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载体
——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2018-02-12陈历
陈历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新媒体技术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互联网时代,那么在短短的二十年间,移动互联网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成为必然。人们只需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上安装相应的APP,就可以全面解决希望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所能获取的任何信息,这种变化无疑是便捷而广受欢迎的。
因此,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学生,其起源、发展、特点和如何运用都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就本文而言,研讨的主体在于在新媒体条件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而以下将重点探讨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广为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由此构建的融媒体矩阵[1]。
2.新媒体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异同。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它的名字来源于互联网时代的博客(Blog)。2006年,微博开始在全球流行起来。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大规模推出了微博平台,“碎片化”交流开始深入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4.57亿网民中微博客用户达到6 311万,使用率为13.8%。微博以其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迅速超载博客,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新媒体。
微信是继微博之后异军突起的又一新媒体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网民在手机端最经常使用的APP应用是即时通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95亿,占比达到95.1%。与微博相同的是,微信也是一个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新媒体平台,具备评论、留言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微信用户可以简便地通过安全设置使自己的朋友圈状态限定为部分朋友可见或完全不可见,因而微信比微博更具有私密性。此外,微信还实现了语音留言、图片传输、文件传输、发布视频等多个功能,在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上优于微博,因而更加受到年轻网络用户的欢迎,调查显示,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2]微信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受到了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的追捧,大学生群体在微信平台使用人群中占据很大比例。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时代呈现新特点
1.传统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新媒体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开始通过互联网看世界,他们读电子书、用聊天软件沟通、通过门户网站了解新闻、用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就能够获取海量信息,他们观看网络新闻直播、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事态变化,他们依靠云端存储,他们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传统媒体对于他们而言成为无足轻重的存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需要做好媒体融合工作,打造并运营好自己的新媒体矩阵,这对于人才培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3]。
2.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平台新渠道新手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传统媒体系统比较完备,一般具备运行稳定的学校网站、校报、广播台和公告栏、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校园文化硬件设施,有些高校还创办了自己的电视台,但缺乏配套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手段,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庞大的大学生用户群体,是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前提条件。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25.0%,学生成为网民构成中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而中小学生由于课业的压力和来自家庭的管束较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一群体中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同等学历学生的所占比例应该最高。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3.新媒体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与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海量信息,他们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复杂,如果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越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从而越容易受到思想上的冲击,移动互联网在深刻改变大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时代课题。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大学生熟悉、喜爱的方式传播校园正能量,讲好正能量故事,树立大学形象,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引领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4]。
三、搭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矩阵
1.“新媒体矩阵”的定义及其特征。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很多词汇类似,“新媒体矩阵”并非原生概念,而是通过借用概念创造的,“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原本的意思指的是按照长方形列阵排列的数字,借用到“新媒体矩阵”这一概念中后,就具有了全新的意思表达,可以说是形象地揭示出由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订阅号、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和形态构成的立体网络,它们在名称上具有共通性、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在形式上具有互补性,能够更好、更精细地向目标用户推送相应信息,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2.新媒体矩阵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在新媒体平台上,开放、自由和多元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动态中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正面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新媒体矩阵各个平台进行推广,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对其予以关注;对于负面信息,教师更需要时刻关注、及时甄别,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深入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新媒体平台乃至新媒体矩阵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和传统的社会实践拓展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教学的虚拟平台和更加丰富多样的线上实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矩阵连接学生的闲暇生活,更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搜集大学生热门舆情信息,可以有预见性地、有针对性地向某一特定学生群体提出贴近大学生生活、受到这一群体大学生广泛关注的课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新媒体矩阵的搭建应分为四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为运营好学校主网站及各二级网站。在这一层面,其实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矩阵,更确切地说是为新媒体矩阵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最为重要的新闻始终会在学校主页进行发布,并同时在新媒体矩阵的其他平台同步更新,以保证发布内容的一致性和观点的统一性。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都有比较成熟的主网站及新闻网,如何运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已有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实现内容链接、优势互补,不仅是构建新媒体矩阵的重要方面,也为构建融媒体矩阵提供了先决条件。第二个层面为设立并运营高校自己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作为宣传学校形象、发布重要信息的窗口,但在实际运营中仍然存在更新不及时、内容不新颖等诸多问题。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的有效运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助于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正面思想引领的整体效应。第三个层面为整合学校所辖二级单位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要想在新形势下全方位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各学院、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等群体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做好内容运营,有针对性地面向某一类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要以学生党建为抓手,创建红色新媒体平台,唱响主旋律,使大学生党员群体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好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个层面是打造网上新课堂网络。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应该让慕课、微课堂都成为高校新媒体矩阵的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有些高校已经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由学生党员团队运营的“微党课”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新媒体矩阵运营应坚持的原则
1.把握方向性。高校在打造新媒体矩阵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教书育人的宗旨。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高举党的旗帜,站稳政治立场、保有政治底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新媒体矩阵的所有媒体平台都成为党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育人阵地。对于新媒体平台必须加强管理,杜绝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抵制不良转发和负面评论,维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媒体平台的正常实施。
2.富于教育性。如果想要有效地通过新媒体矩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会运用网络表达方式与大学生沟通互动。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通过新媒体渠道不断发现他们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付诸行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3.突出实效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和运营好高校新媒体矩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不断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新课题。在运营新媒体矩阵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内容发布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一线和教育改革的理论成果,在探索中摸索更高质量的新媒体矩阵运营方案。
4.具有时代性。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社会、更富有时代的气息。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把僵化的理论教条转变成生动的理想信念,才能直抵大学生的灵魂深处,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而这需要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创新。
[1]陈宏.新媒体矩阵:纸媒转型告别“盲从期”转型“深水期”——以上海传统平面媒体为例[J].传媒评论,2017,(2):68-7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
[3]孙国强,刘涛.试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8):27-28.
[4]梅月平,李久戈.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探究——基于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7,(3):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