘痛及呕吐、腹泻为主证的疾病的辨证论治中,进行了表邪入里的分型,其余则很少提及,更无单独

分型论治。仝小林教授认为胃肠型感冒应当属于上呼吸道感染,非外邪入里之里证[2]。该类感冒虽邪犯胃肠黏膜,当需与里证有所鉴别。胃肠型感冒的主要临床变症除了常规感冒症状以外,还会同时伴有一些消化道症状,如纳呆、不欲饮食,厌油腻,见食物恶心、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等[3]。4)表:指人体之表,即皮毛也。表邪:指从皮毛而入的邪气[4]。这里的表所指可广义的理解为病邪进入人体的地方,与机体的表里无关。

2 疾病概述

2.1 西医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侵犯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可发于所有人群,具有普遍性、易感性同时还具备自愈性的常见疾病之一[5],其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症状,又可表现为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困倦、 头晕头痛等,局部症状主要有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咳嗽咳痰等,除此之外还有腹痛、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6]。主要体征包括无力、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分泌物增加。肺部听诊音多正常,X线胸片肺、 支气管亦看不到明显病变[7]。目前的诊断标准如下[8]:主要根据有无受凉或接触病原体病史、 鼻咽部有无红肿,扁桃体有无肿大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象和胸部 X 线的检查,并排除临床上相似的疾病可作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不同类型的感染可由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结果以资鉴别。X线检查可协助排除肺支气管病变,同时检测 c- 反应蛋白[9]、 血清淀粉样蛋白、 a1- 酸性糖蛋白对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有帮助[10]。

2.2 中医概述 感冒的病机在《内经》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主要认为是外感风邪。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对寒邪所致感冒进行了辨证论治,尤其是该书所列的桂枝汤、麻黄汤两首方剂,为后世治疗外感风寒感冒提供了示范,目前临床仍在广泛沿用。《诸病源候论》开始认识到风热病邪所致感冒并且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描述,并进行了证治分类[11]。由此可见,对于感冒病机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冒虽然简单,但是对其病机认识的全面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正如仝小林教授对于感冒新病机的概括一样,是建立在从医30余年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推敲、提炼,从临床到总结凝练,再从理论重返临床,以疗效再次检验的复杂过程。目前公认的感冒病机主要包括伤于寒、伤于风、伤于湿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寒热分界或许没有书本中所描述的那么明显,因此仝小林教授提出了从黏膜感病来认识感冒,何处黏膜感病放在辨治感冒的第一位,至于寒热孰轻孰重,辨证看之。

3 病因病机

从医数十载,看病人无数,仝小林教授将其治疗感冒的心得体会进行梳理归纳,认为感冒起病,大致有三,一是太阳,二是卫分,三是肠胃。其辨治要点如下:一般会有恶寒发热的表现,寒热有轻重之分,邪入太阳则会出现头身疼痛、肢体疼痛,关节不利;邪入卫分则病位更深,累及咽部则咽痛、伤于肺则咳喘;滞于肠胃可见呕恶甚则泄泻。目前临床上所见的感冒,少见单传一经,常合而为病,如太阳病兼见卫分症状;或太阳表证兼见肠胃症状,或太阳、卫分、胃肠三证俱见,治疗上则需要注意合病宜合方,如仅治一方所感,病难愈也。由此仝小林教授提出了黏膜外感的理论。感冒的病位应在黏膜,而致病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第一条途径是病邪从皮肤黏膜入侵机体,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感受风寒湿邪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或汗出,辨证为麻黄葛根汤证;第二条途径是病邪从呼吸道黏膜侵犯机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咽痒咽痛等症状,此时辨证为银翘散证;第三条途径是病邪从胃肠道黏膜而入,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辨证为藿香正气散证。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和胃肠黏膜是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黏膜,风邪、寒邪可直接侵袭皮肤,气体交换时外界的病邪便可直接侵犯呼吸道黏膜,饮食生冷则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黏膜环境变化易感受外邪而致病,为感冒的易感性相符合。皮肤黏膜喜温恶寒,感受寒邪则见太阳表证;呼吸道黏膜喜润恶燥,感受燥邪则见卫分病;消化道黏膜喜净,湿滞中焦则胃肠不净[12]。三种黏膜均在表,故合病常见,此时宜合病合方,多管齐下效佳。

4 感冒的治疗

皮肤黏膜感病多伤于寒,主要为风寒之邪,根据寒热的轻重选用麻黄汤、桂枝汤[13];呼吸道黏膜感病多伤于热,主要为风热之邪,根据风热程度选用银翘散、桑菊饮;消化道黏膜感病多伤于湿,多见暑湿,主要方剂为藿香正气散。按照黏膜分类来辨治感冒,是为了不被恶寒轻重、发热高低这些表象所迷惑,而且治疗疗效确切,直达病所。仝小林教授总结其治感冒的要点如下:1)重症感冒,传变迅速,一日可传一经,故需及时辨证,随时调整处方;2)寒温并用,调和药味,兼顾温胃散寒;3)重剂起沉疴,对于高热,发汗时需要把握用量,斩关夺隘,使邪有出路,不可杯水车薪,药难胜病;4)服法:少量多次频服;5 中病即减或即止。

4.1 皮肤黏膜外感 症状:一般会有恶寒发热的表现,无汗或汗出,伴有头身疼痛、肢体疼痛,关节不利。方药:表实证为麻黄汤,表虚证予桂枝汤。生麻黄为发汗良药,发汗速度较快,但是要想使汗出透,则需要加石膏。石膏发汗较慢,但贵在持久。所谓真懂石膏者,断不会以为其为大寒而畏之,汗出脉静身凉,知其为发汗圣药。仝小林教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SARS等急进性高热疾病时,生麻黄常用15~30 g[14],石膏30~120 g[15],分4~6次服[16]。大剂量使用药物时选择少量频服的办法,一是为了保证其用药安全性,二是为了保持较高血药浓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中病即减[17]。项背强者,加葛根[18]。仝小林教授认为巧妙使邪从汗而解是外感透邪的重要途径。素体壮实之人可不必惧怕汗出太过,无论是表实发汗还是里实透汗,汗出的越透越好,前提是需要大量补充水分,汗出到脉静身凉,精神清爽方可。而对于体虚之人,外感高热,还是需要酌情考虑大剂量短程使用,因势利导,顿挫热势,如太过顾及体虚而不敢发汗,容易杯水车薪,药难胜病。

4.2 呼吸道黏膜外感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方药:风热表实证予银翘散加减[19],风热表虚证予桑菊饮加减。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20]。风热感冒的直接原因是呼吸道黏膜干燥,在疲劳状态下,短时间内大量吸烟、热风空调是发病的直接诱因。凉饮小口不断补充水分,是有效治法。所谓感冒需多喝水,最适合用于风热感冒,至于风寒感冒,暑湿感冒,多喝水不是必须的,除非高热和大量出汗。另有一种,发病之初即有咽痛咽干咳嗽,但同时又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可用升降散[21]合川芎茶调散治之。

4.3 消化道黏膜外感 症状:主要临床变症除常规感冒症状以外,还会同时伴有一些消化道症状, 如纳呆、不欲饮食,厌油腻,见食物恶心、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便等。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4.4 合病 可表现两两合病或三表同病。处方:三表汤加减。(葛根、生麻黄、川桂枝、羌活、金银花、桔梗、生甘草、藿香)高热加生石膏、芦根。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15岁,外感1天面诊。精神疲倦,恶寒发热,测体温38.6度,无汗,周身酸痛,咽部红肿疼痛,无咳嗽,恶心欲呕。舌红,苔白,脉浮紧数。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三表同病。治法:三表同治。处方:麻黄汤合三表汤加减。生麻黄6 g,杏仁15 g,石膏30 g(先煎),羌活15 g,金银花30 g,连翘30 g,野菊花30 g,生姜、马勃各15 g,锦灯笼15 g,藿香9 g,荆芥15 g(后下),生姜3片。每剂分4次服,2剂痊愈。

按:患者感邪而病,病从皮肤而受,故曰皮肤黏膜外感;咽部红肿疼痛,病邪入侵呼吸道黏膜,甚则恶心欲呕,邪入消化道黏膜,故曰三表同病。临床中合病多见,但是致病途径仍需明确,可指导辨证论治。麻黄、石膏等解表,金银花、连翘等疏风利咽喉,佐以藿香正气散除胃肠之邪,三表同治,故2剂而愈,明显缩短感冒自然病程。

[1]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2] 卿玉玲, 孙克宏, 郑飞鸣,等. 藿香正气液治疗胃肠型感冒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 2006, 35(6):548.

[3] 吴婧. 胃肠型感冒的中医治疗[J]. 中国乡村医药, 2010,17(10):83.

[4] 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陈丽英,何秀云,王紫盈,等.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J].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10(10):387-388.

[6]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M]. 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7] 尚清秀.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1):69-70.

[8] 陈文彬, 潘祥林. 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9] 史桂兰. C反应蛋白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意义[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2):73-73.

[10] 林江,温先勇,梁军.三种急性时相蛋白在上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11):1261.

[11] 张灿玾. 感冒病证治浅见[J]. 天津中医药, 2010, 27(1):1.

[12] 仝小林. 维新医集:仝小林中医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13] 郜文辉, 曾普华, 刘娟,等. 从麻黄汤、桂枝汤的应用探讨伤寒论顾护正气的思想[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33(5):11-12.

[14]徐立鹏, 仝小林. 麻黄临床用量研究[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1):81-83.

[15]于晓彤, 武胜萍, 徐立鹏,等. 生石膏现代临床用量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11):87-89.

[16]刘华珍,仝小林.仝小林辨治外感病验案3则[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17):143-144.

[17]仝小林. 重剂起沉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8]陈弘东, 郭敬, 周强. 浅谈仝小林运用葛根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6):12-13.

[19]毕岩, 岳冬辉, 李欣,等. 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J]. 吉林中医药, 2014, 34(11):1109-1113.

[20]贾淑明, 彭智平, 逄冰,等. 仝小林教授运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解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30(4):628-630.

[21]刘培民. 升降散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5(1):43-45.

猜你喜欢

外感小林病机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