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哲学研究论纲*
2018-02-12颜佳华唐志远
颜佳华,唐志远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公共管理作为新的管理范式愈加被人们所熟知和重视。与此同时,公共管理以崭新的学科面貌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但学界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囿于概念辨析、学科内容、工具与技术、路径与方法等面域,从哲学视野对公共管理进行总体审视与思辨的成果鲜见。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生活或公共管理活动日益频繁,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管理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都蕴藏着诸多哲学议题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亟待从哲学视角进行解释、分析与总结。因而,站在哲学的高度研究公共管理生活,形成哲学层面的公共管理知识及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何谓公共管理哲学
(一)公共管理哲学的定义
正如“研究行政哲学,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行政”一样,研究公共管理哲学,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公共管理。对于什么是公共管理,西方行政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从未达成一致观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行政学家加森(Garson)和欧弗曼(Overman)认为“公共管理根源于公共行政的思想传统”,但也认为“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是两个相互重叠的领域,且他们都属于公共行政的部分”,同时阐释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到了九十年代,波兹曼(Bozeman)等则从政府权威性角度提出“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性的管理”,而奥托(Otto)、海蒂(Hyde)等美国学者依然把公共管理看作公共行政的技术性内容,如欧文·E.休斯(OwenE.Hughes)所言“还有一些较早的用法——特别是在美国——把公共管理看作是公共行政下面的一个较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他本人则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在公共部门中发生了行政与管理之间的重要转型,而‘公共管理’恰好可以描述这种转型”。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公共管理的解释虽愈加明晰,但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与界定仍难以达成共识。
自二十世纪末期公共管理被引入我国以来,专家学者围绕什么是公共管理进行了多种解读。夏书章教授认为“公共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共管理就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广义的公共管理包括政府、公共事业单位及所有非政府组织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公共管理,巧妙地说明了公共管理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但强调其范围明显扩大。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种观点详细阐述了公共管理的手段,同时凸显了公共管理的职责。张成福教授等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此观点借鉴了前观点的核心思想,且进一步明确了公共管理的目的。此外,陈振明教授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此观点突出了公共管理的结果导向和责任导向。王乐夫教授认为“所谓公共管理,就是为了维护、实现、增进和公平的分配公共利益,由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依法管理的活动”,强调了公共管理过程中法律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观点分析可知,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什么是公共管理”也难以达成高度一致的看法,但依然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总结出如下观点: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依然是政府,但还包括其他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公共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公共利益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和技术来公正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目标在于充分实现公共利益。在此基础上不难得出,公共管理哲学至少包括对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特点、功能及行为方式的哲学思考,包括对公共管理对象内容也就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人、财、物的哲学把握,也包括对公共管理政治、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手段与方法的哲学分析,还包括对公共管理目标在价值及伦理等方面的哲学审视。同时,公共管理还存在本质、动力以及规律等方面的复杂隐性问题,亟待从哲学层面予以厘清。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哲学是对公共管理实践生活与公共管理理论生活的哲学理解与辩思,主要涉及公共管理的本质观、价值观、认识观及方法论等问题,不仅探讨公共管理生活中的一般问题或者根本问题,而且对困扰公共管理主体的一切问题开展辩证性反思和全局性构想的学问。
(二)公共管理哲学的学科性质
公共管理哲学学科性质的确定是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是界定公共管理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学界对学科性质的界定通常从概念分析和层次分析两种角度进行解释。从概念分析角度而言,公共管理哲学是由“公共管理”和“哲学”两个概念合成的,可知其合成意义的结果是哲学,表明公共管理哲学是关于公共管理的哲学,在此基础上则可以进一步确定公共管理哲学只是公共管理方面的哲学,属于哲学的子内容或谓之部门哲学。从层次分析的角度而言,正如有学者认为“行政哲学是行政学的基础学科”一样,公共管理哲学也属于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学科。此外,根据康德的哲学思想,哲学具有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层次,由于公共管理哲学来源于公共管理生活,从这一视角来说公共管理哲学又属于实践哲学的层级,由此可体现出公共管理哲学具有批判性、反思性、价值性等方面的学科特征。
探究公共管理哲学的学科性质,还须弄清楚其与公共哲学、管理哲学、行政哲学的区别和联系。公共哲学是一门部门哲学,它以公共生活及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共关系、公共管理、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选择和公共行政的本质、机制、规律等。管理哲学是对现有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尤其是对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假设、文化和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行政哲学是对行政生活的哲学反思,以行政生活为起点的行政哲学不只研究行政一般问题或行政根本问题,而是对困扰行政主体的任何行政问题的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从上述三种哲学的定义以及对公共管理哲学的阐述,可知公共管理哲学属于公共哲学、管理哲学的范畴。同时,公共管理哲学与公共哲学、管理哲学以及行政哲学都属于应用型哲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其次,四种哲学类型的各自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差异明显,都是对特定领域的理论生活与实践生活的全局性问题进行哲学批判与反思。此外,公共哲学、管理哲学和行政哲学都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而公共管理哲学的学科体系尚未构建。
(三)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确定对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意义重大。科学地确定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开展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从现代哲学的趋势来看,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以来的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势,也是现代基本的或根本的精神。因此,结合上文的论述,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管理生活。
公共管理生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能够涵盖公共管理一切活动,与公共管理哲学是研究公共管理普遍性规律的特点高度契合。从形式上而言,将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公共管理生活,主要考虑的是要从本质上将公共管理哲学与其他哲学以及具体的公共管理的学科作区分。因为公共管理哲学是部门哲学,是研究公共管理生活领域的哲学,这就与其他生活领域的哲学有了本质区别,也能将公共管理哲学与具体的公共管理学科予以区分,还能避免公共管理哲学研究陷入抽象理论辩争的泥淖。从内容上来看,公共管理生活包括公共管理精神生活与公共管理实践生活两个部分。公共管理精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指公共管理理论生活,那么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公共管理本质、公共管理学科内容、公共管理知识、公共管理符号、公共管理语言与公共管理话语等内容。而公共管理实践生活则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财政管理、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内容。同时,还可以从时间角度将公共管理生活分为历史的公共管理生活、现实的公共管理生活以及未来的公共管理生活,从而将理论的、实践的、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有关公共管理生活的思想与学说全部包容进来。因此,从内容的角度也可以充分说明将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公共管理生活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公共管理哲学的理论来源与实践依据
(一)公共管理哲学的理论来源
公共管理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管理哲学的基础性理论来源;第二,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日益发展与完善,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第三,公共哲学、政治哲学、行政哲学、管理哲学与社会哲学等方面的思想也是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思想理论参考。
第一,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管理哲学的基础性理论来源。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类型。其一,公共产品理论包含的公共性构成了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公共产品供给结果的公平性、供给过程的公开性和供给取向的公正性”等内容,从社会公平、身份平等、价值归属等角度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形成作了重要思想贡献。其二,公共选择理论利用非市场决策的方式探究公共物品的供给、分配等方面的行为与过程,且分析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公共管理主体的具体行为特征,从而为公共管理活动探索出较多的规律性认知。其三,受委托—代理理论的启发,公共管理主体通过合同约定的形式将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等委托给社会第三方进行生产与供给,反映出公共管理在效率、质量、成本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四,交易成本理论中所体现的组织规模的合理性思考、交易成本的定价思维都为公共管理哲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公共管理理论是公共管理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实践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哲学伴随着公共管理生活的产生而产生,公共管理理论也是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企业家政府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其一,企业家政府理论所强调的“掌舵而不是划桨”“注重目标使命”“顾客意识”“重参与协作”等观点都包含着管理观、目标观和协作观等朴素的公共管理哲学思维。其二,治理理论兴起于福利国家危机、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历史背景下,其意义在于试图融合价值与效率的冲突。治理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网络治理、社区治理、合作治理、协商治理、协同治理、多中心治理与多层次治理等理论观点,为公共管理哲学提供了多元价值观、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以及公共管理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来源。其三,罗伯特·B.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突出的“为公民服务”“公共利益是目标”“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责任并不简单”等思想,更是为公共管理哲学在建构目标、价值导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与借鉴。
第三,公共哲学、政治哲学、行政哲学、管理哲学、社会哲学等多种思想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参考。其一,就公共哲学而言,公共哲学所强调的公共理性、公共利益共享、公共生活伦理、公共价值规范等方面的思想为公共管理哲学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迪。其二,就政治哲学而言,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的“最优政体”思想、洛克的《政府论》中的“分权”思想、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主张“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思想,尤其是罗尔斯所推崇的公共理性所包含的“公正平等”思想为公共管理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他认为“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础。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其三,就行政哲学而言,行政领域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中所强调的执行与效率元素,能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提供具有较强启发性的观念认识、方法认识与规律认识等。其四,就管理哲学而言,管理哲学的三个层次“形而上学层次的管理哲学、方法论层次的管理哲学、企业与一般组织的管理哲学”,也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从理性、价值、意志、方法、环境及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哲学参考。其五,社会哲学中有关“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劳动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的解释与探索,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中的动力、手段、规律以及公共管理主体作用等内容的哲学思考,从理论层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向与路径。
(二)公共管理哲学的实践依据
公共管理实践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活动之一,是公共管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类型日益丰富且多元,公共管理实践的方式及手段愈加科学且先进,为我们认识公共管理的本质、动力、价值与规律,对公共管理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纵深加速发展和公共利益多元化的趋势,公共管理实践中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更为复杂,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提供了多元复杂的实践基础。具体而言,公共管理实践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公共管理主客体关系处理、公共管理环境要素、公共管理组织发展、公共政策构建、公共财政管理、公共危机处置、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等。从微观层面而言,现代公共管理实践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任何一项公共管理实践都需要相关构成要素,甚至其他社会实践的持续配合方能有效完成。从宏观层面而言,通过一系列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经由一定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流程,已经全面构筑起互联互动、协调共事的立体式网状行动结构。
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实践的方式及手段日趋技术化和数据化,有效扩充了公共管理实践的时空范围,也更容易实现公共管理实践的价值目标。随着“互联网+”“云数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公共管理实践的方式和手段在效能对比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公共管理的方式与手段,不断提升着公共管理实践的科学境界与智慧境界,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公共管理实践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公共管理实践的方式及手段的现代化和技术化发展趋势,能够让外界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从而让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深刻地揭示公共管理活动中各种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动态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三、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内容
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管理生活,从而确定了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具体而言,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生活、公共管理人性、公共管理利益、公共管理知识、公共管理理性、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方法和公共管理发展等。
(一)公共管理生活
生活是以物质生产即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统一。公共管理生活是人类当代生活的重要类型,是一种公共管理主体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生活样式。从生活的角度来探讨公共管理,就要分析公共管理生活与人类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私人生活以及公共生活之间的逻辑关联,也要研究具体公共管理生活的思维及存在方式,如公共管理决策生活、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生活、电子政务生活等。同时还要探讨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生活中的价值、道德、伦理、工作内容等问题。进一步而言,公共管理生活不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类型,而且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能量,即公共管理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同时也只有依靠其他社会生活才能维系发展或更好发展。因此,一旦脱离社会生活,公共管理生活就不复存在,存在的意义也就随之丧失。同时,其他生活也因公共管理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特别是公共管理生活所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断推动着其他社会生活向前发展与进步。
(二)公共管理人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经常用“人类本质所应具有的优秀特性”来定义“人性”。公共管理人性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论范畴,主要是指公共管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特性。具体而言,公共管理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公共管理主体活动的领域,要求公共管理主体以“公共人”的身份角色在公共管理生活领域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断改善公共管理生活、创造公共管理生活和发展公共管理生活。一方面,公共管理主体本质上是“公共人”,所代表的是一切公共管理组织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要探讨公共管理人性在改善公共管理生活、创造公共管理生活和发展公共管理生活过程中的逻辑与作用。另一方面,少数公共管理主体受到“经济人”的诱惑,会丧失“公共人”身份的本质属性,会产生危害公共管理生活的行为,故公共管理人性论还须研究利用法律、制度、伦理、道德、技术等公共监督手段,来确保公共管理主体坚守“公共人”的身份并履行“公共人”职责的内容。此外,公共管理人性与功利主义人性是根本对立的,且前者对后者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同时,公共管理人性也是不断向前变化发展的。“人们所从事的满足诸种需求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新需求的产生”,可知公共管理人性也会随着公共管理实践生活产生新的变化。
(三)公共管理利益
利益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和主观需要”,利益有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公共管理主体与公共管理客体关系作用的结果,也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根本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一切公共管理活动都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密切相关,公共利益最大化也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公共管理利益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其一,要分析公共利益实现的历史变迁轨迹,尤其是要总结公共管理生活中公共管理主体与公共管理客体矛盾关系中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过程的规律内容;其二,要探讨公共管理主体与违背公共利益最大化行为作斗争的问题。在现实的公共管理生活中,私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侵犯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要充分研究法律、伦理及道德等方面的原则在约束或禁止公共利益受侵害行为方面的经验与规律;其三,要研究公共管理生活中公共权力、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还要探究三者的力量平衡状态或非平衡状态下对公共管理生活的作用。
(四)公共管理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公共管理知识包括公共管理经验知识和公共管理理论知识。而对上述两种知识类型的理解、选择、接受是公共管理生活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首先,要重点分析公共管理生活与公共管理经验知识、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关系,具体包括公共管理经验知识、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性质与公共管理生活的关系,公共管理知识对公共管理的作用及功能,还要探讨公共管理知识建构及其路径优化等问题。其次,在现实的公共管理生活中,公共管理知识还具体表现为公共管理语言知识、公共管理图像知识和公共管理符号知识等类型,要分析各类型的公共管理知识对公共管理生活的独特作用与功能。同时也存在公共管理默会知识、公共管理明确知识两种知识状态,要探讨二者的各自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还要探讨公共管理哲学作为公共管理的知识基础,如何通过哲学批评与反思为公共管理学提供价值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价值及作用。此外,公共管理知识还具有全球化和本土化之分,公共管理知识本土化是指以本土人文环境为母体, 充分借鉴外来的公共管理知识,并与现实相互交融的公共管理知识样态。公共管理知识的本土化建构要以本土公共管理生活为依托,同时借鉴外来公共管理知识的优秀成果。
(五)公共管理理性
理性是指受人的目的和意志所支配的一切精神属性和精神活动及按一定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运作的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理性生活一直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公共管理生活更不例外,故公共管理理性论的价值不言而喻。公共管理理性论首先要探讨公共管理理性的定义及其特性。公共管理理性是一般理性在公共管理生活中的具体化,具体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价值判断、事实认知、管理主体、目标规划、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权衡、理智取舍、客观分析、冷静思考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模式。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可知理性具有高度现实性的特点,公共管理理性也是与现实的公共管理生活相适应和融洽的。其次,必须研究公共管理理性的结构、公共管理理性的功能作用、公共管理理性的建构路径以及公共管理理性与公共管理非理性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此外,还必须探讨公共管理主体的理性特点、公共管理主体理性在公共管理生活中的功能及作用、公共管理生活与行为理性、公共管理生活与价值理性、公共管理生活与工具理性、公共管理生活与非理性、公共管理生活与公共理性等重要议题。
(六)公共管理价值
公共管理价值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什么是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价值、公共管理价值的内容以及公共管理价值如何实现等内容。其一,公共管理价值是指公共管理客体对公共管理主体的有用性。由此可知,公共管理客体是公共管理价值产生的根据,公共管理主体则是公共管理价值产生的条件,公共管理主体与公共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公共管理价值产生的土壤。其二,公共管理价值的内容主要包括责任观、效率观、平等观与公平观等。正如欧文·E.休斯强调的“管理主义的责任机制确实需要适当的确立并被公民广泛接受。如果责任机制含糊不清,或者很容易被回避,那些潜在的问题必将形成对整个管理主义模式的挑战”,责任观也是公共管理价值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出公共管理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活动,而效率观、平等观和公平观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责任观。其三,公共管理价值的实现不仅要公共管理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需要公共管理信念、公共管理道德、公共管理伦理等精神要素的激励及监督。
(七)公共管理方法
行为主义学派先驱巴甫洛夫认为“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公共管理科学的前进与发展,也是由公共管理方法论推动的。探究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管理方法论的涵义和特征、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内容以及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功能等组成部分。首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公共管理方法论是指普遍适用于公共管理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工具性。其次,根据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内涵,可知其主要包括根本性的公共管理方法和具体的公共管理方法。根本性的公共管理方法是指公共管理生活当中的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等。而具体的公共管理方法则包括传统的公共管理方法和现代公共管理方法,前者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文化手段等类型,后者主要包括系统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权变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与绩效管理等方法。此外,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功能则是通过其认识与指导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公共管理实践生活与公共管理理论生活的价值。
(八)公共管理发展
公共管理发展论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公共管理发展的内涵、分析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力、概述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式、总结公共管理发展的规律等。首先,公共管理发展是指采用科学的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健全公共管理体系,改善公共管理生活方式及公共管理主客体作用关系,优化和创新公共管理发展模式,提高公共管理活动绩效,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次,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成熟、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共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等方面,要分析上述动力对公共管理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具体表现。再次,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公共管理发展方式与现代公共管理发展方式,传统公共管理发展方式注重公平与责任等的实现,而现代公共管理发展方式则侧重技术与方法等的应用,要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与传承路径。此外,公共管理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始终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公共管理理论生活与公共管理实践生活的对立统一、公共管理实践生活中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公共管理理论生活的精细化趋势等内容。
四、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价值
公共管理哲学研究是从哲学高度探讨公共管理理论生活领域与实践生活领域的根本性、普遍性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纵深发展。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整体推进,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学科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公共管理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公共管理知识生产与实践脱节、公共管理知识生产领域中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对外来知识和历史知识消化能力不强”以及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理论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缺乏哲学思想的指导。正如“行政哲学至少能够为公共行政学提供价值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类别的知识基础”,公共管理哲学也能够为公共管理学提供价值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供给,尤其是可以通过公共管理知识的本土化构建,推动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发展。因而,必须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公共管理哲学来指导公共管理学科纵深发展,避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方向上出现片面性及逐外性、内容上出现过度零散化和研究方法上追求技艺性,从而为公共管理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有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正确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公共管理哲学的产生及发展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末期至今,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有效增进了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规范水平,有效指导了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作为具有广泛指导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无疑应当更加重视公共管理科学,对公共管理知识从哲学层面进行再概括、再分析、再抽象,这就诞生了公共管理哲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职责。因此,开展公共管理哲学研究,不仅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公共管理科学发展功能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管理哲学助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职责所在。
三是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活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不仅要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还应当承担‘改造世界’的重任”,故公共管理哲学不仅要深入系统地解析公共管理生活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而且要增强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自觉性,还要不断指导公共管理活动以提升其科学性水平。当前,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从性,主要表现为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缺乏系统与战略规划、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过度追求工具理性等问题。同时,公共管理活动本身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脱离现实社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等弊病。因而,公共管理主体要努力学习和领会公共管理哲学的基本原理,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哲学的现实批评指导功能,有效运用公共管理规律及公共管理科学方法,逐步克服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盲从现象,舍弃违背公共管理本质的不当行为,提高公共管理活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改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质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G.David Garson,E.Sam Overman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3.
[2]E.Sam Overman,“Public Management:What’s New and Differ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4,No.3May-Jun,1984.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刘胜中.公共管理学——结构、要素与环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张康之.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王乐夫.公共管理学:原理、体系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何颖.行政哲学的基本问题初探[J].哲学研究,2005(4).
[10]苪国强.乔耀章.行政哲学的学科行政及研究特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1]江涛.公共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2]彭新武.管理哲学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3]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14]颜佳华.我国行政哲学研究概况与相关问题再探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5]李明.李京晔.公共产品理论的公共哲学思想基础:关系探析及本土化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16]王诗宗.治理理论与公共行政学范式进步[J].中国社会科学,2010(4).
[17][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8]袁闯.管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9]Sean Sayers.Marxism and Human Nature,NewYork:Routledge,1998.
[20][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2]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3]何颖.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4]颜佳华.行政哲学问题探索[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7.
[2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6][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7]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8]朱立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动力与源泉[J].公共管理学报,2006(2).
[29]颜佳华,王敬宇.行政哲学:公共行政学的知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