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升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策略

2018-02-12付静丘文福叶一舵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付静,丘文福,叶一舵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一、问题提出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座房子不管大小,只要周围的房子和它一样小,这座房子就可以满足居住者的所有社会需求。但如果这座房子周围耸立起一座宫殿,它就会立刻变成茅草屋模样。那么,这时的房子就表明了它的居住者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问题也越发突出,人们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在心理上产生主观的“获得感”并没有随之增加,心态并不平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仍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多次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获得感”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已成为2015年度的网络热词,它既可以体现在物质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精神方面,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获得感也叫客观获得感,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客观状态;相对获得感也叫主观获得感或心理获得感,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对象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有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愉快的一种主观认知和积极情绪体验,其反面则是相对剥夺感。提升弱势群体的获得感是实现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生活费或支付困难的在校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的获得感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为教育领域重大项目,由此可见,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之后又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2015年12月,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3]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精准扶贫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不言而喻,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在扶持贫困大学生、提升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

二、高校“精准扶贫”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扎实推进教育扶贫,逐步推进精准资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取得的成效。第一,扶贫政策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已经实现了政策上的全覆盖,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业奖学金、社会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伙食补贴、返乡补贴、学费减免、学费偿还以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各高校坚持“应助尽助”的原则,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第二,扶贫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金额逐年递增,“从2007年到2013年,全国受助大学生突破2.55亿人次,累计资助金额2 939亿元,仅2014年,获得资助的大学生就达到4 064万人,资助总金额717亿元”,[4]很多贫困生从入学一直到毕业都获得了全程资助。

第三,扶贫理念有所转变。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的提出,高校的教育扶贫也逐渐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一些高校积极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相继推出了各项具体的精准帮扶政策,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消费动态并结合家访等方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通过建档立卡等方式列出困难预警名单,以便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开展精准帮扶。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利用大数据分析在校生一卡通消费情况,若每月在食堂消费超过60顿,总消费额不足420元的,即被列为受助对象,贫困生无需申请就可获得补贴。

第四,扶贫项目更加多元。很多高校坚持助学和育人相结合,通过开展自强之心评选和朋辈教育,树立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通过组建公益社团,搭建贫困生服务社会、实践锻炼的平台,培养感恩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时事政策解析、就业创业指导类的课程,激发贫困生创新创业意识,调动创业积极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团体辅导训练等,助推贫困生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存在的不足。第一,扶助机制有待健全。一是认定标准参差不齐。当前,贫困生认定标准的客观性、公正性都有待提高。有的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还是辅导员说了算,“假贫困生”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认定方式有待改进。有的高校通过贫困生个人申请、班级同学集体投票的方式给予认定,这很容易受主观影响,不利于贫困生隐私的保护。有些贫困生自尊心强、“好面子”,不愿意主动参选。三是法律保障亟待跟进。我国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管理系统的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后续追踪机制。第二,助学乱象有待整治。一是助学金配置不够有效。有的学校偏向于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冷落了成绩一般但确实需要资助的学生,“精准扶贫”并未落实落细;有的学校让贫困生登台演讲“争穷比惨”获得资助;有的高校甚至把奖助学金挪作他用,迟发、滞留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对贫困生贴标签现象突出。有的贫困生因买了耐克鞋、电脑等被取消获助资格,有的老师甚至戴着有色眼镜,以为贫困生就要是“下里巴人”的穷酸样。这些乱象不但不利于教育扶贫的开展,更是严重挫伤了贫困生的自尊心。第三,社会支持有待完善。一是支持力量比较单一。当前,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主要依靠政府,但随着物价和消费成本的上升,单靠现行的国家奖助学金已无法完全满足贫困生的经济需求,经济压力仍然是贫困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民间资本的参与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远远不够。虽然各高校都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但仅限于校园内部;大部分高校也设立了社会奖助学金,然而,奖励对象往往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些贫困生处于经济和学业的“双贫”状态,[5]尚未得到“精准资助”。第四,“心理扶贫”有待加强。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信心都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是贫困生群体易出现的典型心态。有些贫困生虽然得到了经济资助,但只能帮助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远远不能满足其成长发展需求,因此,他们心理上并不平衡。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与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相比,经济、见识上的巨大悬殊极大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羡慕、嫉妒”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落差感、自卑感和无助感。

三、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提升路径

1.构建全方位扶贫体系,发挥帮扶“聚合力”。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对贫困生的扶贫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高校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领域,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构建全方位的扶贫体系,让广大贫困生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改革发展和精准扶贫带来的成果,增强绝对获得感。

第一,协同各领域扶贫资源,形成精准扶贫合力。不断完善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高校要协同政府、企业、慈善家、校友及社会其他领域的扶贫力量,不断挖掘、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形成一个联动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扶贫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盘活校内的扶贫资源,建立以校党委分管领导挂帅的“精准扶贫”办公室,整合学工、后勤、财务、团委以及各学院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体化的助学、成长服务平台,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好扶贫资源,分级分类实施精准帮扶。

第二,建立信息化资助平台,优化精准扶贫系统。建立“智慧化”精准资助体系,就是要坚持网上运营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网上网下扶贫同心圆。一是要优化资助平台的智能分析系统,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评价。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对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生活规律以及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精准评估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素质发展情况,精准识别其贫困程度和发展需求。二是要提供个性化的脱贫帮扶,提升资助资源的配置效益。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对贫困生进行个体“画像”,从而动态了解学生的困难程度,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和助学教育。

第三,完善多样化帮扶项目,增强精准扶贫实效。首先,要加大经济资助力度,给贫困生“输血补给”。直接取消特困生的学费、住宿费,增加求职补贴,确保贫困生都能够安心求学、顺利完成学业。其次,要增强贫困生的自我脱贫功能,帮助贫困生“造血生肌”。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与校企、校地合作,采取订单式、定向培养,或设立贫困生专岗等方式,给予他们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实现顺利就业;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教育,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忧患意识,学会自立自强;要激发贫困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扶持和引导他们通过创业实现资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2.营造公平的扶贫氛围,增强社会公平感。“不患寡而患不公”,营造公平的扶贫氛围,对于提升贫困生相对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平正义的扶贫气候,能够让人心齐、心气顺,有利于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公平感和社会信任感。

首先,要建立公平的扶贫制度,从制度上确保贫困生精准认定、精准资助,从而实现精准脱贫。一要建立教育扶贫专项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保高校精准扶贫的公平正义,保障广大贫困生生存、发展的权利。二要科学完善贫困生评定体系和资助方式,确保受助机会均等,避免助学乱象。要坚持以“贫困生为中心”的帮扶原则,通过实地走访摸清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和贫困程度。

其次,要注重正面的舆论宣导。一方面,要营造向上向善、平等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要特别重视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不公开贫困生的具体信息,避免给贫困生贴标签;要通过舆论的宣传,让大家明白:帮扶、资助贫困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而让帮扶、支持贫困生成为一种校园新风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普及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和资助成效,增进贫困生及其家庭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对政府、学校的信任感;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寒门学子自立自强成才的典型事迹,帮助贫困大学生努力克服经济贫困造成的心理压力,展现乐观自信、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

第三,要开展有效的脱贫教育。在帮扶贫困生的过程中,给钱给物都只是暂时的,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起到根本作用,实现真正脱贫。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一是要有效利用好第一课堂,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作为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贫困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引导贫困大学生平衡、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二是要不断丰富贫困大学生的第二、第三课堂,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功效。学校要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并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各项文体、学术活动中收获自信、增强归属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和相对获得感,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三是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好网络新媒体的工具性作用,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3.注重专业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复原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6]提升贫困生相对获得感,不仅要加大经济资助、注重公平正义,更要着眼于增强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帮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提高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和谐。

其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免疫力。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性。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加深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增强乐观、提升自信;还可以通过同伴教育等方式,使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培植情感、提高韧性。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贫困生存在不同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精准聚焦、精准发力。大一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以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等方面的心理适应为主;大二、大三的心育内容则应侧重学习策略、挫折应对、恋爱情感等方面;对于毕业班的贫困生主要是危机干预、择业心理、就业本领的训练,包括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如何准备面试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

其二,要健全心理预警机制,织牢贫困大学生安全保障网。首先,学校要提高心理危机预警意识。校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和辅导员、班主任等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探讨心理疏导的有效路径;通过建立心理危机汇报制度和心理问题报告制度,锁定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精准聚焦工作重点。其次,心理咨询师要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本领。心理咨询师要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原则,免费为在校贫困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对于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要及时约谈或干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帮助存在认知、行为、情感障碍的贫困生矫正不合理信念、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催眠放松、沙盘、情绪宣泄等有效方式,引导他们探索心灵世界,帮助他们疏导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对于存在心境障碍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病性症状的学生要及时转介,以免贻误治疗、加重病情,避免悲剧的发生。

[1]彭坤.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发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斯敏,张进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N].光明日报,2015-3-14(5).

[3]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1).

[4]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035号建议的答复[R].教建议[2016]第153号,2016-8-25,http://www.moe.edu. cn/jyb_xxgk/xxgk_jyta/jyta_caiwusi/201609/t20160921_281794. html.

[5]杨宏.完善政府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制度[J].社会科学家,2010,(2):134-136.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1).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