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双向”培养模式探索
2018-02-12徐春丽王青丽
徐春丽 王青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放在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上。临床医学院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走上大学的讲台,为医学生授课。随着医院的规模扩张和优质护理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护理岗位需求和护理教学任务摆在医院和护理学院的面前。由于护理岗位的实际操作的实战性需求,越来越多的护师也迈入教师队伍,优质护理对临床护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学者提出培养出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力双强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这种“双师型”护理教师必需具备以下两方面能力:一是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具备从事临床优质护理工作、指导实习学生的能力;二是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包括理论功底和教学技巧,能从事课堂理论教学[3-4]。但是,目前临床医学院护理教师均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经历教育学的教育,缺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育心理,也缺乏对护理实践的归纳总结等。因此,如何使护理工作者在走向讲台之前获得教学经验,促进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相结合,转变为护理教育者,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为此,我院针对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护理“双师型”教师“以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为辅”的双向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双师型”护理学教师的教学培训经历缺失
临床医学院的护理教师大多是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医院承担治疗护理工作,从实习护士开始接触临床,一直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优质护理为核心进行临床护理工作,逐步成长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者。由于从护理工作开始就以临床实际工作为核心,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一旦开始进行护理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能力问题,授课效果普遍不高。同时,由于医院护理工作繁忙,新技术发展迅猛,多数护理工作者淹没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新技术新业务缺乏足够关注,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浅显,往往还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导致自身专业理论、技术更新及教学能力匮乏。
1.2 “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的总体规划和相关制度缺乏
目前,大多临床医学院校的护理教师队伍主要由医院护士承担[5]。由于护理教学一般并非医学院主流教学,多数临床教学医院对护理教学的重视不足,导致临床医学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护理教学多数归口护理部管理,并未上升到医院层面,因此在护理师资遴选、培训、考评等方面主要限定在护理部,没有形成医院层面的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工作考核等方面没有配套政策,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3 对“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内涵认识不够
按照传统观念,认为“双师型”教师即为“护师+教师”,就是同时拥有执业护士资格证加上教师资格证的护理专业教师。这种观点仅关注了“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必要资格条件而非全部条件,认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护师就具备教学能力。事实上,资格证书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教学能力的提升则来自于反复进行教学并反复结合临床实际多次实践,在参与实际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理论和经验的升华[6]。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护师未必具备完善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系统理论基础知识的护师也不一定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2 构建临床医学院“双师型”护理教师“双向”培养模式
2.1 制定医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严把“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入口
从医院层面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从严“双师型”教师队伍准入。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双向”能力的选拔,依据护士学历、工作年限、临床工作与教学能力、患者的评价、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和使用计算机的水平、个人意愿等制定“双师型”护理师资选拔标准,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双师型”教师准入基本条件,对符合条件的护士进行综合考核,包括试讲确定人选,选拔护理专业优秀人才进入“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双向”培养,考核合格以后正式确定为医院“双师型”教师。
2.2 建立护理“双师型”教师“双向”培养平台
2.2.1 双向定期培训 对选拔的护理专业优秀人才,进行专业与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培养。每一项培训内容由各专业“双师型”导师团队进行制定,学习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带教经验[6],鼓励医师参与带教培训。
2.2.2 培训内容 分为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及人文修养等方面。
双向培训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①双向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教学理论的培训为主,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为辅;②双向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主,以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为辅。专业实践能力是护理“双师型”教师重要特征,既包含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包括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护理技术服务能力等,具备复合性。护理专业实践能力也是我院评价“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判断标准。从决定进行教学的开始就要求“双师型”教师能全面深入了解护理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并将基本的护理及医疗相关技术标准融入到护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同时利用宜昌市智慧医疗的有利条件,结合我院一体化智慧医疗的建设,结合科教科技能中心建设建立院内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并联络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智慧职教等教学资源平台,借助学院教学资源中心,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护理教学发挥高水平专业优势,每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理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及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包括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每年达20余项。实现护理工作者综合水平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向”提高。近年来,围绕重点专科的发展,积极组织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包括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 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宣讲并转化到教育教学中去, 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大大提升了护理教师队伍的品质。
2.2.3 培训的方式 一是请进来,首先是立足于利用三峡大学有利的教育资源,请三峡大学教育学专家,以及三峡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的优秀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聘请教育专家讲授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教学方法、沟通技巧等,提高护理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其次是聘请省内外、国内外护理专家来院讲学,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使需要“双向”培养护理教师能够把握护理学发展前沿,及时将最新的护理知识传递给学生。二是送出去,利用院企合作,对导师团队进行培训,目前已选派三期32名护师参加山东威高护理学院教学培训,同时选送优秀人员参加全国各类教学师资培训班或外出进修学习理论与实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国内外最新的护理发展理念,开拓教学思路。三是院内培训,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鼓励有教学经验的医师参加培训;宣传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强化其为人师表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做好传、帮、带实验课的教学,一般由2人承担,可选派优秀的教师带新入选教师,传承优秀教学方法,传递教学正能量,提升教学效果。
2.3 落实护理“双师型”教师教学试讲制度
课程教学实行教学组长负责制,由医院任命的教研室主任总体负责,具体课程教学实行课程组长负责制,保证试讲、集体备课、教学效果讨论等工作的质量,同时强化教师试讲。新教师初登讲台实行严格把关制度,每学期让新教师及上学期评教效果不好的教师在教研室试讲,本课程教师和教研室其他教师参加听课,就内容把握、教学方法、课件制作等提出建议,强化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新教师自我提升,提高教评较差的老师教学水平。部分老教师讲授新课也要在课前试讲,以保证教学质量。坚持教师教学备课,开展教学讨论,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意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2.4 强化“双师型”护理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注重专业与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8]。在三峡大学统一领导下,组成由医院护理专家、三峡大学校级教学督导、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学院督导教师一起组成3级督导团,不定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督导,对护理教师进行知识面与教学水平的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中肯意见并反馈给任课教师。通过督导检查、教学评估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想法,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师的理论知识面与教学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双师型”护理教师“双向”培养模式管理成效
3.1 以制度保障了临床医学院“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得到根本解决[9]。我院在护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在三峡大学的教务处及医院护理部的配合下,完善了“双师型”护理教师准入制度、督导听课制度、教研室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等,其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
3.2 以“双向”定期培训夯实了临床医学院“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素质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定期培训,构建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培养模式,规范了护理师资队伍培养,提高了“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表现在护理教师在将临床工作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了解了学生特点,在临床带教时更有针对性,不但获得在校生的喜爱,也得到实习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增强了职业自豪感。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进入临床后不再感到陌生,能很快进入实习状态,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也有所增强。
3.3 以教学效果评价及护理绩效改革促进了临床医学院护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护理教师专业与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评价,找到问题,并反馈与改进,通过评价,增强教师自觉意识,激励其不断自我提高,形成了“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实施护理岗位绩效管理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认同度[10],通过改变护理绩效改革,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绩效,引入“双师型”的岗位津贴,实现对优秀“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奖励力度。增强了护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护理教师,极大地提升了临床护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好评率有了明显提高。
4 结论
探索临床医学院“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通过严把临床医学院“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入口,建立护理“双师型”教师“双向”培养平台,强化护理“双师型”教师教学试讲制度,落实“双师型”护理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构建护理“双师型”教师“以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为辅”的双向培养模式,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临床医学院“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医院在教学管理、实习生带教、科研等方面工作得到了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