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临床病理与CT特征分析(附3例报告)
2018-02-12桑海波葛祖峰赵振亚李璐张玉琴朱海东
桑海波,葛祖峰,赵振亚,李璐,张玉琴,朱海东
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PRSS)少见,过去曾诊断为肾脏胚胎肉瘤亚型或成人 W illims瘤;因具有滑膜肉瘤的免疫组化和染色体突变的特征,2000年Argani等[1]首次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描述为肾脏滑膜肉瘤。有关肾脏滑膜肉瘤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多为个案报道[2-8]。笔者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S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及影像科医师对PRSS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1年 1月至2017年7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及宁波市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PRSS患者,并整理其临床、病理与影像资料,复习既往文献报道,且所有病例均经随访观察。
1.2检查方法 3例患者均行CT双肾横断位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采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CT机和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增强扫描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含碘300 mgl/m l优维显或碘必乐,总量 100m l,流速 3.0 m l/s,于注射后25~ 35 s、60~ 80 s、300~ 1 200 s分别行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扫描完成所得层厚1.0 mm、间隔1.0 mm薄层数据,经后处理工作站行冠、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并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对 CT图像中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增强后病灶强化等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2 结果
2.1临床表现 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8岁、47岁、66岁。1例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2例因腰腹背部胀痛不适就诊;查体1例腹部可触及包块;实验室肿瘤指标 CA199、CA125、CEA及NSE等均在正常范围内。3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并术后化疗。随访观察:1例12个月发生肝脏及腹腔多发转移,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14个月死亡;另2例术后分别随访14及18个月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
2.2影像学表现 3例PRSS均为单发肿块,左肾2例,右肾1例,肿块最大径6.2~17.4 cm。其中1例病灶表现为局部厚壁囊性病变,边界清晰,贯穿肾实质呈葫芦状形态,误诊为单纯肾囊肿伴感染,增厚的囊壁呈弧形轻度均匀强化。2例病灶表现为边界较清及类圆形囊实性肿块;病灶内见粗细不均分隔,囊壁边界清晰,实性部分结构及密度呈不规则、不均匀;1例病灶以囊性为主,内见实性成分呈“漂浮”状表现,并见肿瘤边缘区点状钙化;1例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部分边界不清,增强表现周围肾实质呈灌注不良;此2例肿瘤实质部分皮髓质期均表现为低于正常肾实质的不均匀强化,内见多发细小迂曲供血动脉,MPR重建呈现血供来源于肾动脉。1例病灶重建见肿瘤血管呈“星点”状表现,实质期和排泄期均表现为渐进式不均匀强化,各期实性部分CT值分别为平扫期42、47Hu,皮髓质期 60、68 Hu,实质期 73、91 Hu,排泄期76、80 Hu,囊性区域无强化,囊壁分界显示更清晰。3例肿瘤均对肾盂肾盏呈推挤、压迫变形为主,2例病灶见局部肾盂肾盏破坏;术前3例均未发现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未发现远处转移。1例随访12个月出现肝脏、腹腔及盆腔多发巨大或较大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晰(封三彩图3~6)。
2.3病理学检查 (1)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表现为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单相梭形细胞为主,形态相对一致,细胞界线不清,核深染,核仁异型性明显,可见大量核分裂,囊性区表面衬有核分裂不活跃的多边形“鞋钉样细胞”。(2)免疫表型:3例均出现Bcl-2(+)、Vimentin(+)、Calponin(+);2例CK(+)及CD99局灶(+)。(3)FISH检测:3例均检测出SYT-SSX融合性基因。3例术后病理诊断分别为:囊性单相型,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窦脂肪;单相型,肿瘤侵犯肾盂伴肿瘤内坏死;低分化型,肿瘤侵犯肾实质。3例均未侵犯肾门血管及输尿管,均未检测到周围淋巴结转移(封三彩图6)。
3 讨论
滑膜肉瘤(SS)是一种梭形细胞并伴有上皮分化的恶性肿瘤[9],与滑膜组织无关,来源未明确,常发生于青少年的四肢关节附近和腱鞘部位,可发生全身各部位和器官[10]。发生在肾脏的SS及其罕见,PRSS的HE形态、免疫表型与发生在软组织其他部位的SS类似,按肿瘤细胞的组成和分化程度,可分为单相型、双相型和低分化型,单相型多见。本组2例单相型,1例低分化型。肿瘤细胞恒定表达为Vimentin及Bcl-2,部分病例表达Calponin和CD99,不同程度表达上皮性标记 CK(AEl/AE3)、EMA、CK7 和CK l9等。约90%以上的 PRSS患者存在18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基因易位t(X;18)(p11.2;q11.2),形成SYT-SSX融合性基因,被认为是SS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11]。本组患者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临床上,PRSS好发于青壮年,文献报道发病年龄15~61岁,无明显性别差异[12],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血尿及腹部肿块,与其他肾脏恶性肿瘤无特异性[3,6,11],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同文献报道。PRSS恶性度高,预后差,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常发生肺部转移,本组随访,1例术后全腹部多发转移、死亡。
PRSS影像学上报道较少,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晰、不均匀中度强化的较大囊实性肿块,内部呈多房囊变伴不规则分隔表现,囊壁光整[2-8]。本组2例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囊实性病灶,囊性部分呈多房分隔囊变,囊壁光整,分隔厚薄不均;实质部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分隔呈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皮髓质期肿瘤实质内均见较多细小迂曲肿瘤动脉,MPR三维重建呈现“星点”状,类似超声肿瘤血供表现[8]。1例病灶部分边界不清,周围肾实质灌注不良,推测与相邻肾实质血管受压侵犯有关,与文献[3,6,8]报道一致。本组PRSS均为单发,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径达6.2~17.4 cm,这可能与肿瘤生长较快或其组织生物学特性有关。文献报道,PRSS可呈单纯囊肿出现[5,7],本组1例以囊性成分为主伴局部囊壁增厚且轻度强化,被误诊囊肿伴感染,病理表现为囊壁出现特征性“鞋钉样细胞”,这可能为囊壁间质细胞向滑膜肉瘤发生分化。PRSS还具有肾脏其他恶性肿瘤特点,肿瘤易引起出血、部分病灶见点状钙化、较大肿瘤常发生相邻肾实质、肾包膜及周围脂肪浸润,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肾静脉癌栓发生率低于肾脏其他恶性肿瘤[2-8]。本组1例肿块边缘部见点状钙化,3例均未见明显出血。另外,本组1例腹腔及肝脏多发转移瘤,仍表现为巨大的、边界清晰囊实性肿块特点。
PRSS主要与以下病变鉴别:(1)肾癌伴坏死、囊变。常见透明细胞型肾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皮髓质期病灶显著强化,局部可超过正常肾皮质,常有动静脉瘘,坏死、囊变常呈中心不规则区域及边界多不清[13]。(2)肾脏囊性病变。包括囊性肾癌、多房性囊性肾瘤及单纯囊肿伴感染,病灶体积均较PRSS小,且临床症状少或无。囊性肾癌囊壁早期强化明显,厚薄不均,可有壁结节或结节状增厚。多房性囊性肾瘤囊变分隔薄而光整,一般囊壁不强化,囊内无实质成分强化[3]。囊肿伴感染临床多有发热、肾区疼痛等表现,囊壁明显均匀增厚,有较明显及均匀强化,囊液密度增高,有时可见气泡。(3)与其他肾脏肉瘤鉴别较困难,常见肾脏平滑肌肉瘤,好发50~60岁女性,体积较大,边界不清,常出现肾包膜受侵、下腔静脉瘤栓、肾门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14]。
总之,PRSS罕见,多见青壮年。腰部不适或血尿就诊,发生单侧肾脏较大囊实性包块,边界多清晰,伴有多房囊性变及不规则分隔,囊壁光整,增强后肿瘤实质呈中度不均匀渐进式强化,肿瘤动脉呈较多细小迂曲改变,需考虑PRSS的可能,确诊仍需最终病理及遗传学基因检测。认识本疾病并尽早手术明确诊断,对评估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