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转化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因子的研究
2018-02-12苏剑
苏剑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提到:“延安是革命圣地,你们奔赴延安,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1]。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实践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的教育资源,推动其进校园、进课堂、进网络,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对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直接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转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因子的逻辑理路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2]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的产物,能够转化为高校文化的教育资源优势,产生形象性与持久性的感召力。在大学生中弘扬红色文化,能够克服对文化自卑和防御心理,增进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与自信感。
1.红色文化连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遵循与目标追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革命历程,客观真实地反映着我们党的价值遵循,为了夺取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融入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红色文化呈现的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价值遵循相契合,其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统一。这是经过历史的见证与实践检验的结果,能够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得到认同。
2.红色文化融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与立德树人。红色文化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文化运动的产物,生动真实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历程。一般而言,红色文化载体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物质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纪念堂馆、烈士陵园等,依托实物或者图像真实地反映出革命历史;还有一类是精神资源,包括革命文艺、革命文献及其背后蕴含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载体融汇着共产党人多年来的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依托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能够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鲜活的资源,有利于增强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与体验性。
3.红色文化接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常常缺乏自信。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从上海兴业路小楼到嘉兴南湖红船,从井冈山到长征路上,从延安到西柏坡……进行艰难困苦的革命实践,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系列的革命文化,为后来的革命实践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在某个时段精神的集中体现,还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依靠。
二、红色文化转化不当制约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涵养
“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3]。高校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对于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不过,高校在红色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忽略红色文化意义,红色文化内容不能适应立体化的大学教育环境;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文化符号与红色精神的分离,不能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1.红色内容工具化与教育环境立体化的冲突。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交互碰撞,价值传播路径纷繁复杂,精准冲击着宏大叙事的高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存在多样化。面对文化价值的多元化,红色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容易降低大学生对其思想的认可度,主要存在以下情况:首先,从内涵上而言红色文化往往带有较强的政治化、理想化,高校对红色教育的内在思想凝练度不够,常常强调“红色”元素,而忽略“文化”因子;其次,高校传播红色教育内容较为空泛,导致大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往往只浮于表面,停留在感性认识,不能真正体悟到教育价值;最后,红色文化时代精神价值凸显不足,较少融入生活性的表达,红色文化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往往与艰难困苦相联系,而当前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家境殷实的家庭,现实基础的差异容易引发认同裂痕。
2.红色形式单一化与大学生群体多样化的矛盾。近年来,调侃、侮辱革命英雄的事件频频发生,污化英雄的现象值得人反思,红色文化的教育实效性令人担忧。虽然近年来高校普遍将红色文化的传播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过部分形式较为陈旧单一,往往是拘泥于较浅层面,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没有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实际上是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常带有行政意味,形式化较为严重,相对于校园其他轻松活泼的文化,这常常让大学生产生畏惧抵触心理。如果强行植入,大学生不仅不会对红色文化产生共鸣,反而会产生反感与排斥,导致文化再生产效果低下。再加上信息化时代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存在方式和思维习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丰富多彩、更新迅速的网络产品,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关注,单一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并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三、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红色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1.协调“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5]。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的素材来源,对大学生成长有着直接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灌输式、研究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是上好思想理论课的前提。一方面要整合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主动对接学生的兴趣喜好与审美志趣,比如在课前展示学生在“唱读讲传”活动中的感悟与收获;在课中以案例植入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熏陶与影响;在课间感受红歌、经典、故事和箴言的魅力,使红色文化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时尚文化、潮流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充分利用思想理论课实践环节,挑选富有兴趣、热心“红色”的同学,参加思想理论课教学实践,直接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
2.协调“校内”与“校外”的关系,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首先,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橱窗、红色文化图片展等方式,通过丰富的宣传方式弘扬革命精神;其次,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讲座,通过革命报告、革命故事等,直接体验战火纷飞年代中的崇高理想信念;最后,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丰富的红色文化展、知识竞赛等,增强红色纪念日的感染力;还可以组织经典诵读、红色汇演、红色社团巡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等,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再生产,提升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突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革命遗址参观、瞻仰遗迹、缅怀历史中,促使大学生在文化自信认同中实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社会实践活动应当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省内红色资源。以福建为例,可组织学生到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长汀县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等,感受文化的熏陶。通过丰富的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红色元素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比较、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协调“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延伸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阵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qq空间、易班、贴吧、论坛等载体层出不穷,文字、视频、音频、图片、flash、H5等数字产品日新月异。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充分依托网络传播方式的优势,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建立红色网络课堂。有调查显示,95后的大学生更乐于表达自身想法,线下沉默寡言,线上互动活跃,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结合这点,用他们熟悉的交流平台和方式主动融入,方能让其感知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比如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融合了革命歌曲、红色文学、红色留言等,影响深远。其次,完善校园红色网络教育体系,借助微信推送、微博主题、易班讨论等新媒体,全面拓宽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平台。如之前共青团系统纪念长征80周年组织的“C80”活动,网络媒体推送了长征记忆、图说经典等,掀起网络交流讨论,既突出了红色主题,又达到文化自信教育效果。
[1]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2017-08/15/c_1121487775.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227/c1006 -29111179.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 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7-22(8).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