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的四个维度
——基于八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8-02-12丁建飞朱慧
丁建飞,朱慧
(安徽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遵循。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国内八所高校为研究现场,分别以所在高校某学院为单位,随机抽取2 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大学生政治意识现状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情况、政治信仰情况等,调查形式采取在教室集中并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并由调查员进行现场指导和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600份,获得有效调查问卷共计2 451份,有效应答率为94.27%。
二、研究内容和结果
1.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认同情况。调查显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知准确率达88.6%,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认知准确率达83.2%,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率分别为83.6%和83.8%。调查表明,92.4%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77.8%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多党合作;83.4%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实行“三权分立”;88.6%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保障经济稳步发展。
2.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在“您认为中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的应该是什么”的调查显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占81.1%,选择自由主义的占5.1%,选择无政府主义的占0.6%,选择不清楚的占11.7%,选择其他的占1.5%。
3.大学生政治信仰情况。在“您的信仰是什么”调查中,选择共产主义的占58.6%,选择各类宗教的占9.3%,选择个人主义等类型的占8.6%,而对自己信仰不清楚的大学生占23.5%。在“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调查中,选择加入和不加入的大学生分别为79.8%和20.2%。关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选择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占 69.9%,为求职择业增加筹码的占18.6%,家庭要求的占4.1%,从众心理的占5.4%,觉得今后有用等其他原因的占2%。对于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显示,62.5%的大学生认为充分发挥或基本发挥,33.5%的大学生认为和普通同学没有区别,4%的大学生认为不如普通同学。
4.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佳方式是什么”的调查显示,61.8%的大学生认为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14.5%的大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11.7%的大学生认为是学校各类主题教育活动,选择各级党组织宣传和辅导员日常教育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7.8%和2.9%,选择其他方式的占1.3%。对于课堂教学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调查结果显示,86.6%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关于“课堂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33%的大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39.8%的大学生认为是教学方式灌输为主、缺乏互动;认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易生反感和专业发展帮助有限、融合不足的大学生均为13.6%。关于“课堂教学最需要强化的方面”,选择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占39.9%,选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占30.6%,选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改善社会外部环境的分别占14.5%和15%。综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积极向上的总体态势。在政治认知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均高度认同;在政治信仰方面,大部分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愿意加入党组织,对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党员,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上是充分认可的;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大学生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一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给予充分认可。
三、正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理性认知和感性认同之间的差异,存在假性认同现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概念化趋势[1],在经历过从中学到大学的系统学习教育后,大学生可以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书本化的准确认知,或者说理性认知认同,但感性上的情感认同明显不足,如本调查中有81.1%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在中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而仅58.6%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信仰是共产主义,说明理性认知和感性认同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也即是假性认同的存在空间。
2.认识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脱离的问题,实用主义思想突出。首先,理论内化于心不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的掌握尚未转化为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力的思想保证,“52.5%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2]其次,理论指导实践不足,大学生将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在外化于行的体现上缺乏具体形式和载体,如在入党的意愿上,选择愿意入党的学生比重并非特别高;在入党动机上,出于求职择业等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的大学生仍占有较大比重。第三,理论内涵掌握不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高校的必修课程,学生由于要修满学分和升学考试等现实需要,在认知认同上呈现较高水平,但可以发现,高校学生自发成立的各类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型社团较少或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积极性不高,在各类考试前临时强化记忆的现象突出,与专业课程学习的系统性、科学性形成较大反差。
3.认识认同坚定和认同迷茫并存的现象,多元思潮倾向明显。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总体态势是积极的、肯定的,但认同迷茫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少部分大学生存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资本主义价值观反向认同的现象,没有充分认可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信仰认同上,伴随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基督教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有一定比重,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迷茫或缺失的现象,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和警惕。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路径的四个维度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总体是积极的、健康的,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当前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期,面对集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现有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还难以进行客观认识和理性分析;二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契合不够,主渠道作用有弱化趋势;三是西方国家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多元思潮汹涌而来,尤其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利用网络媒介,通过推送植入西方价值观的网络资讯和网络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因此,高校需要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占领主阵地,把牢话语权,不断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1.尊重师生的双主体地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第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夯实教师的理论厚度。习近平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高校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全面认识和正确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夯实理论厚度,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深度。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3]。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一味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教育模式,通过融入“对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师生互动的双向教育模式,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体引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教师的育人温度。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更要落地生根,接地气,与解决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教师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面对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的现状,教师要以唯物辩证的方法客观、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分析问题;面对可能存在的大学生求职择业不公、失信、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教师可以将现实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分析利弊,权衡得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爱与责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润物无声的细致关怀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2.丰富宣传教育载体,构建“一元主导,多元表达”的舆论氛围。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是保证大学生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占领宣传主阵地,掌握舆论话语权,主动应对和回击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帮助大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成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多元表达格局。一是搭建好以网络媒介为依托的线上教育平台:在高校和院系的官方网站中建设主题教育模块,强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打造网络在线学习通道,为学生提供线上自主学习的平台,做好监督考核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加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定期推送或发布热点时评、先进典型事迹、影视资源等与学生思想教育和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网络产品,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二是搭建好以组织架构为脉络的线下教育平台:在教育体系建设上,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的四级教育网格,明确各网格的主体责任、具体任务和要求,实现对教育对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在教育组织形式上,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团体的载体作用,一方面要开展好党团组织的各类专题教育,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各具特色的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中,另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团体建设,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并指导他们通过微课、集中宣讲、学习体会分享等形式做好朋辈示范和思想引领。
3.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弘扬社会价值主流。第一,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政治思想,赋予时代价值内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和理念,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上崇尚“施政以德”的观点,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令,注重以民为本的思想;《礼记·大学》把个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为“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个人发展观念无不体现人民的主体作用,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高度契合,因此,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是推动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渠道。
第二,巩固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文明和谐等精神内核。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上,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和渠道,恰当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通俗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励志故事、先进人物典型等事例融入主流意识教育中,让学生乐学、善学、勤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三,挖掘高校办学历程中的文化资源,培育校园主流文化。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以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基调,又要注重挖掘高校办学历程中的内隐形文化资源,构筑浓郁的育人氛围。
4.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外化于行。首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高校要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实际,制定实践教学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引入以问题为中心、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教育、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课堂教学成效。其次,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依据专业特色和年级特点,分别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基层调研、专业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此外,高校还可以依托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1]曹亚雄,翟齐楠.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38):22-25.
[2]秦元海,刘明真.“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4):53-57.
[3]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