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
——基于网络语言视角*

2018-02-12徐建军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辅导员

谢 群,徐建军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信息获取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即生活,网络语言作为网络生活交流的一种形式,蕴含了大学生的真情实感,折射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话语权的重要窗口。

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带来的话语权变迁引起当前学界的关注,相关学术研究颇为丰厚:在知网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关键词的检索量达550条,如骆郁廷和魏强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沈建红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邱仁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李庆华和李志飞的《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等;著作方面,主要有吴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葛红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洪波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邱仁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从总体上看,相关的学术研究逐渐丰厚,但尚未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综合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规范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话语权作出定义。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一的高校辅导员,其话语权的研究还尚不充分。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语言的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一、思想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

随着网络即生活的态势愈来愈明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辅导员掌握这种生态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掌握话语权就是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由不可放弃的话语权利、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话语权力、体现个人魅力的话语权威构成,三者共同指向话语权思想引导的本质。

(一)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受教育者昭明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其价值旨归在于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于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向受教育者彰明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形式。[1]87-90当前学界大多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的拓展和延伸。对此,笔者持不同意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但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来看,以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会存在场域失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网民有近7亿人,很多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2]204在当前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正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必须主动作为、主动出击,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导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话语是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媒介,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思想潮流。

对高校辅导员而言,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定义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关于话语权,按照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界定:“话语是一种事件,也就是说,话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特定的言说主体,针对特定的问题,为着特定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和手段说出或写出的言语。一种话语一旦形成,它便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规范和概念,构建了自己的场域,从而排斥其他语言。”[3]98-102从福柯对话语权的描述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话语权,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话语主体基于网络,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向受教育者彰明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影响力。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则是以辅导员为话语主体所产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二)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成

抓住事物的本质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性。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三部分构成:不可放弃的话语权利、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话语权力、体现个人魅力的话语权威。

权利是在人与人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辅导员和学生是一种相对关系的社会角色,在这个岗位上,就蕴含着学生对其地位的承认。同教师站在讲台有授课的权利一样,辅导员也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实现的可能,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产生实际的作用。作为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利是和义务一体的,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利的不可放弃性,尤其在当前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趋势下,辅导员必须站出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旦辅导员放弃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利,就会陷入思想政治教育懈怠、渎职,放任网络各种价值观念不予置评,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而且这种后果还将从网络流向现实,削弱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意识到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一种“必须要说、必须敢说、必须能说”的权利,做好大学生发展路上的把关人和领路人。

权力是一种能动的支配的力量,权力的运行寄于担当一定公共职务的人,权力并不具有私属性,而是一种公职行为。从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来看,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利需要权力作保障,由此才能产生有效影响。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话语权力侧重于话语权的强制性和排他性,是一种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意志。辅导员所居的职位属性规定了其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必须要传达主流的思想、主流的声音。其二,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为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提供了后盾,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是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权威是一种关系概念,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权威是使对象自愿服从的能力。它强调权威是一种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使他人服从的能力,而且这种服从是出于对象的自愿。”[4]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体现为大学生对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信从。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来源有三:其一,来源于权力,权威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辅导员的话语权力在权力对象眼中具有合法性,从而产生信服力。其二,来源于辅导员的优势地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辅导员的优势地位体现在受教育水平层面,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有严格的学历要求,这决定了辅导员的受教育水平要高于大学生;在理论水平层面,辅导员的政治身份必须是党员,且经历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在丰富的人生阅历层面,辅导员相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具备相对丰富的生活经历,能够给学生以启迪和引导。其三,来源于辅导员的智慧,“亲其师,信其道”。智慧在于回答人最根源、最深层次的问题,洞察事物的本质,解决的不仅是单个问题,而是从问题中寻找普遍规律进而帮助学生解决一类问题。正是辅导员能够通过一系列话语体系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遇到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才能由现实形成话语权威进而过渡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其四,来源于大学生自身的理性判断,权威是一种关系存在,除了权威者自身因素之外,权威对象的理性判断也是权威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具有自觉和自主意识,他们会对外界话语进行求证,当辅导员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大学生自身判断一致时,便会产生信服力,形成权威。

综而述之,权利、权力、权威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性。不可放弃的话语权利要求辅导员必须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话语权力允许辅导员能够说;体现个人魅力的话语权威要求辅导员说得好。“说”的最终目的在于“思想引导”,只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提升、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有资格去抢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说社会主义的话、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

二、解构属性:网络语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的样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窥析言语者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网络语言通过话语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逻辑蕴含,随着网络语言和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差异性逐渐扩大,网络语言逐渐以解构样态存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

(一)网络语言与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的逻辑蕴含

语言,作为人类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投射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5]23语言有几个要义:一是人类用于表达交流思想;二是用于人与人的交往即社会生活;三是有共认的意义,也就是同一言语在多数人中会引起相同的反应。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语言便是网络快速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硬件、软件、病毒、黑客、电子商务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在应用于网络交流并渗入到现实交往活动中的词汇、语法规则等语言事实和语言行为,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本文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不等于网络话语,网络语言属于网络话语的一部分。网络语言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而话语一旦形成,它便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规范和概念,构建了自己的场域。网络话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在特定的语境中由遵循特定语法规则的语言符合系统构成,能够构建特定的社会秩序关系的网络意义体系,在这个界定中有三层结构要素,即网络语言、网络语境和网络话语权。[6]72-7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意义。网络语言作为网络话语的一部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形式逻辑和内容逻辑。在形式逻辑方面,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展现了当前互联网的技术热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需要把握这些技术热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网络语言一样,都缺乏身体在空间中的行为动作,只能通过与网络语言具有一样路径的文本话语、图片话语、符号话语、音频视频话语来实现;同网络语言一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遵循“编码-转码”的语法规则,其不是把现实思政话语的内容照搬照抄到网上,要在理解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基础上进行“转码”,以适应网络语境。在内容逻辑方面,网络语言是网络话语需要掌握的一门“语言”,包括其产生原因、生产机制、演变规律等;网络语言是青年学生内心世界真情实感的流露,大学生所选择并使用的网络语言则折射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是网络话语需要关注的阵地;网络语言使用者和网络话语对象具有契合性,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象是大学生, 其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传播者;网络思政话语蕴含着对理想网络空间价值形态、对大学生形成符合主流意识要求的思想道德的希冀,但当前大学生通过网络语言表现出来的状况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必要性。

(二)网络语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的解构样态

网络语言通过话语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逻辑蕴含。但就网络语言功能及属性而言,作为民间话语、生活性话语、随机性话语必然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官方话语、政治性话语、特定话语存在矛盾,随着网络语言和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差异性逐渐扩大,网络语言越来越以解构样态存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意见领袖、资本掌控下的权利解构。权利的解构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权利客体,二是来自权利的主体。以网络语言为表征的意识形态较量愈演愈烈,你不发声我发声,当前网络空间存在三个地带:昂扬主旋律的红色地带,唱衰、攻击社会的黑色地带,模糊摇摆的灰色地带[7]37-38,这三个地带在高校同样存在,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若不能及时发声,那灰色地带会偏向黑色地带,黑色地带会逐渐抢占红色地带。我发声来你听不到,当前网络的匿名特性可以让大学生进行传声选择,可以选择对辅导员进行网络语言的屏蔽,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你发声来我不听,在相对存在的网络关系中,话语权利建立在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承认基础上,当前网络语言的模糊性使辅导员无法确认其是否承认,比如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然并卵”“不明觉厉”以及各种表情包,甚至“潜水”式对抗性沉默等等。不听你声听别声,看似自由的网络人人都有话语的权利,实则不然,在网络空间中,真正有话语权的是一些大V、公知,以及当前出现的“网络权贵”,他们引导这网络舆论走向,赋予网民虚假的权利,在一些别有用心的“意见领袖”的引导下,不少大学生失去判断,如“网络阅评员”是相关部门的舆论向导员,“五毛党”的网络称呼对其带有明显蔑视的意味。同时,辅导员自身对网络语言把握不准,谈网色变,进而导致话语权利懈怠。

第二,价值多元、资源分散下的权力解构。权力解构体现在三个方面:谁的权力、因何解构、被谁解构。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是由其所在位置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场域权力解构中的位置赋予,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和存在状态,即场域中说者和听者不同的位置关系,控制与被控制的社会关系”[8]89-94。而一旦转移到网络空间,这种位置关系便显得弱化,最直观地体现为网络语言所呈现出来的话语对抗性。位置的权力是一种公权力,这种公权力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也就是合法性体现,但在网络社会中,包括网络语言在内,既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或者说辅导员对此意识淡薄,又缺乏相关的学科规范,这客观上造成了网络语言的众声喧哗,进而造成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力的旁落。被谁解构的问题更多的表现为权力的稀释,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一对多、多对一”的形式开展,但到了网络社会,由于大学生点状布局,加上各种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对辅导员来说很难精准把握到每一个点,从而导致集约的思政话语权力转而为分散的网络思政话语权力。

第三,话语差异、去中心化下的权威解构。网络语言对网络思政话语权威的解构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其一,优势地位的解构,网络的海量信息给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渠道,也就是说他既可以听A的,也可以听B的,辅导员所阐述的信息内容也完全可通过网络获取,传统的“闻道有先后”在网络社会被逐渐消解,甚至出现大学生知道的而辅导员不知道,大学生早已经熟知的辅导员才刚接触,从而逐渐失去信息优势地位。其二,去权威化语境。“当前,人们的话语体系日趋现实和功利,而网络的出现加速了去权威化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区分正在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话语‘发起者’和‘参与者’的划分更加符合实际,他们共同制造全新的网络话语,表现为抗拒一本正经的说辞,体现明显的后现代特征。”[9]47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教育中心和内容不同的是,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没有绝对的中心,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因而解构了权威。其三,不理性判断,网络语言体现出网民的价值判断,网络的匿名性以及去个性化特征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不理性判断的境地,这种不理性判断会导致对辅导员的网络思政内容产生逆反甚至抵触。其四,“虚拟-现实”的非良性循环。网络语言形成于网络,它代表一种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会向现实生活渗透,对现实形成强大的冲击,现实中形成的特质,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心态,“现实-虚拟”循环,解构权威。

三、表现形式:网络语言映征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困境

网络语言的解构属性中映征当前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困境,具体表现为:在以网络语言为主导的话语格局中辅导员处于弱势地位;在网络语言传播语境中辅导员表现出不适;在网络语言交互中形成话语壁垒,阻滞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递。

(一)弱势地位——以网络语言为主导的话语格局中存在缺失

网络社会地位必然和现实中的地位密不可分。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辅导员虽然是其中骨干力量,但缺乏理论课老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使其在学科和学术话语中处于不利地位;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这就决定了辅导员还须从事大量事务性工作,这牵扯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难以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位于学校党政管理体系的底端,承担上传下达、贯彻落实的任务,时刻受到上层管理权的驱使,这客观上导致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容易遭受话语权旁落;辅导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事务性工作中。

弱势地位由现实及网络。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社会,在很多信息及能力的掌握上,辅导员不一定高于大学生,“话语即权力”,不具备信息优势就不具备话语权力,也就不具有优势地位。与现实不一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和教育对象进行接触,而是通过网络上的痕迹和只言片语,这就导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真正走进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碰触受教育者的心灵,话语效力被悬置于大众生活世界之外,话语效果逐渐下降,无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的精神认同”[10]199-202。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1]3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若不能走进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则难以达成教育之本质,客观上导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语境不适——网络语言传播话语环境中的形势复杂

所谓语境就是在特定空间中由一定话语形式、规则、心态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意义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除了要具备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特征之外,还须结合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语境特征。这对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一部分辅导员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不到位;对相关的政治性话语、规则性话语吃不透、理解不准;对语言表达规律认识不到位、容易照搬政治性大话套话,缺乏话语表达的鲜活性和生动性,容易给大学生造成一种单调、生硬的感觉,导致难以被学生接受,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高校辅导员,既要保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政治性、严肃性,又要能够轻松活泼,与大学生打成一片,这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话语把控能力,做到工作有分寸、人格有魅力。在网络多元化语境下,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异质”话语,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反倒受到奚落和调侃,面对这样冲击和解构的环境,部分辅导员会显得无所适从。

复杂的形势也是造成辅导员语境不适的重要原因。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价值植入,当前蕴含着意识形态的较量愈演愈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有力的传播工具和载体,网络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织、交融、交锋的平台。西方国家借助其技术优势、话语霸权、消费植入、价值包装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鼓动一些具有攻击性、低俗庸俗媚俗的网络语言横行,污染整个网络环境,以达到扰乱学生思想和行为,破坏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实现其自身国家利益的目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与实体经济形态逐渐深度融合,随之而来的消费意识形态性也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大行其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警惕“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工具性价值日益上升,理性价值逐渐被消解、理性价值的使命因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等外在因素而异化”[10]199-202。

(三)话语壁垒——网络语言交互中话语传递的信息阻滞

网络及网络语言使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顺应了大学生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给大学提供了一个较为独立和封闭的信息获取和接收渠道。但同时,这也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了一道信息屏障,最典型的就是当前的微信朋友圈,它将线下的熟人社会移植到线上,只有互为朋友才能看到对方动态,或者即便是朋友,只要进行设置,也可使对方不能看到自身动态。信息屏障形成话语壁垒,造成两个困境:里面的看不到——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不准,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的信息传播,更是一种自我个性寻求认同的表现,折射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教育者最需要关注的信息,但若大学生对教育者树立屏障或有选择性地开放一些信息,那么教育者就无法把握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外面的进不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精准传达,大学生有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逐渐增多,有内容并不等于有效果,若传播的信息难以让大学生产生共鸣,那主流声音很容易被“取关”,而且当前商业化运作的平台紧紧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和用户需求,为大学生“定制”内容,这部分平台分流了大批大学生用户,从而使大学生对其产生黏性。除了在内容提供、功能覆盖、平台运营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外,即便大学生关注了相关平台,但实际上如果大学生不主动去点开浏览的话,这些教育信息同样会失灵。

四、因势而为:网络语言视角下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2]在当前以网络语言为表征的网络文化形势下,辅导员要因势而为,积极把握网络语言这种现象,转挑战为机遇,化困境为佳境,牢牢守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控制话语权。话语权不是在沉默中得来的,话语权也只有通过话语才能取得,如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从权利维护好、权力运用好、权威树立好三个层面进行。

(一)权利维护好——话语有方

第一,不可放弃权利要求敢说。话语是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力的媒介,因此辅导员要敢说。敢说不是口无遮拦乱说,是发现在网络上出现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言论和行为时要敢于站出来制止,并有理有据;敢说是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我们面临的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13]13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每周校园舆情热点报告,对一些即将或可能产生的舆情苗头进行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敢说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说,积极开通微博、微信、QQ等,并定期浏览学生的朋友圈、QQ空间,捕捉大学的思想行为动态,采用私聊、评论、点赞、转发等微方式引导大学生思想走向。

第二,提升教育效果要求常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非一日之功,其实效及话语权大小取决于话语持续度,辅导员要树立持久战的心态。常说要在与学生互动中说,辅导员和大学生任何一方都不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唱独角戏,辅导员话语权的建构,应主动为之,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积极开展话题互动;另一方面,在学生活跃的网络社交空间,通过议程设置,在互动中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常说要在共域中说,在开展教育话语时要通过具有意识形态性的音乐、影视、案例等构建教育场域,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感受场域氛围,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化。常说要在交锋中说,毛泽东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4]230辅导员要时常参与网络交锋,正面回应焦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清晰、冷静、客观的心态,避免被错误思潮影响。

第三,打破话语壁垒要求巧说。受教育者的话语屏障为教育话语设置了壁垒,巧说要求避免大话空话、套话,用鲜活、简洁、精悍的话语体系去迎合大学生的话语口味,这样的话语体系“不是高高在上讲道理,不是板脸教训人,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读来可亲可近、可触可感”[15]。避免抛弃语境的预设性话语带来的话语压迫感,通过贴近话语对象,结合国情、民情,抓住对象的心理状况,用生动活泼、朴实亲切的话语风格,增强话语感染力。

(二)权力运用好——守土有责

第一,说有政治性的话以树立鲜明旗帜。旗帜问题是立场问题,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不同的立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不同。辅导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没有‘开明绅士’,一定要有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敢于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2]195辅导员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宗明义地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尤其在错误观点和思潮面前,要坚定地亮剑。

第二,说有科学性的话以理服人。科学性体现在理论的彻底性,它决定了话语的说服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要公正说话,在处理问题时不偏袒、不徇私;要系统说话,传递的观点和信息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能前后矛盾;要依规说话,话语的权力来自法律法规,同样,话语权力的消解来自对法律法规的不遵循,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予以相应的惩处;要彻底说话,所谓彻底是建立在对话语内容本质的把握之上,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6]11只有彻底掌握理论,在面对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文化冲击中才能理得清、说得明;要现实说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是吹捧和回避,而是要直面现实问题,与时代接轨,在剖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把事情说明白、把道理讲清楚,达到以理服人。

第三,说有趣味性的话以广泛传播。有趣味性的话不仅能让人易于接受,还能广泛传播。有趣味性的话不是恶趣味的话,不是低俗庸俗媚俗的话,也不是一味迎合当前网络语言口味无底线的话。有趣味性的话旨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能量。如脍炙人口的“习大大”“彭麻麻”以及其卡通形象让人备感亲切;广为流传的“给力”“点赞”“V5”“厉害了”等,都形象生动地传播了正能量。趣味性要和思想性相结合,在掌握网络语言规则和教育要义之下,适当将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单向话语向双向话语转变。总而言之,只有将话语送到学生耳里、心里,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权威树立好——信师亲道

第一,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的权威积累于自身的一言一行,辅导员应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形成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真正的认可。辅导员不是独立于网络之外的,和大学生一样,辅导员也具有“现实人”和“虚拟人”的双重性,若作为现实人表现得人格高尚,作为虚拟人却品行低下,两者人格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则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就会因为对人的质疑而产生对其所说内容的质疑。人格魅力提升还在于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情感温度,情感的表现和抒发是人的天性,辅导员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信息,更多的要将情感融入其中,寓理于情,以情动人。辅导员将情感融入到话语中,对人性的关照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这种姿态能够使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久而久之,由人格魅力到话语权威便自然显现出来了。

第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话语权威之处并不在于话语有多么辞藻华丽、形式多变,其真正魅力在于解决问题的价值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要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尤其是兼具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的辅导员,必须要树立服务意识,深入学生当中,真正了解他们冷暖,重点关注学生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的动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亲其师,信其道”,人之亲近,归根到底还在于对实际问题解决之中。

第三,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所立之“德”为社会主义之德,所树之人为全面发展之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旨,向学生昭明真善美之本源价值。立德之本还在于树人,对人的关注应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本,关注要从精神上的关怀,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摆渡人”;从能力上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甄别能力等,引导大学生能在浩繁的网络语言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长元素;从知识上的传授,将网络安全知识、法律知识、科普知识等输送到学生身边去;从体魄上的强健,大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多了,花在强健体魄上的时间就少了,熬夜多了,休息就少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似的网络语言折射出大学生一方面意识到沉溺网络的危害,另一方面又是无法自制的吁叹。辅导员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将赋含人本关怀的教育内容“转码”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愿听、爱听、常听,在学生判断、选择的基础上实现话语权的建构。

[1]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2).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3]毛文铮, 李海涛.政治文明视野中的网络话语权[J].南京社会科学, 2007, 5(016).

[4]俞可平.权力与权威:新的解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 30(3).

[5]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6]祝大勇.网络话语的三个层次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7(013).

[7]李宗建.精准把握思想舆论“三个地带”[J].理论导报, 2016, 9(1).

[8]李庆华, 李志飞.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 2016, V50(7).

[9]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0]尤红姣, 侯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及解困之思[J].广西社会科学, 2015(8).

[1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13][英] 维克托·迈尔- 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4]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卢文华.网络时代群众工作应与时俱进[N].宁波日报,2013-08-19.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辅导员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