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性别视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2018-02-12莫立民
莫立民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鉴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保守形态与1949年以后一些极“左”做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即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研究,提出要“重写文学史”,且论证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与新见。归纳起来,在目前林林总总、数量可观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术撰述中,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意见与建议:一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原则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新见。郭英德《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思考》就认为,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文本,文学史的写作原则理应是历史存在的外在性、客观性与历史理解的内在性、主观性的统一, 并融合文学独有的美感和意识形态性。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内容提出补充与修正。曹顺庆《双重话语霸权遮蔽下的中国古代白话文学——反思残缺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就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不仅要专注文言文学的写作,也要反映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白话文学,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才显得比较完整。刘达科《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撰侧议》又从中国古代多民族的历史事实出发,提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不能只写汉语言文学,也要如实描绘中国古代曾经存有的少数民族文学。三是对现当代古代文学研究名家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个案研究。张可礼《史料、史实与美学的融通——陆侃如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即对陆侃如和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三部重要的文学史著作进行论评,研析出这三部文学史的学术品质与风格。
本文提出“构建具有性别视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一论题,不是以“性别”作为噱头来招揽读者,也不是照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来考察我国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历史与现状,而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的原生形态与中国现当代古代文学史写作的客观存在,归纳并抽象出这一理应妥善解决的学术问题。而且,这一论题也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未曾关注的问题,提出这一论题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丰富与完善。
一、女性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
我国古代文学从萌生、初步发展、繁荣昌盛到其最终落幕,男性笔下的创作文本固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女性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她们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来自先秦时期的《诗经》,约有1/3的诗歌出自女诗人之手,晚明著名作家江盈科曾说:“《毛诗》十五国风,多妇人女子之言。”[1]434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易顺鼎则认为:“昔吾孔子采风十五国,选诗三百篇,以思无邪为旨归,以乐不淫为准则。家庭教育,尤注意于诸侯大夫;闾巷歌谣,居多数者妇人女子。”[2]1其中许穆夫人、庄姜等人是被诸多研究《诗经》的经典名著明确认定的著名女诗人,她们创作的《载驰》《燕燕》《绿衣》等诗则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毛诗序》这样讲述《载驰》诗:“《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曹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可得,故赋是诗也。”[3]210-211又说《燕燕》诗:“《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3]121又说《绿衣》诗:“卫庄姜伤已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3]117
《诗经》之后,我国古代女作家代不乏人。当代学者逯钦立编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在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女作家之外,共收录两汉魏晋南北朝女诗人近30人,其中蔡文姬、左棻、鲍令晖等人均为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重大或重要影响的杰出女诗人。清代诗学家沈德潜说:“文姬《悲愤诗》,减去脱卸转接之痕,若断若续,不碎不乱,读去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4]531《晋书.后妃》论左棻:“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又云:“帝重棻词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以是屡获恩赐焉。”[5]606、609鲍令晖则为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她也善于诗歌创作,并获得钟嵘《诗品》的高度评价:“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6]137延及唐代,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依然活跃,并收获了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丰硕成果,为唐诗的灿烂辉煌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共收录唐五代女诗人100多人,其中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等人为唐代著名女作家,她们对唐代、乃至中国古代诗坛都有重要的影响。《新唐书.列传第一》称许上官婉儿对初唐文学建设所做贡献时说:“数赐宴赋诗,群臣赓和,婉儿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主,众篇并作,而采丽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7]2125《鉴戒录》对中唐女诗人薛涛的诗学成就称许有加:“涛(薛涛)每承连帅(指西川镇帅韦皋等)宠念,或相唱和,出入马车,诗达四方,名驰上国。”[8]925《名媛诗归》则对晚唐女作家鱼玄机的诗歌创作颇有好评:“缘情绮靡,使事偏能艳动,此李义山(李商隐)能为之,而玄机可与之匹。”[9]卷十一
时至两宋,女性文学创作生机盎然,令人耳目一新。当代学者傅璇琮、孙钦善等人主编的《全宋诗》,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共录两宋女作者100多人,其中李清照、朱淑真二人,均对中国古代词坛与诗坛有深远的影响。李清照的词描写女性真诚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细美幽约而无冶艳之习,给北宋后期词坛带来一种清新的意趣。清代沈谦《填词杂说》论李清照词写作特色时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10]631朱淑真的诗词创作以凄苦著称,她在后世获得高度评价,明代钟惺认为朱淑真的诗词创作:“气清,贵在能润,景细,贵在能幽。”又说朱淑真:“文章幽艳,才色清丽。”[11]卷十九
延及明代,女作家数量开始成倍增长,胡文楷《历代妇女著考》共收明代女作家240多人,其数量几乎为唐宋两代女作家的总和。而且,她们还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成为明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妙端、徐媛、陆卿子、王微、沈宜修等人均为其时才华卓异的杰出女诗人,她们的诗词创作情思细腻,美感饱满,达到较高的创作水平。到了清代,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则演进成为一个“极盛”的时代。女作家连绵群出,杰出诗人、词人衡宇相望,诗学结社运动与诗学理论总结开展得轰轰烈烈。仅就数量而言,胡文楷《历代妇女著考》即收有清代女作家3600多人,其中柳如是、徐灿、林以宁、汪端、席佩兰、顾春等人,均为清代有重要创辟的杰出女诗人或女词人。
在明清众多的杰出女作家中,又以沈宜修、柳如是、徐灿、顾春等人尤其受到后世读者与文学研究者的推重,她们的文学创作深获好评。《中国历代才女小传》说沈宜修:“沈宜修在世时著有《鹂吹集》二卷,《梅花诗》一卷,又辑当时名媛诗文为《伊人思》一卷。她的《鹂吹集》里的作品,沉着老成,清绮流利,几乎每首都好。”[12]299王国维在为柳如是《湖上草》题写绝句时对柳的人品与才华大加赞美,诗云:“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13]295黄嫣梨评徐灿诗词创作成就云:“作为明末清初女词人,徐灿又是其中一位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能够冲决封建守旧的关口,同时兼有豪健和婉约的风格。”又说:“在女性词的发展上,徐灿实在起了积极的领导作用。”[14]5张璋则对顾春赞许有加:“时至嘉、道、咸、同之际,虽然清朝的政治由盛转衰,但在吟坛上尚且有人为继。如满族女文学家顾太清(顾春)即负盛名,遂有‘满族词人,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春)’之称。”[15]1
中国古代文学演进的历史与客观生态表明,中国古代女作家数量众多,创作质量颇高,女性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重要的生力军。她们与男性一样,均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重要贡献,她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性别视阈的缺失:中国现当代古代文学史写作的学术不足
我国以现代学术体系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始自20世纪初。黄人和林传甲分别于1907年与1910年出版《中国文学史》。其后,我国古代文学学术界撰写古代文学史蔚然成风。1918年,谢无量出版《中国大文学史》,1932年,郑振铎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9年,钱基博写成《中国文学史》,1941年,刘大杰出版《中国文学发展史》,1947年,林庚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得以付梓成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依旧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其中曾流行一时,或长期流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著主要有北大中文系1955级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所1962年集体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人1963年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马积高、黄均1992年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1996年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郭预衡1998年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1999年主编的“面向21世纪新教材”《中国文学史》。约略统计,从民国初年以迄21世纪初,这些林林总总以“中国文学史”命名实则专力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的著述多达数十部。在这诸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中,游国恩、章培恒、袁行霈诸人主编的著作曾经或正在被众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使用为专业教科书;他们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最能代表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质量与水平,影响也最为广泛。
我国现当代百余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取得了诸多令人信服的实绩:一是形成并遵循以社会历史与文学审美批评为主体的比较成熟的文学史写作范式,通俗地说,就是时代语境+作家生平+文学文本的社会历史与文学审美写作范式。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到袁行霈“面向21世纪新教材”《中国文学史》,诸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书籍大体均遵循这一学术写作范式。二是诸多中国古代文学史著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历代名家名作、历代文学文体的生成形态作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融通的探索,论述并探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演进历程与生存状态。在这方面,马积高、黄均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与袁行霈“面向21世纪新教材”《中国文学史》表现得比较突出。三是诸多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注重中国古代文学内在行为走向与基本规律的揭示,在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多样外在形态的同时,又能挖掘其内在的社会生活与人性之美,并归纳、演绎出不同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风貌与魅力。如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特别注重挖掘古代作家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与人性之美。
然而,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虽然取得丰硕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可以说成绩显著,却又缺陷突出。譬如,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普遍采用社会历史与文学审美批评范式,缺乏文学史研究应有的多元丰富的生命丛链,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大写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大家与名家,不提其中的中、小作家;注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与作品内蕴、艺术风格的探索,缺乏作家文学活动与作品流播的论述。又譬如,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特别重视文学纵向社会历史的探索,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演进以及在每个时代的起承转合论述得十分清晰,但很少文学横向地理文化的考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地理分布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均甚少着墨。
在这若干不足之中,文学形态性别视阈的缺失更是其明显的缺陷之一。在我国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中,被书写的中国古代女作家只有蔡文姬、薛涛、李清照、朱淑真等不多的几人。我国古代众多值得被历史铭记的女作家及其创作文本被悬置屏蔽,我国古代女性诸多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形态与文学生活也被封存不提。在我国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范式中,中国古代文学是男性作家的一统天下,女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代众多女作家在中国古代文学演进历史中所起的重要或特殊作用被清空归零。
这种缺乏性别视阈的文学史写作范式所造成的学术与文化负向效应是很明显的。一则,它遮蔽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数量众多值得被历史书写的优秀女作家与她们高质量的创作文本,也遮蔽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值得被书写的诸多精彩的女性文学史事,让中国古代文学史书写变成一种偏颇、且有残缺的写作。二则,它传播给广大读者与研习者一种自以为客观、实则主观色彩十分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图景与解读史观,造成中国古代文学全局性的重大误读。三则,虽然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者主观上大多对两性关系中的男性威权主义持反对态度,但此种无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已成学术事实,客观上是亘古以来男性威权主义的一种流露或表现。无需讳言,无视历史的客观存在,不理会曾经存在的大量而鲜活的历史事实,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此种学术行为,只能造成学术研究的自负与固步自封,也只能造成对历史解读的短视、错位与偏见。
三、构建具有性别视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存在与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性别缺失昭示,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的不断完善与丰富,未来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书写应该也必须从两性视阈出发,构建自己的历史写作体系,那种缺乏性别视阈,以致遮蔽重大社会群体与历史史事的文学史我们没有理由再继续写下去。我们应该也必须“重写文学史”。
性别,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本质。“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16]1所谓“性别视阈”,就是从人类自然存在与社会本质出发,考察男女两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性别视阈”首先基于这样的哲理立场:不存在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个体与人类种群,每个人类个体与人类种群的主体性是由特定的生理/心理/文化符码厘定的。性别特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它具有普泛性,但更具个性气质。它是具体而活生生的。
我们不揣愚陋,拟就未来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性别视阈的构建提出几条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
其一,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不刻意以“性别”为卖点来划分文学形态,也不回避中国古代社会业已存在的大量女性文学,对中国古代女作家及其创作文本给予实事求是的定位与评价。
其二,对中国古代理应入史,尤其是明清时代诸多理应入史的女作家应该恢复她们的本来位置。对中国古代女性诸多的文学史事,特别是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学或某一时段文学有重要或特殊影响的女性文学史事,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其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尤其是明清女性文学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与增长点,当代与未来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理应吸纳学术界最新的女性文学研究成果,将它们纳入到自己的写作体系之中。苏者聪《闺帏的探视——唐代女诗人》、黄鄢梨《朱淑真研究》、段继红《清代闺阁文学研究》、俞世芬《唐诗与女性研究》、宋清秀《清代江南女性文学史论》等论著,乔以钢《“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张宏生《日常化与女性词境的拓展——从高景芳说到清代女性词的空间》等学术论文,均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成功之作,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进行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优异的学术实绩,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也应该成为当代与未来中国古代文学史构建的有机结构。
其四,批判地汲取中国古代与西方多样态的性别研究资源,如中国古代妇学与才女文化资源,西方近现代以来各种各样的女性或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做到点铁成金,为我所用,为构建中国古代文学史性别写作视阈蕴积足够的性别诗学理论能量。
其五,吸纳文学理论界最新且最具学理逻辑的有关性别批评的文学理论,撰写出科学合理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学术研究新篇章。性别诗学(gender poetics)是目前国内方兴未艾的一种颇具科学性与学理逻辑的新起文学思想与理论。它以性别为立论基石,以诗学批评即文学理论批评为主要路径,兼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美学、心理等诸多自然与人文向度,以多元开放的视野来考察、研究文学。比照传统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性别诗学(gender poetics)视野开阔,容量宏大,没有偏狭与固执。性别诗学(gender poetics)虽然容汇社会历史批评等向度,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理论批评,即人们常说的诗学批评,而不是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批评。林树明把性别诗学(gender poetics)定义为:“性别诗学(gender poetics)以性别价值取向为基本分析要素,把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性别意识作为文艺研究的基本坐标,对文学艺术中的性别因素做诗学层面的解析、研讨,研究作者、作品及接受者性别角色的复杂性,探讨由性别、种族、阶级、时代、经济、科技及教育等因素所铸成的性别角色与身份之间的交叉与矛盾,挖掘男女两性特殊的精神底蕴和文学的审美表达方式,并试图说明其产生缘由,突出文学的‘性别性’和两性平等价值,打破单一的男女两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规定,催生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性别角色,建构更加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和审美外观,在文化与审美领域获取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的性别公正与性别审美理想。”[17]50-51万莲姣则对性别诗学(gender poetics)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了准确而具体的解释:“在此,‘性别’一词是指男女两性的区别,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基于自然性别之上的社会、文化性别。‘诗学’一词取学界已经约定俗成的文学理论义,是从广泛义上理解关于文学的科学理论,不只是诗歌研究。性别诗学合起来就是一种文学理论的新形态。”[18]归纳起来,性别诗学(gender poetics)属于文艺学中价值论与存在论的范畴,它以性别价值、尤其以社会性别价值取向为基本探索要素,研究文学创作中的性别元素与特质,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社会其他向度来挖掘男女两性特殊的精神底蕴和文学写作方式。性别诗学力图突破男/女二元论的文学批评范式,融入复合式的文学批评视阈,在文学批评、尤其是在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疆界内有所革新与拓展,它呈现出流动、复合、多向延展的思维特质。以故,如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写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性别诗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那么,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变得视阈更开阔,研究方法更丰富,学术维度与文本体系也更健全,从而为广大读者与学术研究者奉献出更为客观、合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文本,从而也让中国古代文学史学术研究变得更加精彩而准确。
[1][明]江盈科.江盈科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易顺鼎.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序[M]//施淑仪.清代诗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上海书店,1987.
[3][汉]毛亨传,郑玄笺[M]//[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清]沈德潜.说诗晬语[M]//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一.左贵嫔[M].长沙:岳麓书社,1997.
[6][南朝]钟嵘.诗品[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
[7][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十六.上官昭容[M].长沙:岳麓书社,1997.
[8][后蜀]何光远.鉴戒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钟惺.名媛诗归[M].晚明刻本.
[10][清]沈谦《填词杂说》[M].北京: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1986.
[11][明]钟惺.名媛诗归[M].晚明刻本.
[12]江民繁,王瑞芳.中国历代才女小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1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14]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张璋,编.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叶舒宪.导论:性别诗学及其意义,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7]林树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性别诗学批评的思考[J].理论探索,2011(2).
[18]万莲姣.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