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视角下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
2018-02-12董莉安宇赵立成
董莉,安宇,赵立成
(1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2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锦州分校,辽宁 锦州 121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医疗保健等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卫生服务条件好,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卫生条件差,服务上不去等方面。原因主要是基层卫生服务人才少,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导致基层就业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主要是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高校应通力合作,制定出鼓励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全面推动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使医学生不负“白衣天使”的使命,更好的服务社会,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的基本需求。
一、医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走访了辽宁省公立的医学院校和民营医学院校,通过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共访谈200名本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990份,有效问卷970份,调查结果显示在毕业后就业去向问题上63%的同学选择考研,有17%的同学选择毕业后去经济发展比较不错的中等城市找工作,12%的人选择基层就业。8%的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未作出任何决定。采访考研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大城市医护人员出现相对“饱和”现象,就业压力大,竞争压力大,宁愿继续考研、考博士也要去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去经济不发达或者偏远地区就业。主要涉及个人发展空间、薪资水平、地域环境等因素:
1.对基层用人单位职场环境不满意。其中包括:用人单位所在地域环境与城市相差太大,所处位置偏僻路远,气候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单位综合实力不高,办公条件差,检查设备不先进;福利待遇低,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南方的用人单位福利待遇比北方的好,有些城市的工资相差近一倍甚至数倍,有些事业单位是非全额拨款单位,需要医务人员在业务劳动中获取一部分业务费用,还有的事业单位完全靠自收自支维持运行,拖欠员工工资,最基本的生活基础得不到保障。个人发展空间小,单位对员工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不足,不能给个人提供更好的进修机会,不能开展科研项目,晋级名额少,缺乏高级职称人员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岗位配备人员不足,在很多位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村卫生室设置简陋,只有1-2名乡村医生,没有配备专业护士。这里的医生既要承担看病诊断的职责,又要完成静脉注射等操作,还要承担医疗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
2.地方政府对基层医院发展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地方政府对当地卫生事业的各项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基层单位办公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方便,偏远地区上下班没有公共交通工具。职业环境条件艰苦,大部分毕业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现实职业与想象中的职业落差太大,职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差。二是缺乏对卫生人员晋升的鼓励政策,财政投入少,医务人员的各方面待遇得不到改善,工资收入低,居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和培训等方面提升力度不大。
3.高校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指导不到位。一是高校对基层用人单位的认知和宣传力度不够。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两场大型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前来参加招聘的基层单位占一大部分,但是在展位前咨询投简历的学生很少,虽然部分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着上述种种不足,但是大部分县级卫生事业单位和乡级卫生事业单位的职业环境无论在工资待遇还是晋升空间上,针对高校毕业生是有相关的扶持政策的。二是就业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学校无论是公立本科还是民营本科,将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四年制专业大三的上、下学期,五年制专业大四的上、下学期,就业指导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基本在周末或者是下午后两节,学生认为距离找工作还有很长时间,课堂授课内容事不关己,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报了考研辅导班,授课时间大部分在周末,与就业指导时间冲突,选择逃课。
4.学生职业定位不清晰,学生家长过多干预就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定位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很多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和职业社会,往往把未来职场环境想象的过于理想化,毕业后都希望到“三甲级”医院或者福利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就业,不愿意放下架子到基层单位锻炼。但是大城市医护人员过于饱和,招聘要求高,竞争压力大,一旦毕业生接触现实社会,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变得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做事缺乏积极性。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去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过多的干预孩子,不愿意孩子去基层就业,认为读了大学再回到县城或者乡镇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错过了到基层就业机会。
二、增强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意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当前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意识不清晰、兴趣不浓厚、态度不积极的现状和影响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医学院校应积极拓宽医学生就业的市场和认知社会的视野,鼓励和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择业。
1.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上来说,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第一,2015年,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办法,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到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推进,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完善见习补贴政策,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见习单位,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第二,地方政府应参照国家出台的政策,积极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单位的建设力度。其一,改善县级以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配备基础公共设施,提高用人单位的竞争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制定引进高质量人才给予安置补偿等激励政策,偏远地区基层工作者配备通勤车或发放交通补助,在偏远地区服务一定年限的工作者在职称晋级给予政策倾斜;其二,鼓励高校与基层用人单位合作,改变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其三,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定期分批次对基层从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和技能考核,使每个人都有学习进修的机会,既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又提高了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最后,做好基层单位医务工作人员的配比。
2.高校要加强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教育力度。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时代,无论是公立院校还是民营院校,都应当积极地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探究新的教育制度,增强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下举措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阐述高校关于基层就业教育采取的措施。
第一,主管校长领导带领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去基层走访调研,统计学生专业对口的基层用人单位数量,了解地方政府鼓励医学生来基层就业出台的政策法规。第二,重视基层就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锦州医科大学近几年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讲授基层就业相关政策,主要的项目就业有: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服务辽西北计划、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辽宁省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法规,并邀请到基层就业成功的往届毕业生回到课堂讲授自己的就业经历,通过与学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提高了对就业课的兴趣,全方位的了解基层用人单位。进而提升自我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提升他们服务基层、从事临床相关专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第二课堂职业与创业素质教育平台活动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加强与基层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开展下乡义诊、走访基层、见习基层、体验基层等实践活动,举办了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角色体验、生涯情景剧大赛、基层单位体验行活动、到各地学生实习地点讲就业政策法规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从切身的体会中提升职业认知,了解未来职业环境,逐步引导学生加强服务基层的意愿。第三,召开学生家长见面会。以“未来的我感谢今天的你”为主题,召开以年级为单位的大型家长见面会,通过相关老师讲授职业教育、就业教育讲座、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表演,增强学生家长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认知,对就业政策做全面的了解,使家长能够监督并鼓励孩子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主动选择去基层就业。第四,学校与社会沟通就业渠道,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学生培养专业设定、培养方式,并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管理,为学生搭建就业渠道。
全面推动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既减轻了大城市医学人才过剩导致的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基层就业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提高地方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期望与地方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满足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不断提高,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1]黄光生,钟志宏.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3,(103):162.
[2]张艳秋,刘桂兰.民族高校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现实问题与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4,(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