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2018-02-12徐敏章建华杨晴羽
徐敏,章建华,杨晴羽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中老年人群常见骨科疾病之一,在较轻微外力冲击下即可发生,并已成为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近年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以其医源性创伤程度轻、疼痛缓解效果佳及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治疗首选。而对于骨折椎体位置和数量准确判断被认为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部分学者报道显示,磁共振脂肪抑制用于此类患者的诊断在提高定位准确性方面优于CT检查,但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00例的影像学检查资料,探讨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5年 4月至2017年4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收治的行 PK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00例,均于术前行CT及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52~75岁,平均(65.2±5.3)岁;单椎体骨折58例,多椎体骨折42例。
1.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德国 Siemens公司生产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40kV,管电流150 mA,螺距0.8,扫描层厚5 mm;所得图像经Siemensesoft软件重建(封四彩图 5~6)。磁共振检查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 AIRIS 0.3T型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序列先行T2W I矢状位(封四彩图 7),T1W I矢状位(封四彩图 8)及冠状位T2W I(封四彩图9),再行STIR检测(封四彩图10),即选择EPI序列扫描。扫描参数为 T1W I:TR/TE=450/18 ms,T2W I:TR/TE=4 500/130 ms,矩 阵256×256,层距4~5 mm,层厚4 mm,FOV 350mm×350 mm,单次激发后自动合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图像均由两位影像科医师进行独立盲法阅片。
2 结果
CT扫描可见椎体骨皮质变薄、不连续,骨小梁纹理明显减少、稀疏,连续性中断,椎体缘小骨折片出现,同时可见双边征。在TSE序列T1W I下可见骨髓腔内和骨皮质呈低信号影、不规则广泛片状及水平线条状,且边界不清;T2W I下可见骨髓腔内和骨皮质表现为局部低信号,皮质周围呈高信号水肿样影像,水肿信号范围和程度低于T1W I;脂肪抑制序列则呈明显的片状高信号影。单椎体骨折患者经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检查后52例与CT检查相符,3例未见水肿,属于陈旧性骨折,2例邻近椎体可见水肿信号,属于新鲜骨折,1例合并其他椎体损伤,属于多椎体骨折。多椎体骨折患者经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检查后28例与CT检查相符,其中1例属于陈旧性骨折。
3 讨论
大量临床报道显示[2-3],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快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病变椎体稳定性,实现早期下床活动,对于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准确判断骨折椎体状态则是促进手术治疗效果改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以往采用X线或CT检查进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鉴别诊断,但具有较高的术前定位错误风险,严重者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磁共振检查已被证实具有较高骨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但依然存在难以发现骨挫伤或隐匿性骨折,无法有效判断骨髓水肿程度等问题[4]。近年来以脂肪抑制成像为代表的新型磁共振技术开始被广泛用于椎体骨折的临床诊断,在有效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折方面优势明显[5]。本研究中,单椎体骨折患者经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检查后52例与CT检查相符,多椎体骨折患者经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检查后28例与 CT检查相符。说明CT检查用于多椎体骨折患者诊断误诊率更高,而采用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则有助于消除这一问题。有研究显示[6],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KP术前单纯采用CT检查定位,手术失败率可达10%~12%;而采用磁共振脂肪抑制图像则在保证骨折椎体诊断准确率的同时,避免隐匿性骨折的漏诊,这对于改善总体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PKP术前行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降低CT漏诊误诊率,更适用于多椎体骨折的诊断。
本研究收集了2005年5月~2015年12月胸外科行胸腺切除术2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合并MG12例,入组标准符合MG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的肌无力,晨轻暮重;(2)新斯的明试验阳性;(3)重复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4)外周血检查AChR抗体阳性;(5)排除其他免疫学疾病等。不合并MG15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