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应急兵站医疗队建设和训练优化的几点思考
2018-02-12吴前进宋文党宋文仙殷作明
康 波,吴前进,宋文党,宋文仙,殷作明
2016年6~9月,医院根据任务要求,抽组野战医疗队参加应急兵站高原野外驻训研讨活动,这是新军改时期第一次在青藏高原成建制组建应急兵站医疗队。野战医疗队是应急兵站的主要元素之一,是战役卫勤支援保障力量。在本次研讨活动中,医疗队同时承担着演训研讨和医疗卫勤保障双重任务。为有效应对高原特殊环境,医疗队以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为目标,在长达3个月的野外驻训过程中,结合医疗队的建设和训练实际工作,对应急兵站医疗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编组、仪器装备、训练等多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对完成新军改历史条件下的高原卫勤保障任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医疗队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优化人员调配和编组
医院在接受任务抽组野战医疗队参加高原野外驻训研讨活动后,院党委高度重视,为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和工作部署。考虑到本次驻训时间长、任务重,除了需执行高原应急兵站建设和训练的研讨任务外,还需承担参演友邻单位的医疗保障任务。根据《战时卫生勤务学》[1]要求,医院党委精心谋划,从各科室抽调精锐骨干力量,涵盖内、外、专、技等20余个科室,确保野战医疗队各主要专业均有骨干医护力量。在专业配置上,做到了专业技术互补,形成保障优势;在伴随医疗保障中,能及时处理相关专科疾病,提高救治能力[2]。
根据《战时卫生勤务学》要求,将抽组的医疗队编组为:指挥组、防疫洗消组、分类后送组、重伤救治组、收容处置组、医疗保障组、野战血站、后勤保障组[1]。
1.1 编组的优化 野战医疗队本次驻训主要医疗任务之一是保障从低海拔地区急进青藏高原执行演训任务官兵的身体健康。在训练过程中,轻伤病员较多,而中重度伤病员相对较少。随着训练的逐步展开和研讨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在不改变人员编制和设备装备的条件下,医疗队将重伤救治组与收容处置组合并为救治收容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重伤救治组与收容处置组均是收治伤病员的组室,共同承担着救治各类伤病员的任务,只是根据伤病员病情程度进行了相对的分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工作效率的低下。伤病员的病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经积极救治,病情可由危重转为平稳;而一些伤病员由于伤病情变化,也可由平稳转为危重。如为两个组室,则需要将伤病员频繁转换病室,还需要交班、填写相关医疗文书,这可能增加伤病员转运过程中意外事故的风险,延误最佳救治时机;医务人员对伤病员病情的了解也可能出现中断,打破了伤病员治疗的连续性,这些会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降低了救治效率。合并为1个救治组后,伤病员同属一个医疗团队管理,方便相对固定床位医生和护士,有利于医务人员对病情的了解和掌握,使治疗具有连续性,救治更加高效。(2)装备仪器方面,由于两组同为收治住院伤病员,有一些装备仪器存在重复,给野战医疗队的机动带来不便。而两组合并后,可以减少一些重叠的仪器装备,减轻负重,便于远距离携带、转运,节约运力,为野战机动带来相当的便利和灵活性。同时,在伤病员病情出现变化时,根据需要“动物不动人”,如患者需要持续心电监护或者精密输液,直接将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搬至该伤病员床旁即可使用。避免了伤病员转组室之间搬运过程中的风险,免除了组室之间交班的程序,减少了一些无效劳动,使伤病员及时得到有效救治,同时使治疗具有良好的延续性,提高了救治效率。(3)根据《战时卫生勤务学》要求,医疗队在到达展开地域后在1 h内能展开收治工作。之前,由于人员相对分散,原重伤救治组5个人根本无法展开卫生帐篷和铺设伪装网,而原收容处置组8人也难以在1 h内展开3顶卫生帐篷和铺设伪装网。而将两组人员合并后,成为13人小组,方便有效集中人力,在有效时间内展开4顶卫生帐篷,布置相关医疗设备和装备,尽快展开救治工作。通过合并相关组室,集中人力,进一步优化了人员、装备组成,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工作流程和救治效率,确保在有效时间内的高效救治。
1.2 高原病防治队的组建 本次驻训研讨活动背景为内地部队挺进高原执行演训任务。应急兵站也是在高海拔高原地域组建驻训2个月后,转场至极高海拔高原地域进行保障和训练。考虑到兵站官兵从高海拔高原转场至极高海拔高原可能罹患各类急性高原病,更考虑到所保障的内地部队官兵从内陆急进高原可能发生相当比例的急性高原病,医院及时抽调10余名高山病专科医务人员,组建了高原病防治队配属保障,主要承担高原病的防治任务。通过及时对全体驻训人员进行高原病防治的宣教活动,制作和发放高原病防治小卡片,提高了广大官兵对高原病的认识,减轻了心理负担,并有效进行个人防护,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积极依托保障部队的随队医疗保障力量,对其医务人员及时进行高原病防治的专业授课和指导,增加了他们对高原病的认识和救治能力,提高其对高原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使得高原病防治力量实行了倍增效应,有力保障了部队在高原地区的训演、研讨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高原卫勤人才培养的优化
军队卫勤人员是战时卫勤工作的一线力量,也是中坚力量,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卫勤人员素质的高低将是决定卫勤保障任务成败的主要因素,甚至影响着战争的成败[3]。因此,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高原卫勤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医院抽组的野战医疗队人员均为一线医务人员,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在部队培训相对少、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对于高原野战条件下的卫勤组织和实施工作缺乏一定的相关知识。从培养未来高素质卫勤人才着眼,医院在抽组人员时,主要以30~40岁中青年科室骨干为主,其中包括6名博士、多名硕士。这些人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救治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成为高素质卫勤人才的基础。医疗队人员平均年龄相对年轻,学习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可塑性强,具有良好培养潜质。经3个多月的驻训和研讨活动,整个医疗队人员均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高原野战医疗队的组织、展开和工作流程等卫勤知识,成为医院的卫勤保障骨干。
3 卫勤训练的优化
3.1 靠前配置及前接 与内地发达的交通网相比较,青藏高原属于高山地区,海拔高、落差大、道路条件差、运送距离远等特点,造成常规后送工具运力下降,前线伤病员得不到有效救治[4]。因此,应将医疗队尽量靠近救援前沿配置。同时,医疗队突破既往在驻地“等伤病员”的理念,全队所有人员训练并熟练掌握战救基本技术,并成立前接救护队,承担部分(旅)团救护所工作,前接救治伤员,缩短伤病员获得有效救治的时间,以期取得更好的救治效果。
3.2 训演与研讨相结合 医院野战医疗队既往的野外驻训工作主要是医疗保障任务,较少承担演习和研讨任务。本次执行任务中,医疗队主要参考既有的资料《战时卫生勤务学》和既往驻训保障经验。在此基础上,医疗队结合高原气候、环境特点和野外驻训的特殊要求,对兵站医疗队的建设和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研讨活动和优化。
在本次演训任务中,医疗队除了完成体能、单兵战术、射击等基础军事科目外,组织开展了组室展开、战救基本技术、基础生命支持、卫生帐篷展开与撤收等卫勤基本科目的训练,同时积极进行了卫勤保障优化的讨论和研究。调动所有参训人员的积极性,结合训练、演习的体会,提出改良和优化建议。经多次研讨,医疗队从人员编组、战材装备、工作流程等多方面、全维度进行修正和改良,逐步优化。如将重伤救治组与收容处置组合并为1个救治收容组;针对高原地域的特点,组建了高原病防治队,专门进行高原病的防治工作;增加了救治病种任务中的急性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原脑水肿的救治与后送标准;完善和改良了《野战病历》、《野战护理记录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后送医疗文书》、《检查、检验申请单》、《野战手术记录》等一系列医疗文书。结合以上改良措施,医疗队编写了《高原野战医疗队、野战血站建设指南》一书,供后续参加高原驻训野战医疗队学习借鉴。
4 体会
针对高原特殊地理和自然环境特点,应急兵站医疗队在既往野战医疗队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改良和优化,对新军事改革形势下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尤为重要。
本次训练研讨活动,是在青藏高原组织的多兵种、多部队、多任务的联合演练、研讨活动,应急兵站医疗队也是全建制、全员额、全装备、全要素展开训练和研讨。这次任务有别于以往的有脚本、有准备的演习,更多的是研讨任务,需要在既往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良和优化,以更高效地推进新时期高原部队卫勤保障力量的建设。应急兵站医疗队在学习相关基本卫勤理论,借鉴既往驻训演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应急兵站的建设和新时期高技术战争对卫勤保障的要求,贴近实战,结合高原自然环境、地域特色,进行了一系列人员编组、训练、研讨和改良工作,较大程度优化了应急兵站医疗队的工作流程和救治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新军事改革历史条件下高原地区驻训演练提供了有力的卫勤保障。
但是,本次研讨活动中,也发现应急兵站医疗队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危急症手术无法开展,部分特殊检查检验项目无法开展等。这些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1]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战时卫生勤务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157-162.
[2] 赵凤强,陈良飞.部队进驻高原卫勤保障的做法和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4,8(24):908.
[3] 杨人懿,李勇,石骥,等.高原卫勤保障特点及对策[J].西南军医,2008,10(1):127-128.
[4] 和崇英,陈丽云,资云海,等.野战医疗队山地丘陵地区医疗救治及后送难点与对策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5,9(25):1028-1029.